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918次阅读
没有评论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茶之书》的文辞优美,充满哲思,曾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翻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多种语言,也让东方的茶道走进西方人的视野。

本书的作者冈仓天心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思想家,也是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冈仓天心旅居欧美时期,用英文写作《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和《茶之书》等著作,向西方世界宣扬东方的思想和艺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本就是今天我们要为大家解读的《茶之书》。

这本书不仅是我们了解茶道的入门手册,也是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绝佳之选。

作者冈仓天心以茶为切入点,主要讲述了饮茶文明的历史沿革,又从茶室、花、道与禅、茶人风范等多个角度阐释茶道这门美学艺术,并且将茶道提升到一种精神信仰的高度。

接下来,就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本书:

  1. 时代背景:冈仓天心为什么要写《茶之书》?
  2. 茶的历史:茶是如何贯穿东西方文化的?
  3. 茶禅一味:千利休和日本茶道精神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时代背景:冈仓天心为什么要写《茶之书》?

想要知道冈仓天心为什么要写《茶之书》,首先,我们就要回顾一下他所身处的时代背景。

冈仓天心,1863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的一个藩士家庭。他赶上了日本近代史上最为激荡的改革年代——明治维新。当时日本的潮流就是全盘西化,脱亚入欧,几乎所有人都热血澎湃地学习西方,修铁路,学英语,穿西装。

冈仓天心当然也不例外,他七岁时进入外国人开办的英语学校,后来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接受西化教育。但是另一方面,他还从小学习汉学,读四书五经。诗书琴画,也都有所涉猎,堪称全才。

我们知道,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可是,欧美人对于日本乃至整个东方的了解依然很少,不外乎抱有两种眼光:一种是将东方“妖魔化”,把这里视为野蛮落后的地方。另一种则是将东方当作神秘梦幻的异域,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美丽幻想。

1905年,日俄战争以俄罗斯帝国的失败而告终,好战的日本顿时名声大起。欧美人不得不对这个弹丸之地的岛国刮目相看,重新审视一番。不过,即便在那个时候,白人对于日本的好奇也是出于猎奇的心理,关注点仅限于残暴的武士道文化。

当时,冈仓天心旅居美国,在波士顿美术馆工作。他逐渐认识到,日本人正忙着脱亚入欧,无视本国文化,欧美人对于日本的看法无知而荒谬。这实在是令人感到痛心疾首。

他在《茶之书》中写道:“如果必须要籍由战争的凶光,才能被视为文明,那我们乐于永远野蛮。如果终有一天,我们的技艺与理念将受到应得的尊重,我们也乐于继续等待。”

所以,冈仓天心决心通过著作为东方文化正名。他用英文写作并且出版了几本关于日本文化的著作,向西方世界宣扬东方的思想和艺术。《茶之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并且获得广泛而热烈的回响。

这波文化输出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茶的历史:茶是如何贯穿东西方文化的?

中国茶的演变

中国是茶的起源地。说起人类饮茶的历史,我们当然要先来了解一下中国茶的发展历史。

茶树,土生土长于中国南方,最早作为一种药材使用,具有消除疲劳,宁神明目等功效。有时也被用以外敷,对付风湿症状。除此之外,茶还是道士炼丹的材料。僧侣静坐的时候也要靠茶来提神,防止昏昏欲睡。

古代中国人的饮茶方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煎茶、点茶和淹茶。

所谓煎茶,就是先将新鲜茶叶蒸熟捣碾,制成茶饼。饮用的时候将茶饼碾碎,放入水中煎煮,除此之外还要加入生姜、盐,陈皮,香料、生奶甚至是葱等配料,从而得到一碗粘稠浓郁的茶汤。

这种饮茶方式乍一看实在太过重口味,似乎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实际上,直到今天,西藏、内蒙古等地还保留这种喝法。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唐代的陆羽对煎茶进行了改良,舍弃了除盐以外的其他调味品,强调品尝茶的本味。陆羽在《茶经》一书中事无巨细地探讨了煎茶的器具、茶叶的种植采制、水质品位、水温控制、品茶方法等各方面的技艺。这些技艺和理论不仅得到了时人的推崇,并且不断传承下去,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源头。

