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并购 IPO,医疗 SaaS 下半场如何角逐数百亿市场

886次阅读
没有评论

烧钱并购 IPO,医疗 SaaS 下半场如何角逐数百亿市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牛透社,作者 | 李雪曼,编辑 | 燕子   

3 月 15 日,太美医疗科创板 IPO 被否,在熬过 15 个月后,太美医疗冲击医药 SaaS 第一股最终以失败告终。

太美医疗是国内一家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生命科学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近 10 年,经历 8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 30 亿元。股东列表中不乏腾讯、高瓴、经纬、软银、老虎环球基金等国内外一线大牌投资机构,投资阵容堪称豪华。

在一级市场,太美医疗可以说是当仁不让的独角兽,然而十年的寒耕暑耘,如今仍旧亏损,这也让我们看到,业内排名靠前的都很难靠业务优势获得市场认可实现盈利,其他中小医药 SaaS 厂商可想而知有多难。

反观美国,同样深耕生命科学领域的 SaaS 公司 Veeva,在 2022 年第四季度实现 3.97 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 27%,净利润同比增长 56%,GAAP 长期盈利,且净利率高达 25%。

两相对比,是国内土壤不够肥沃,还是国内医疗跟互联网八字不合,为什么医疗+SaaS,造就不出一家能赚钱的 SaaS 公司?

互联网大厂跨界布局,玩家众多

作为一种舶来品,SaaS 服务起源于美国,2000 年初来到中国。二十年过去,国内金融、教育、制造业、建筑地产、软件开发等领域已出现许多 SaaS 供应商。同样,医疗 SaaS 也成为热门赛道之一,并吸引着互联网大厂的目光。

早在 2014 年,阿里巴巴就以 1.71 亿美元控股中信 21 世纪股份有限公司,而后更名“阿里健康”。此后,阿里健康通过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公司和蓝帽子保健食品业务,进军医药电商领域。

腾讯近几年用它的钞能力几乎投遍了现有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此后整合旗下多个投资的互联网医疗独角兽,成立腾讯健康,入驻微信九宫格。

百度 2015 年成立移动医疗事业部,疫情之后,百度又推出百度健康平台,建立互联网医院。

京东 2019 年,在整合了旗下的医药零售、医药批发、健康城市等业务板块后,京东医疗部门正式变更为京东健康,成为继京东数科、京东物流之后的第三大品牌业务。2022 年 8 月 20 日,京东健康发布“技术开放平台”等在内的“数智医疗”解决方案体系,通过一体化交付模式为不同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数智医疗解决方案。

字节跳动在 2020 年 5 月完成了对百科名医网的全资收购。同年 12 月,字节收购百度原副总裁吴海锋的幺零贰四,建成专门负责大健康业务的极光部门。此后的 2021 年,字节在医疗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投资。

除此之外,美团自 2018 年起从医美切入消费医疗;拼多多在同年 10 月上线医药健康板块;小米通过自身“硬件+互联网+新零售”的商业模式切入到医疗健康领域。至此,互联网巨头基本全部入局,围绕自身基因,为自身用户提供医疗健康的相关服务。

这些互联网企业除了亲自下场“搞建设”,投资也是他们进入这一赛道的一个切入点。

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自 2014 年起截止至 2020 年 5 月,阿里在医疗领域的投资金额超过 150 亿人民币;腾讯在医疗领域投资了超 40 家企业,总投资超过 240 亿元人民币;京东在 2019 年完成对其京东健康子公司的 A 轮融资,加上之前的在智能硬件、医药零售、医院信息化等领域的投资,总投资金额约为 70 亿元;百度则一直专注于医疗 AI 领域内的投资,总投资金额约 30 亿元。

在这一市场市占率排名前三的东软集团、卫宁健康以及创业慧康的背后股东都可以看到巨头们的身影。如 2020 年 5 月,平安系公司平盛安康以 7.4 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创业慧康 5% 的股份;2020 年 10 月,卫宁健康的参股公司卫宁科技引入京东健康这一新股东。

医疗大健康行业已成为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除了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布局智慧医疗这一赛道外,新型医疗 SaaS 厂商也迎来了爆发。

