理解改革开放 – 读《置身事内》

1,097次阅读
没有评论

一、序

最近看完了一本讲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书,叫《置身事内》,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

这本书一开始看就停不下来了。原来过去几十年,中国遇到了这么多发展问题,中央政府通过不停地改革试错,摸着石头过河,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了解完当时的背景,“置身事内”之后,你很容易就理解各种政策背后的原因了,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笔记

二、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

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内改革开放后,做得比较成功的经济改革。

第一次改革,是 1985 年开始的财政包干制度。不同于之前的大锅饭,全国各地搞承包责任制,提高生产积极性。

大锅饭因为干好干坏一个样,极大地损害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所以很容易就想到了通过多劳多得来刺激大家的积极性。

但这样的制度落地,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当年这种行为被左派指责为走资本主义。邓小平的用“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来鼓励大家尝试,让大家把重点放到如何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上。

于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

在那个年代,财政包干制度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到了 90 年代,承包制的问题开始凸显:

  • 承包制让地方收入越来越大,中央缺钱。
  • 地方有隐匿收入的动力。通过计划外收入,违规减税等方式将企业利润留给自己,不分给中央。
  • 因为地方企业所得税归地方,造成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市场。

以上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具体的改革如下:

  • 1994 年进行了增值税的改革。增值税以前由地方独占,改成中央 75%,地方 25%。并且中央通过“返还”保证不比以前少。
  • 2002 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改革。地方企业税收以前归地方,现在改成中央 60%,地方 40%。中央通过“返还”过渡。

分税制是 20 世纪 90 年代推行的根本性改革之一,也是最为成功的改革之一。改革扭转了“两个比重”不断下滑的趋势:

  • 中央占全国预算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的 22% 一跃变成 55%,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 国家预算收入占 GDP 的比重也从改革前的 11% 逐渐增加到了 20% 左右。

最近正值两会召开,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能看到 2021 年的国家预算收入 20 万亿,占 114 万亿 GDP 的 17%。可见分税制改革一直有效地保证着国家预算收入的稳定。

经济改革一直在持续,书中没有提到的是:在 2016 年,为了避免重复多次计税,减轻制造业的税赋压力,国家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同时将增值税的分成改成中央和地方各 50%,进一步刺激经济健康发展。

三、从分税制到土地财政

全国预算收入是不包括卖地收入,卖地收入被统计在政府性基金收入中,从《2021年财政收支情况》来看,2021 年有 8.7 万亿的国有土地出让收入。

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有钱了,但是地方却很缺钱。这个时候,1998 年的两项改革:取消福利分和地方政府垄断国有土地出让,使得卖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土地财政使得中国加速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廉价出让工业用地来招商引资,刺激经济、增加税收、解决就业。

因为地方政府需要刺激经济,通过卖地获得的收入,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来达成招商引资的目标,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所以,地方政府可以深入介入经济活动中。书中举了京东方等企业的故事,说明政府对于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产业的优势。

类似的例子我们不断地可以见到,比如特斯拉落户上海的超级工厂,就是一次成功的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带动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成长的案例。

四、中国的政治架构

书中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架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从中央到省、市、县层层复制同样的架构。党委领导政府、政府具体施政、人大决定法律、政协提意见和建议。

最近北京在开“两会”,就是指全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人大班子每 5 年换届一次,现在是到了第十三届,而人大会议每年开一次,今年(2022年)是第五次会议。

党委和政府的官员通常都是交叉任职,但是又不是绝对的人事重合关系。你可以理解成两个大的不完全相交的圆。

五、小结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离不开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不断创新和改进。

《置身事内》介绍了中国发展中的历次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带来的效果,让读者能够理解并且认同到改革的巨大价值。

本书不但有助于大家理解各种经济运行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环境下,各种改革如何落地。

如果再对比上过去几十年别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本书还能让读者建立起较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因为照搬美国发展模式的一些国家(比如乌克兰),事实证明发展得并不顺利。

六、参考资料

从本书出发,我也查了一些政府网站的资料,一并分享给大家:

