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南方周末1999年新年献词》
在我成长的年代,正好是国内纸媒蓬勃发展的年代,而随着纸媒的兴盛,很多报业的金牌调查记者也名声大噪,成为了助推社会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纸媒被迅速的扫到了一边,那些曾经影响过改变过很多事的调查记者们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好在,还有一部《不止不休》。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如未观看请先收藏,观影后阅读更加)
01.这是一部割裂的电影
先把我的结论放在前面:这是一部好电影,也是一部割裂的电影。好,在于题材选的好,割裂也正是因为所选的题材而割裂,这是必然。
在影片的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圆梦“的故事。东北高中肄业工人韩东,凭借一腔热血闯荡北京,就想成为一名记者。
然而学历问题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大槛,最终,他还是因为自己曾经在网络论坛上的活跃而“幸运”地进入报社,成为了一名实习记者。
之后的剧情便有些励志倾向,韩东被资深记者黄江提携,深入险境调查取证,最终写出了一篇有深度的调查报道,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
在这部分里,主角毫无疑问是白客饰演的韩东,而张颂文也因为其精湛的演技硬是把配角演成了主角,但”双男主“不但没有互相抢戏,反而让这部分变得十分好看,我们能十分清晰的看到张颂文这个角色老成油滑表面下为理想燃烧的火焰,也能够看到白客这个角色木讷青涩长着青春痘的脸上迸发出的激情。
但到了影片后半段,却好像成了另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主角成了各位受歧视的乙肝携带者,虽然依旧以韩东为主线,但主角变得没什么重要性了,他只是变成了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人。
而且,白客的表演没有随着角色境遇的变化而变化,反而是张博的含泪祝福、彪哥的怒吼和姚主任带着哭腔的诉说让这些角色无论是从角色表演还是从剧情上来说占据了主角的位置,从而导致了电影本身的割裂。
也许是为了防止这种割裂感过于明显,从影片开始到结尾,导演选择了前后三次(记不太清了,也许是三次)穿插了后来韩东对乙肝携带者采访的复古映像资料和历史影像资料,作为拖着观众继续往前走的线。而因为本片导演王晶曾多次担任贾樟柯导演的执行导演,所以让这些穿插的影响“贾樟柯”味道太浓,不自觉地出戏。
所以,很多人会在看过之后评价,虽然同样是表现”一个没病的人去救一群有病的人“这个主题,《不止不休》要比《我不是药神》差很多。
我认为这种差距就在于,本片是导演王晶的处女座,他想先告诉观众韩东这个角色的来龙去脉成长发展,再告诉观众故事想聚焦在乙肝携带者群体上。而《我不是药神》里的主角成长和故事发展始终是缠在一起的,因此会显得更好一些。
而且《不止不休》也没有设计什么重点催泪的桥段,让观众在看到一个带有悲情色彩的故事后却没有诱导观众哭,这也是新人导演的特点了,但我认为,这不是什么坏事。
02.欲言又止,欲说还休
有人评价说,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纸媒时代的情书,但我觉得,更像是写给纸媒时代的一首挽歌。
影片中的主角韩东,借助着中国互联网兴起的第一波浪潮,在重重歧视之中撕开一道口子,成为了调查记者中的一份子。
而现实中的发展我们也都知道了,20年的时光里,互联网发展神速,纸媒成为了“过去式”,每个人都成了记录者和传播者。
而正因如此,新闻事件的严肃性和深度也被迅速消解掉,事情发生后,人们会第一时间记录和传播,却没人去搞明白事实后再发声,抢夺眼球才是第一法则。因此我们才能在如今的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看到某件事情发生后不断地反转反转再反转。
而在另一方面,被消解的又不单单是纸媒的影响力和地位,我们也都能看到,在前些年,有些传统媒体转战互联网平台后依然拿出了及有深度的调查文章,更深层面被消解掉的,其实是“新闻职业化”。
已经离世的资深调查记者杨海鹏曾经说过:真正意义上的调查记者是新闻职业化的产物, 新闻权利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新闻机构是站在社会立场, 为公众提供资讯的专业信息商。
调查记者是游走于社会的“清道夫”,直击生活的阴暗面,致力于破除社会肌理中早已陈腐和坏死的细胞,鞭挞丑恶,营造“向上向善”的舆论氛围。曾经的他们确实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这个社会的某些不公,然而到了今天,我们却发现,当新闻事件发生后,我们再也看不到相关的深度调查报道,能看到的,仅仅是一纸蓝底白字的情况通报。
其实不光是这些地方媒体,就连焦点访谈这个曾经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节目,如今做的都是“家政服务提质、幸福生活加码”之类的内容,难道是我们的社会已经完全变得幸福无比了,不再有什么假恶丑的事件、不再需要舆论监督和深度剖析了吗?
我想是的。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主题是反歧视,但乙肝携带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群体数量足够大。而在这片土地上,从乙肝到新冠,从农村户口到35岁,总有一款合适的歧视标签能套在我们头上,一亿多人的乙肝携带者能够有人替他们发声,我们有吗?
答案在风中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