根据崔牛会“2023 中国企业服务云图”中收录的医疗 SaaS (包括医药 SaaS) 厂商,可以看到一部分是从传统医疗信息化系统转型而来,如东软集团、卫宁健康、创业慧康等,这些厂商成立时间较早,市场占有率较高,主推各具特色的全院级医院管理系统,云化、智慧化是重点。

新型医疗 SaaS 厂商成立时间较晚,不同厂商切入的角度不同,主打的产品分化较大,热点并不聚焦。如岚时科技从消费医疗切入,云中医从中医诊所切入,领健主要是医美、口腔,曼茶罗从电子病历切入等,这些 SaaS 厂商通过行业深耕,在医疗服务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医疗改革尝试。

在众多玩家的不同玩法中,万家医疗在切入方式、解决痛点方面较为典型,它利用其诊所 SaaS 平台连接信息系统、认证标准及营销、产品、商业保险等体系化服务,打开了诊所转型升级的入口。

2018 年,万家医疗以 9.8 亿元价格“卖身”平安好医生,依托平安好医生以及平安集团的巨大优势,产品得以快速渗透进大量的诊所机构当中。目前,平安万家医疗已拥有全国城镇诊所 20% (约 4 万家) 上线率、云诊所使用数量超过 12000 家。

此外,“安泰创新”也是业内典型产品,它利用其自主研发的“信息异构集成平台”采用非侵入式的技术,在不更换医院现有系统的前提下高效整合患者数据,迅速接入医联体网络,便利化医生在线进行交流会诊,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医联体协作服务系统架构

融资金额巨大,引发“过度烧钱”担忧

近些年,受政策驱动,医疗资源重心下沉,基层业务量急剧放大,这也让医疗 SaaS 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热捧的对象。在崔牛会收录的 72 家医疗 SaaS 厂商中,有 54 家厂商获得 171 轮融资。

烧钱并购 IPO,医疗 SaaS 下半场如何角逐数百亿市场

烧钱并购 IPO,医疗 SaaS 下半场如何角逐数百亿市场

从上图可以看到,自 2014 年医疗 SaaS 融资次数迅速增多,2016 年融资轮次达到高峰,2017 年虽有所下降,但在 2018 年-2019 年迅速反弹。回看 2014 年-2019 年,这一段时间正是国内大众创业时期,不少创业者将目光聚焦在了医疗 SaaS 领域。在政策推动下,再加上国内庞大的医疗需求市场,不仅吸引了众多创业者目光,也让不少资本嗅到了商机,纷纷投资医疗市场。

从融资轮次上看,企业 A、B 轮融资自 2011 年一直保持增长趋势,2014 年-2016 年急速增长,2016 年达到高峰。而 C 轮及 C 轮后的融资轮次自 2011 年-2018 年基本浮动不大,2019 年-2020 年陡然增高。增高原因是不少创业公司在资本的推动下迅速增长,企业发展进入后续融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2022 年,受疫情影响,医疗 SaaS 企业获得快速发展,而在这两年,不少医疗 SaaS 厂商闯关 IPO,迎来一波上市潮。

烧钱并购 IPO,医疗 SaaS 下半场如何角逐数百亿市场

在牛透社梳理的 54 家厂商融资中,A 轮融资次数最多,占融资总轮次的 25.1%,其次是 B 轮,占融资总轮次 16.4%。C 轮及 C 轮后的融资次数相比 A 轮、B 轮虽然少,但是金额巨大。从上图可以看到,亿元以上融资次数所占比重自 A 轮后,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且金额远高于 A、B 轮。

以下图表是牛透社梳理的部分医疗 SaaS 企业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融资概况,从表中可以看到,几乎每轮都在数亿人民币以上,囊括了老虎环球基金、IDG 资本、腾讯、高瓴、经纬、软银等国内外许多大牌投资机构。

烧钱并购 IPO,医疗 SaaS 下半场如何角逐数百亿市场

医疗 SaaS 虽在一级资本市场备受青睐,但商誉高企引发“过度烧钱”担忧,这也是太美医疗 IPO 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烧钱”扩张没问题,市场更看重的是,烧钱能否烧出核心竞争力,具体的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效率、效益能否提高,精细化运营能力是否得到提升。

