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月周刊(第14期):硅谷银行破产、办公空间设计史

885次阅读
没有评论

这是拾月周刊第14期,本周按主题进行了组织:

  •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
  • 办公空间设计
  • 其它内容、工具、资源

硅谷银行破产事件

硅谷银行破产这事挺大,网上也非常热闹。选了5篇内容,4篇是直接的分析或介绍,1篇是关于复杂系统的。

【播客】E103|回顾硅谷银行危机:一家“好银行”的倒闭之路 – 硅谷101

一集回顾硅谷银行危机的播客,嘉宾有:

  • 张璐:一个科技圈VC投资人,算事件亲历者,手上一些投资公司在硅谷银行有账户。
  • 刘沁东:华尔街的投资人。
  • 张昕璐:硅谷银行前信贷风险管理部经理,在硅谷银行工作5年,2019年离职。

这个配置非常讲究,从三个不同视角看事件。

Banking in very uncertain times

很长的文章,作者在支付公司Stripe工作多年。文中介绍了很多银行业的运作逻辑和风险。基于此文说两个自己的关注点:

1、这次危机,利率是个重要因素。底层逻辑是,利率会影响所有东西的价格,在抑制通胀的时候,也打击了资产价值。文中有一张加息图:

拾月周刊(第14期):硅谷银行破产、办公空间设计史575

通胀是放水造成的,但如图所示,2016年之前利率也一直维持在零附近,为什么是疫情三年才出现恶性通胀。这个部分感觉值得研究,与全球(尤其是中国)经济衰退应有莫大的关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硅谷银行也没做错什么,买的都是长期国债,只是运气不好碰到加息」。这里存在两面性,如果「加息亏钱只是运气不好」,那么「降息/低息率周期赚的钱也只是运气罢了」,如果降息时银行赚的盆满钵满,而储户没有享受到这些利润,凭什么加息时申请破产就把问题抛给社会,让储户或纳税人承担损失?银行管理层绝对负有最主要的责任。

最后本文中有几个数据想摘出来:存款保险基金仅仅1300亿美元,作为对比,硅谷银行资产规模2000亿,而今年2月FDIC公布的美国银行系统账面损失6200亿元。感受到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与「时间差」。

拾月周刊(第14期):硅谷银行破产、办公空间设计史银行系统账面损失

The Demise of Silicon Valley Bank – by Marc Rubinstein

本文提供了一些SVB破产背后的数据。比如,关于存储结构的部分:

250000美元的门槛实际上非常重要。它代表存款保险的限额。总的来说,余额大于此的客户在硅谷银行的存款基数中占1570亿美元,每个客户平均持有420万美元。该银行确实还有另外106420 名客户,他们的账户已完全投保,但他们只控制了48亿美元的存款。与更多面向消费者的银行相比,硅谷的存款基础严重偏向无保险存款。在2022年底的1730亿美元存款总额中,有1520亿美元没有保险。

有关硅谷银行危机,目前我们所知道的 – 纽约时报中文网

纽时中文的报道。除了利率上升,还提到硅谷银行客户的特殊性,它的客户多为硅谷初始公司,当资本市场不景,初创公司无法融资时,将动用更多现金,导致存款流失。

另一面,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这么快就宣布接管银行,并为所有存储担保(包括超出25W法定定部分),除担心风险的外溢效应,这群特殊的客户群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How Complex Systems Fail

一个关于复杂系统失败性质的短文。复杂系统本质上是动态的、危险的系统,它的失败通常是多点小问题联合造成。也意味着,事后寻找所谓「根本原因」,往往存在疏漏。反过来,复杂系统的成功,也很难归因一个「根本原因」。

银行系统,显然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办公空间设计史

办公室除了开放式,还有隔间/办公室形式,但80、90后互联网行业的员工,应该没有体验过。这里分享了4篇相关内容,其中有1个Vox的Youtube视频

Meta Rediscovers the Cubicle – Cal Newport

这篇文章讲Meta为解决员工效率问题,聘请一流的设计公司重新设计办公空间,最后的结论是:隔间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一篇资深程序员的文章,提到他八十年代左右在微软工作,每个人都有办公室,开放办公空间似乎是90年代开始慢慢流行的。

去年读《Unix传奇:历史与回忆》时,布莱恩也有提到早年贝尔实验室程序员都有办公室的历史记忆。

所以对办公空间的设计史产生了兴趣,并找到下面三个链接,质量都非常高。

This Is Why Open Offices Replaced Cubicles | The Muse
【视频】Open offices are overrated – YouTube
Cubicle – Wikipedia

大型办公室是知识类工作(管理主义、律师、科技、媒体等)兴起之后才大量涌现的,100年不到的历史。过程是:开放办公 -> 隔间 -> 开放办公。

有两位关键的设计师及作品:

其一,1939年,Frank Lloyd Wright 为SC Johnson & Son设计的Johnson Wax总部。

拾月周刊(第14期):硅谷银行破产、办公空间设计史Johnson Wax总部 – 1939年

其二,1960年,Herman Miller创建了Herman Miller Research Corporation。创造了第一个办公室隔间Action Office。

但历史就是这么奇怪,所有的设计最初都是人性化的,但随着不断的发展、迭代、标准化,慢慢变得反人性了。开放式空间人员密度越来越大,隔间则越来越压抑。以至于历史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现在看来,要摇向隔间这一侧了。

随便看看

一、

积极的结论(王小波)

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

我们知道,当年教会把布鲁诺烧死了。就算我虔信宗教,也不会同意这种行为——我本善良,我对这一点极有把握,所以肯定会去劝那些烧人的人:诸位,人家只不过是主张曰心说,烧死他太过分了。别人听了这样的话,必定要拉我同烧,这样我马上会改变劝说的方向,把它对准布鲁诺:得了吧,哥们儿,你这是何苦?去服个软儿吧。这就是我年轻时作人的态度,这当然算不上理性健全,只能叫作头脑糊涂;用这样的头脑永远也搞不清楚曰心说对不对。

怎么能做到王小波这样真实?

二、

Language: Why We Hear More Than Words – Farnam Street

一只音调不准的鸟,很难找到伴侣,因为他们的沟通是硬编码在基因中的,即code。 但人的理解能力很特别,人的语言沟通,并不止于文字或声音本身,还有丰富的上下文信息、语气、用词、文本顺序等等。

这个角度,AI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

【视频】GPT-4 Developer Livestream – YouTube
【视频】The Future of Work With AI – Microsoft March 2023 Event – YouTube

GPT-4的发布直播及微软Office 365集成AI的发布会。

时下有个观点:如果工作中不把这些AI工作利用起来,将来会落伍。我基本上认同,但同时也被五花八门的工具搞的眼花缭乱。

这是技术变革期的迷茫吗?iPhone发布的时候我还在读书,当时的职场人,也会如此吗?

工具资源

Welcome | Learning Prompt

一个学习Prompt的网站

Automate Your Business – Open Source Free Zapier Alternative – Self-hosted or Cloud – Activepieces

一个Self-host的IFTTT。

Not By AI Badges — A Badge for Your AI-free Content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网上将充斥着大量AI生成的内容,如何区分AI和人工产生的内容,将是极大的挑战。这个网站提供了一个倡议,创作者对人工生产内容进行标记,有种预感,可能会在博客圈中流行起来。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