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又见新海诚

712次阅读
没有评论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触乐夜话:又见新海诚
门后的世界真精美啊(图/小罗)

新海诚的新片《铃芽之旅》在国内上映了。

不知从何时起,每隔几年去电影院看一次新海诚似乎成为了某种仪式。不管是在情侣的环绕下“单身赴会”,还是和对象一起借着由头进行一次正式约会,在戏里戏外都给新海诚的影片赋予了极大的纯爱氛围。开玩笑地说,有不少人已经把新海诚的电影当成时间计量单位,比如,“从《你的名字》单身到《铃芽之旅》”,“上次一起看《天气之子》的人已经形同陌路了”等等。

总之,打在新海诚及其作品身上的恋爱标签算是撕不掉了。虽然比起早年的作品,新海诚的影片中加入的幻想要素越来越多,世界观也越来越宏大,但每次走进影院,大家对他的原始期待还是在标志性的梦幻视听效果中讲一个“Boy Meets Girl”的故事,他自己,不管是出于个人审美,还是出于市场期待,似乎也总是会保留这样的故事核心。

触乐夜话:又见新海诚
初见与重逢总是最美

然而这也造成了一些问题。2019年的《天气之子》口碑比较两极分化。一部分人觉得男女主角在爱情中肯定个人的价值大于世界安危,特别青春,也是一种反抗;另一部分人觉得这种以恋爱为驱动力解决电车难题的设计就很中二(虽然造成“中二感”的主要是叙事,而非剧情)。

在《铃芽之旅》中,世界系的大框架得到了保留。女主角依然要面对救爱人还是救大多数人的两难选择,只不过这次给了她选择之后弥补后果的机会。

但新海诚非要把完满的理想爱情放在充满缺陷的现实感世界里(我指的是包含幻想要素的现实世界),要恋爱大团圆,又不干脆全部大团圆,非得其他角色做出一番牺牲才能成全男女主角,美其名曰“那本是它的职责”,这种“拉人垫背”的剧情设置难免影响观感。再加上新海诚明显想要讲一个更加严肃的故事,把背景放在“311”大地震之后就可见一斑,所以《铃芽之旅》压缩了很多恋爱戏份,让认识不过两三天的男女主角的感情进展多少有些仓促……

这导致我在看完《铃芽之旅》之后的感受十分奇特,甚至很不“新海诚”:除了恋爱剧情,一切都很好。

触乐夜话:又见新海诚
猫猫又做错了什么呢

铃芽在旅行途中遇到的各种美好陌生人、与收养她的小姨之间的矛盾与感情,乃至她最后经由自己之手完成的成长,其实形成了一个挺完整的闭环。而她某些不太明显的灾后PTSD表现——比如幸存者愧疚,比如某些看似莽撞和勇敢的举措是因为觉得“死了也无所谓”,以及对于自己可能再次引发灾难的惊恐和歉疚,还挺真实的。但正因为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塑造得不错,对很多恋爱之外的情感有阐释和积累,很像那种经典的日系治愈公路片,结果千言万语还是化作了“到喜欢的人身边去”以及“因为和你相遇了,就突然怕死了”,就有点像做了一桌子宴席,最后告诉你拍黄瓜才是主菜……

倒不是说男主角不讨喜。新海诚努力过了,他破天荒地画了个长得有点像哈尔的帅哥(我终于不用看平凡男高中生了),椅子形态也挺能卖萌的,轻喜剧效果很足。但这个男主没做到像哈尔那样惊艳,足以盖过沿途各色人等的光彩。偏偏是他让小姑娘念念不忘,只能说是因为爱情片的主角光环吧……

触乐夜话:又见新海诚
椅子真可爱

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也不是恋爱戏份,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废墟中关闭“往门”时念诵的咒语。虽然知道生命如蜉蝣,但曾生活于此的所有人的平凡记忆和日常构成了对神明的祈愿,用以镇压灾祸。这种东方特色的神鬼观念配合绮丽的视听效果,在某些时刻相当催泪。如果是经历过大灾,被中断过“日常”的人,想必格外能够共情。

另一个细节也让我非常喜欢。因为“门”的概念是故事的中心,所以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用钥匙开门和关门的特写镜头。在这些镜头中,被开启的从来是现实之门,有铃芽家的、男主家的、朋友们家的,关闭的从来只有连接死者常世的“往门”。这也是另一种抛却过去、好好生活的隐喻吧。

不管怎么说,我偶尔还是怀念新海诚早期单纯描绘恋情的作品,哪怕那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不一定能修成正果。如果他想的话,做一部专注于拯救世界的影片也可以。硬要将两者结合,至少在他手中效果并不好,虽然这不会影响人们每隔几年为了他的作品再次走入电影院。毕竟有人多年如一日地描绘少男少女的纯粹感情,并以此构筑绮丽的幻想世界,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治愈了。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