当然,有企业 IPO 失败就有企业成功,在三年疫情影响下,还是有一大批医疗企业迎来了上市潮。智云健康 (2022 年)、思派健康 (2022 年 12 月)、叮当健康 (2022 年)、医渡云 (2021 年) 等均已上市。当然他们的上市跟太美医疗一样,都不是一帆风顺。

比如 2022 年 2 月,智云健康科技集团向港交所主板再次递交上市申请,在此之前的 2021 年 8 月,智云健康曾向港交所递交过上市申请表,最终失败。2022 年 2 月,思派健康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是思派健康的第二次递表。此前,思派健康曾于 2021 年 8 月 6 日递交上市申请,但未能在 6 个月内通过聆讯而失效。

烧钱并购 IPO,医疗 SaaS 下半场如何角逐数百亿市场

除了融资、上市,并购也是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2019 年,太美医疗收购医药 CRM 企业软素科技,借助软素科技在医药 CRM 方面的客户积累和产品经验,为医药 B 端企业提供从医药研发、专业运营到市场营销在内的完整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优化成本结构。

平安好医生 2018 年以 9.8 亿元人民币收购云诊所平台万家医疗,2022 年 10 月,又以 9686.46 万美元收购平安智慧城市旗下业务板块平安智慧医疗,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医疗生态系统。

2023 年 3 月,普华永道发布《2019-2022 年中国医疗健康服务行业交易趋势回顾及展望》报告指出,2022 年医疗健康行业并购交易数量、剔除大额交易的披露交易金额高于 2020 年,交易活跃度保持在历史高位。

报告显示,2019 年至 2022 年医疗健康服务行业交易总额累计近 2500 亿元,交易数量超过 1200 笔。其中,2022 年交易总金额约 506 亿元,交易数量为 362 笔。

具体行业来看,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疗机器人系统、影像检测)和专科医院(眼科、口腔、妇幼、康复、中医、辅助生殖和肿瘤)并购交易成为 2022 年热门领域,第三方检测服务、医疗大数据与信息化受资本关注。

医疗行业壁垒高,有钱有技术不一定做得起来

医疗数字化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看似蓬勃发展的医疗 SaaS,其背后盈利能力存在较大压力。原因在于:

一是,随着互联网企业阿里、百度、京东等跨界布局,使得原本基数不大的潜在医疗 SaaS 客户变得尤其难抢,毕竟从资金投入、流量竞争、技术优势上,医疗 SaaS 创业企业处于弱势一方。

二是,信息方面,医院对诊疗信息、病人信息等大量高敏感数据持保守态度,外来者很难获得。“医疗行业比较特殊,有钱有技术不一定做得起来,因为医院壁垒比较高,外来产品或服务得不到医院的信任很难进入,更别提免费获取医院方面的信息。”一位医药 SaaS 创始人说。

三是,这位医药 SaaS 创始人并不认可互联网模式在医疗行业的复制,他说,互联网模式追求快速增长,一般规定一年内,两年内覆盖多少家医疗机构,产品在几小时内就能上线,工程师不用去现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等等,事实证明这个是不现实的。这个行业不单是先进的技术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庞大的知识数据库支撑。

四是,医疗行业专业度相对较高,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医疗主体对于 SaaS 产品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SaaS 的标准化产品服务难度很大,多数 SaaS 产品很难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如何下沉,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以三甲医院为依托,推进市级医疗中心建设,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建立起包括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社区或乡镇医院的三级诊疗体系。

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三级医院仅有 3275 个 (其中:三级甲等医院 1651 个),二级医院有 10848 个,一级医院有 12649 个,未定级医院有 9798 个。这对医疗 SaaS 厂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更何况,这不仅可以是上级医院和基层医院之间的双向合作,还可以是政府参与和主导的三方合作。

此外,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落地应用为医疗 SaaS 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医疗 SaaS 产品肯定会与 AI、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新技术进一步融合,更加智能化、协同化,覆盖更多病种与医疗场景。

艾瑞推算,到 2025 年,中国医疗 SaaS 行业规模将达 177 亿元人民币。在此背景下,深入理解行业中不同医疗主体的真正需求,积累行业 Know-how,构建竞争壁垒,寻求差异化发展是众多医疗 SaaS 厂商下半场决胜的关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