就这样,陆羽把饮茶这件日常小事变成了一门正儿八经的学问,而他也被后世尊称为“茶圣”。

到了宋代,点茶开始盛行。所谓点茶,先将饼茶碾成细末,放入碗中,热水冲入后,再用竹制的、扫帚状茶筅用力打击和拂动,使茶末泛起泡沫。

最后一种便是淹茶。淹茶也就是泡茶,将散茶直接放入热水中浸泡,这种饮茶方法盛行于明代,与我们现在的饮茶方式最为接近。

茶自诞生以来,便在贵族、文人、僧侣这类人群中倍受亲睐。诗人们为茶写过无数赞美的诗篇。宋代文人为茶痴狂,发明了斗茶这项游艺活动,通过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等比赛一决高下。就连大名鼎鼎的宋徽宗也是茶的追捧者,他还特地写了一本关于茶的专著,名为《大观茶论》。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取经唐宋,扎根日本

以上就是中国茶的发展历史。现如今,日本茶道享誉全球。但实际上,早期日本的饮茶方法和饮茶文化都是从中国学习而得来的。这种学习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唐代,日本的最澄禅师前往大唐寻求佛法,回到日本的时候,他把喝茶的习惯和茶树籽一同带回日本,之后日本出现了不少茶园茶庄。从此以后,喝茶的风气在僧侣和贵族阶层流行起来。在此之前,日本天皇也曾经赐茶给僧人。但是那时的茶叶很可能是遣唐使从大唐带回来的,日本没有种植茶树。

到了宋代,另一位和尚,荣西禅师也前往中国,学习南宗佛法。回到日本的时候,荣西禅师带回了宋代的饮茶礼仪,以及新的茶树种子。日本人的饮茶方法因此更新换代,从煎茶升级为点茶。日本现如今的抹茶道便是沿袭自宋代的点茶之法。

荣西禅师带回来的那些种子在三个地方栽植成功,其中有一个地方现在仍然是日本著名的产茶盛地,那就是京都宇治。时至今日,宇治抹茶仍然是日本的标志性产品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漂洋过海,征服欧美

大航海时代,当欧洲人的船只在亚洲靠岸以后,他们很快便发现了茶这种神奇的饮料。

16世纪,葡萄牙人将茶叶带到欧洲。17世纪,一位葡萄牙公主嫁入英国王室,并且将饮茶的习惯带去英国,很快便在上流社会风靡起来。

18世纪,饮茶不再是贵族特权,在普罗大众中也流行起来。当时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已经成为茶馆,吸引着许多文人雅士前去光顾。到了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更是发展成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交活动。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当茶叶普及成为生活必需品,便可以向它征税了!

早在中国古代,茶和盐的地位相当,是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

从唐代开始,贩卖茶叶已经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买卖。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那位琵琶女的丈夫正是一个贩茶商人。

唐德宗建中元年,即780年,开始征收茶税。茶税征收较重,历朝历代一般来说都是有增无减。

在遥远的大洋波岸,1773年的北美殖民地,英国东印度公司完全垄断茶叶运销,政府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当地茶商因此损失严重。

此时正值独立运动时期,殖民地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抵触情绪愈演愈烈。为了抵制英国茶,他们揭竿而起,在夜里潜入东印度公司的船上,将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这便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茶,不仅是贯穿起人类文明史的一个引子,更是东西方交往历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有趣的是,大航海时代的白人傲慢自大,对东方的宗教和伦理嗤之以鼻,却对茶这种饮料趋之若鹜。这大概就是茶的魅力吧。

茶禅一味:千利休和日本茶道精神

下面,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日本茶道。看一看中国茶传入日本以后,日本人是如何对其进行改造将之变成日本文化的?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茶室中的禅宗意味

要说日本茶道,始终绕不开一个人物,那就是日本的茶道宗师——千利休

千利休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确立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思想,被视为日本茶道正宗。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千利休所建立的草庵式茶室一直沿袭至今。

茶室不同于一般宏大华美的古典建筑,茶室的外观极其朴素,空间狭小。远远看去,就像是隐匿于庭院中的一间其貌不扬的小草屋。室内除了简约的书画和插花,几乎没有其他多余的装饰。

当然,你可不要以为,茶室是随便搭造的茅草屋。实际上,茶室刻意在简朴的外表下深藏着高贵,富有深刻的艺术洞见。具有一定水平的茶室所费不赀,在建材挑选、施工技术和细节把控等方面投入的心血可能要超出许多富丽堂皇的豪宅大院。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好的,接下来我们来还原一下现场,带领大家神游传统日本茶室

首先,宾客抵达待合,也就是玄关,在此等待主人的邀请召唤。然后,再穿过一段露地,抵达茶室。露地是庭院中的一段碎石小路,四周是布局精美、绿意盎然的花草树木。

客人的着装要与茶室背景协调,偏于素淡,新制的东西不能出现。如果客人是武士,佩刀则要留在檐下。

茶室的门很矮,不足三英尺,成年人必须弯腰屈膝才能钻进去。茶室里空无一人,只有在铁壶中的水正在沸腾作响,即便是在白天,光线依旧十分柔和。此时,你需要先向墙上挂着的书画、壁龛里的插花行礼致敬,然后保持安静。片刻之后,主人才毕恭毕敬地从门后进来,款待宾客。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了,喝杯茶而已,干嘛搞得这么复杂?