一、序

最近看完了一本讲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书,叫《置身事内》,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

这本书一开始看就停不下来了。原来过去几十年,中国遇到了这么多发展问题,中央政府通过不停地改革试错,摸着石头过河,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了解完当时的背景,“置身事内”之后,你很容易就理解各种政策背后的原因了,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笔记。

二、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

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内改革开放后,做得比较成功的经济改革。

第一次改革,是 1985 年开始的财政包干制度。不同于之前的大锅饭,全国各地搞承包责任制,提高生产积极性。

大锅饭因为干好干坏一个样,极大地损害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所以很容易就想到了通过多劳多得来刺激大家的积极性。

但这样的制度落地,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当年这种行为被左派指责为走资本主义。邓小平的用“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来鼓励大家尝试,让大家把重点放到如何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上。

于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

在那个年代,财政包干制度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到了 90 年代,承包制的问题开始凸显:

  • 承包制让地方收入越来越大,中央缺钱。
  • 地方有隐匿收入的动力。通过计划外收入,违规减税等方式将企业利润留给自己,不分给中央。
  • 因为地方企业所得税归地方,造成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市场。

以上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具体的改革如下:

  • 1994 年进行了增值税的改革。增值税以前由地方独占,改成中央 75%,地方 25%。并且中央通过“返还”保证不比以前少。
  • 2002 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改革。地方企业税收以前归地方,现在改成中央 60%,地方 40%。中央通过“返还”过渡。

分税制是 20 世纪 90 年代推行的根本性改革之一,也是最为成功的改革之一。改革扭转了“两个比重”不断下滑的趋势:

  • 中央占全国预算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的 22% 一跃变成 55%,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 国家预算收入占 GDP 的比重也从改革前的 11% 逐渐增加到了 20% 左右。

最近正值两会召开,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能看到 2021 年的国家预算收入 20 万亿,占 114 万亿 GDP 的 17%。可见分税制改革一直有效地保证着国家预算收入的稳定。

经济改革一直在持续,书中没有提到的是:在 2016 年,为了避免重复多次计税,减轻制造业的税赋压力,国家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同时将增值税的分成改成中央和地方各 50%,进一步刺激经济健康发展。

三、从分税制到土地财政

全国预算收入是不包括卖地收入,卖地收入被统计在政府性基金收入中,从《2021年财政收支情况》来看,2021 年有 8.7 万亿的国有土地出让收入。

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有钱了,但是地方却很缺钱。这个时候,1998 年的两项改革:取消福利分房和地方政府垄断国有土地出让,使得卖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土地财政使得中国加速向城镇化方向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廉价出让工业用地来招商引资,刺激经济、增加税收、解决就业。

因为地方政府需要刺激经济,通过卖地获得的收入,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来达成招商引资的目标,带动经济进一步增长。所以,地方政府可以深入介入经济活动中。书中举了京东方等企业的故事,说明政府对于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产业的优势。

类似的例子我们不断地可以见到,比如特斯拉落户上海的超级工厂,就是一次成功的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带动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成长的案例。

四、中国的政治架构

书中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架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从中央到省、市、县层层复制同样的架构。党委领导政府、政府具体施政、人大决定法律、政协提意见和建议。

最近北京在开“两会”,就是指全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人大班子每 5 年换届一次,现在是到了第十三届,而人大会议每年开一次,今年(2022年)是第五次会议。

党委和政府的官员通常都是交叉任职,但是又不是绝对的人事重合关系。你可以理解成两个大的不完全相交的圆。

五、小结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离不开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不断创新和改进。

《置身事内》介绍了中国发展中的历次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带来的效果,让读者能够理解并且认同到改革的巨大价值。

本书不但有助于大家理解各种经济运行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环境下,各种改革如何落地。

如果再对比上过去几十年别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本书还能让读者建立起较强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因为照搬美国发展模式的一些国家(比如乌克兰),事实证明发展得并不顺利。

六、参考资料

从本书出发,我也查了一些政府网站的资料,一并分享给大家: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