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1,032次阅读
没有评论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我们为什么交互?

在人类的历史上, 人们一直使用界面来交互进行信息的交互。
从1800年代的电报发送到2020年的电报发送,每个交互都释放了比以往更高效率的通信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重塑了其对人类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从500,000年前的口头交流和讲故事到今天的虚拟现实,信息界面的目的一直是更快,更深入地交流,增进关系,探索,衡量,学习,建立知识,娱乐和 创造。

我们之所以交互正是因为我们是人。 因为我们的聪明才智,所以我们的社交属性,因为我们有好奇心和创造力。

我们设计了界面,界面又重新定义了什么人类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您是否曾经想过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类?

如今,许多产品设计师的年龄已经足够大,他们依然记得随着手机开始普及。人类发展的趋势。 他们可以记得见朋友需要从什么时候开始提前计划。 那些不得不问题的时候, 不得不找公用电话打电话回家的时候。 以及当每个人都在餐桌旁的时光,而与朋友一起玩游戏意味着必将是面对面。

当下一代产品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对那些没有任何口袋大小的超级计算机就可以上网的机器的时光有记忆时,会发生什么? 他们会怀念那些没有手机的时候么? 还是他们脑海里另有一番图景?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我希望当我们设计未来的界面时,我们不会完全仅仅被技术或美学风格的新颖性所吸引,会多想一想我们人类在未来想要变成什么样?

我们可能无法语言未来,但是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一起塑造未来

我们所知道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只会看到事物不断循环并不断迭代。

正如我们在前一篇“设计就像舞蹈”中所考虑的那样,迭代是必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弄清楚哪些有效,哪些无效。 通过了解技术,信息,设计和界面的历史,我们可以朝着更加有目的未来努力。

未来会成为超高科技VR驱动的疯狂世界吗?

也许。

VR提供高度身临其境的逼真的体验,但同时也使我们脱离了周围的现实。 风险可能大于收益。

松田庆一在2016年的《超现实》中描述得非常出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g02ivYzSs&feature=emb_logo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由于算法是霸主,这种交互技术有可能进一步淹没我们今天已经发生的人类弱点。

这个未来可能会让人感到遥不可及,但应该谨记,我们每天都在逐步接近这个未来。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如果有的话,那些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迅速适应在家工作的人所学到的是,即使是最基本的视频会议工具也要走很长的路要走,才能感觉更自然,更省力。

我觉得戴上VR耳机数小时不会使这种体验更好。

在我们向前迈出有意义的一步之前,我们可能必须退后一步,拥抱我们根本无法虚拟化我们的IRL(现实生活中)体验,并期望它们也能成功的实现。

如今,我更好奇地看到一种工具,它可以使异步工作变得更容易,该工具可以让我们随意闲逛,而不是一种工具,它可以使同步数字交互更具沉浸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一直关注的一个趋势是关注隐私的,无算法的数字工具,其行为更像我们的自然思维(而不像计算机):

https://obsidian.md/
https://hey.com/
https://mymind.com/

为未来交互

在设计接口的未来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自己定位在围绕信息的接口的定义中。

interface (noun)*
a mechanism to retrieve, decode, modify and/or distribute information
检索,解码,修改和/或分发信息的机制

当我们设计界面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以下5个问题:

01
该界面如何帮助我们检索信息?
02
解码获取的信息是否容易?
03
该界面是否允许轻松,清晰地修改信息?
04
这个界面是否有帮助,并明确声明何时分发信息
05
这个界面会如何重新定义对人类的意义?

未来还未到,仍在设计中/迭代中…

原文👉 https://whydoweinterface.com

这样大格局的思考,果然忧国忧民,为人类的未来而设计,最打动我的是苹果的newton message pad的迭代,感觉除了当时的识别功能跟不上之外,其实天时地利人和也有着很重要的因素在里面。 而这也再次证明,没什么是原创的, pad上的功能早就是Newton上已经实现过的了, 旧瓶装新酒的套路。

另外我在很久之前也写过一篇汉堡包菜单的UI文章👉
个人还是倾向于将主要功能全部成列出来的模式。 汉堡包菜单还是适合将东西放到不同的

而文章里提到的异步工作也成功得引起了我的兴趣, 立刻下载了obsidian,想到前一阵因为双向链接很火的Roam reseach , 由于注册好像就要钱, 创始人好像还傲得不行,所以告辞。Obsidian也满足双向链接这一“黑科技” 下载下来进行了初体验。

我将自己的过去五年多来博客上的文档打开,可以看到,由于过去没有做任何的正向反向链接,因此,整个关系图的样式其实就是一个圆,没有任何的链接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接着, 我重新创建了一个文档,将最近的一些笔记放了进去,并做了一些双向链接,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笔记呈现了连接感。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于是我又重新调整了一下界面模块, 这样一看感觉有意思多了。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然而初步使用下来Obsidian还是有着Markdown软件通有的问题, 大部分时候我懒得上传图床,导致从Bear上复制来的图片无法显示。而我过去那么多的博客文章由于量较大也从来没做过双向链接,如果要搞起来,那真是一个巨大的工作。

提到双相链接都会提到卡片笔记法Zettelkasten,我发现这种方法似乎更加适合Evernote时期,将好文章一键转存后再也不看的情境, 这时候有一个双相链接,就能很好的提示我们啊,原来还有这么一篇文章是相关联的。

由于人类的记忆是非线性的,和过往传统式的线性笔记本来说 这种网状的图谱式的笔记,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 促进信息选择和组织。

但由于我都是自己写的文字,因此很容易在脑子里产生链接,因为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写的东西印象要比其他人写的印象深刻, 所以我经常会出现,啊,我之前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然后搜索一下,关键词和文章就基本都冒出来了。 暂时想不到双向链接更多的好处了。 双向链接顶多就是把我脑海里的链接视觉化了。而我又没有脑电波告诉它,让它一键帮我自连….

在和吴总探讨了这个网状链接之后, 她再次给我展示了这个网站,啊哈哈。
https://www.ama-project.org
AMA项目是波茨坦高级可持续发展研究所(IASS)的跨学科研究项目。这是一个促进内部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协同增效的平台。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其实这就是一个整理好的关于可持续生态文明转型的双向链接的知识库。 其底层逻辑是不变的。感觉很适合写论文啊哈哈。

现在Notion也其实有了双向链接的功能, 只是在功能上可能还不是那么的完善。

至于为什么现在笔记界流行双向链接了,可以查看这两篇文章👇
Roam Research 到底好在哪儿? – 少数派
玩转 Obsidian | 打造知识循环利器 – 少数派

最后在看到Roam Research文章的时候看到这么一段评论。
我们为什么交互03|因为我们是人类

说到底还是输入和输出的问题, 没有输入,哪里来的输出嘛。

记一个笔记如果都那么麻烦,要学那么多,花这点时间,我去消化一点我学习的东西不好吗…🤦‍♀️

WISDOM = EXPERIENCE+REFLECTION

大量高质量的输入,能帮助我们有更好的输出, 在反思和应用中, 学以致用,格物致知。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