其实,这一系列仪式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比方说茶室的矮门象征着佛家所说的众生平等。即便是丰臣秀吉这样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在步入茶室之前,也要取下佩刀,然后弯腰屈膝地爬进茶室。

另一方面,在这一连串仪式中,客人褪去了一层又一层精神外衣,逐渐远离世俗的纷扰,步入那间隔绝尘世的小小空间,心态也会变得谦冲恭敬。

每次茶会都是一次即兴演出,茶、花、画交织出当下的剧情。在狭小的茶室中,茶人与客人相对而坐,距离极近,因此可以坦诚相待。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日本草庵茶室的尺寸为四叠半榻榻米大小,相当于十平方英尺,最多只能容纳五人。

这个尺寸的规定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经》。传说维摩诘在这样大的一个间里迎接文殊菩萨以及佛陀的八万四千名弟子。这个具有佛教意味的数字,让茶室的空间不具体。就像佛家理论中所说,对于达到大智慧境界的人来说,空间也是一种“空”。

茶道与禅宗有某种共通之处,它们更加追求精神的宁静和升华,而非肉身的愉悦。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茶室所具有的简单与纯净,也是源自于对禅寺的模仿

茶室内部的装置也深受禅宗影响。在室内布置中,循规蹈矩的构图,重复的颜色和纹样,甚至是对称的观念,通通都被列入禁忌。这些重复和对称会造成死板生硬的印象,让审美落入俗套。

生命和艺术的蓬勃生气,源自于它们具有生长的可能性。日本茶室在空间上大量留白,刻意留下一些未竟之处。每个客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脑补,从而获得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

所以,本质上来说,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

后来,这种茶道理想逐渐渗入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我们再去看日本建筑的室内装潢,仍然是极端的简单朴素。当然,审美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如果你无法领略其中素朴的美学,有可能会觉得无聊透顶。

从茶室的空间结构、茶道的仪式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来:经过千利休等人的一番改革和发扬光大,喝茶这件小事已经脱离了单纯的感官愉悦,融入了禅宗的审美和哲思,成为一种精神信仰。而这也正是最具日本特色的茶道真髓。

茶道是『生的艺术』

在日本文化中,如果说武士道是“死的艺术”,那么茶道便是 “生的艺术”。

茶道之中,没有尊卑贵贱,不管你是贵族、文人,还是武士、农夫,都能从一碗茶中感受到生命的精粹。茶道大师们坚信:若想真正的欣赏艺术,唯有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茶道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许多茶道大师擅类多种艺术形式,他们对艺术作出的贡献数不胜数,不仅仅止步于茶道技艺。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举个例子来说,每个走进一间茶室,你都会看到插花,比如晚冬时节一枝纤弱的山樱,又比如炎夏时一株挂着露珠的百合。茶室里的插花往往看起来简朴至极,其实却很有讲究。

茶人对花的崇拜敬仰是唯美仪式中的一部分。茶室是容纳创意的空间,插花和其他摆饰都需要从属于整体装饰的主题架构。茶人都会刻意安排插花的形态、位置,构建出合适的线条与比例,从而符合四周环境的视觉观感。

从中国茶到千利休,日本茶道究竟是什么?

花道诞生于15世纪。当时的一些佛门高僧,出于对众生一视同仁的博爱,搜集了被风雨吹散落地的残花,放置在水瓶之中,形成了最初的插花作品。茶室里的插花虽然简朴,却呈现出植物完整的生命之美。

除了花道之外,茶人们还将独特的审美发挥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他们在建筑、室内装潢、花道、料理、器皿、织物、书画等领域也颇有建树。比如,阿弥光悦是琳派绘画的始祖;小堀远州曾经设计出桂离宫、名古屋城等诸多经典日式庭院。

茶道大师们将茶道精神融入每一种艺术形式,在每一个细节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从生活的轻如鸿毛,亦能见重于泰山之处的观念,正是茶道的中心思想。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