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从没落米市到“芜湖起飞”

554次阅读
没有评论

芜湖:从没落米市到“芜湖起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天天财经116,作者|沈十六

1997年,何享健准备走出广东,选择芜湖作为美的第一个异地基地时,公司不乏反对的声音。

这个决定,无论是对美的还是对芜湖都十分重要。九十年代,还是乡镇企业的美的意图打开华东走入中部市场,需要在长江沿岸或中部地区建一个新生产基地。武汉、合肥、芜湖都在美的的备选方案中。

是芜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拜访何享健等负责人,而且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以十分的诚意换来了何享健“抢滩”芜湖的决心。

1997年,美的在芜首个项目正式签约。

短短七年,美的芜湖公司总产值由1亿元猛增到4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0%。而当初不看好芜湖的高层们悄悄投了赞成票,追加在芜湖的投资额。

截至目前,美的芜湖基地已建成投产企业16家,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

据当时负责这件事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三局局长程劲松回忆,“哪想那么多,干就完了!”

“干就完了”,是程劲松的过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闯劲,是芜湖过往的风姿。

米市到米票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境内河网密布,青弋江、水阳江、漳河贯穿境内,带来了鲥鱼、刀鱼、螃蟹等水产。加上芜湖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棉花等作物,可真是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李鸿章进一步放大了芜湖的农业优势。1876年,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开通第二批共4个通商口岸,其中就有芜湖。

在安徽合肥的李鸿章看到了芜湖开埠蕴藏的机会。当时还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搭上了广、潮、宁、烟四大米帮,并且承诺“发放专营米业执照、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等优惠政策”,吸引米商来芜投资开设米号。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江苏省在大胜关、大汉口征收过境粮税,芜湖米市要交两道税。也是李鸿章在背后运作,才让江苏省的米捐局也设置在芜湖,也因此出现两个省的税务机构同时设置在一个城市同一条巷子的奇观,被后人称之为“米捐局巷”。

芜湖米市给李鸿章家族带来商机和巨额利润,也带动了芜湖农业的发展。当时曾有“堆则如山,出则如江”的说法,来形容芜湖米市的盛况。

无论李鸿章是私心还是“公心”,这一番举措直接奠定了芜湖“长江流域最大米谷市场”的地位。

但,此时的辉煌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清政府战败后,洋米倾销,芜湖本土米帮受挤压。李鸿章自身难保,当初李鸿章扶持起来的芜湖米捐局也被废止,芜湖米市在战火纷飞中开始走向衰落。

战争、洪涝属于天灾,而官员盘剥水利则是洪涝冲垮河堤的最大原因。在1931年的洪涝灾害中,芜湖受伤最为严重,据当时《华北日报》的报道,因为芜湖“水涨一寸并持续上涨”,连日来饿死江边百姓几百人,许多尸体沿江水顺流而下。

直到抗战结束,新中国成立,提出五年计划,芜湖终于摆脱通货膨胀时代。

计划经济的粮票确实熄灭了芜湖的通胀,但是也让芜湖不敢转向市场经济。

草根到梧桐树

当然,也有一个人选择做计划经济的逆行者。

那人叫年广久,是个卖瓜子的商贩,搞过有奖竞猜,设立绿色通道免排队,最后还送一把瓜子,一斤只赚一毛多……靠着这些营销策略,他硬是在1967年赚到了100万元。

“那时的100万能抵得上现在的1个亿啊!”晚年的年广久说。

赚到了钱的年广九开始雇人卖瓜子,12个人。但就是这12个人引发了热议,在1980年代初的讨论中,“七上八下”就是“小业主”和“资本家”的分界线。全中国的政府官员们都在思考这个命题:“安徽有个年广久,炒瓜子雇用了12个人,算不算剥削?”

12>8,年广久成了资本家。此前,年广久已经因为卖水果坐牢一年,又因为卖板栗被清查,这一次年广久因为卖瓜被调查。

全国官员、商贩都在看年广久,邓小平也在看。直到邓小平发话,他建议对私营企业“放一放”“看一看”,并直接点名提到了年广久的傻子瓜子。

这一点名,让年广久从“资本家”变为了“中国第一商贩”。这个“第一”关联的是影响力,年广久的命运从此同10多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命运挂上了钩,成为了“80年代民营经济的晴雨表”。

1989年,年广九被举报贪污和挪用公款,被正式逮捕。两项罪名证据不足的年广九没被放出来,而是以流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再以“傻子”为例,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持续性的“晴天”。这一次年广久的天彻底晴朗了,民营企业的天也晴了,也涌起了更多“年广久”。

但芜湖仅有“年广久”,没像邻居安庆有“石化”,没像邻居铜陵有“有色”,没像邻居马鞍山有“马钢”。在1983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芜湖的自我定位依旧是“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

芜湖需要一个能让“芜湖起飞”的民营龙头,而龙头企业却不会凭空出现。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确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上海、宁波、温州、福州、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直到1990年对外开放已经扩展到了长江下游,江苏省的江宁县、南通市建立了开发区享受国家开发区的“免二减三”政策优惠。头二年不交税,第三年至五年别人交33%,你只要交15%的税就行了。

开发区像雨点一般撒下来,独独绕过了芜湖。江苏省的江宁县成为开发区,外国轮船进进出出,而紧靠江宁的芜湖市却因为没有开发区而寂寞不已。

芜湖也很想拥有开发区,但是从1990年起,国家严厉整顿开发区。“各地再自开优惠政策口子而办开发区,将严惩不贷”,芜湖上报要搞安徽省经济开发区,国务院没有批准。

不批准,还能怎么办?

《激荡三十年》中提及年广久的有奖销售活动,用的词是“敢为人先”。这一次敢为人先的是,芜湖自己。芜湖采取了“先干后审”的策略。

开发区以“经济小区”的名义修建,在领导车队经过时,将“芜湖经济小区”的大标牌放倒。

芜湖先是用了一招“瞒天过海”,之后再联合武汉、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行一道,从国务院特区办到国家财政部,最后还找上了中共中央办公厅领导。

终于在1993年冬,国家财政部同意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设一级财政,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税收五年免交、五年逐年减半上交这一含金量最大的财税支持政策。

从傻子瓜子开始,民营经济被称为草根经济……但是,这一次芜湖借开发区之策,把芜湖变成梧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之后等来金凤凰。

金凤凰

山不就我,我便就山。

芜湖的第一只金凤凰不是自己飞来的。1995年,海螺水泥提出了在水泥界著名的“T型”战略。“T型”一竖代表长江,指在长江沿岸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兴建、扩建熟料生产基地,而芜湖正好处于“一竖”的范围内。

芜湖领导看到其中的机会,为海螺提供户籍指标,最大程度享受税收优惠,再把芜湖赭山公园东大门留给海螺盖员工宿舍。最重要的是,芜湖以1.95亿元的价格向海螺“贱卖”了白马山水泥厂。白马山水泥厂是芜湖当时一片亏损的企业中,鲜少盈利,并且年缴税超过五千万的大企业。

迁入后的海螺水泥成长迅速,不久后分别在H股、A股上市,而后海螺型材在A股上市。据“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榜单,海螺集团以39,700百万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居第353位。与此同时,重庆、无锡,甚至是身为省会的合肥都没有一家世界五百强总部。

当初两亿的资金也没白费,芜湖拿去造车建厂了。

芜湖的造车梦十分“清贫”。说是村办的造车厂,实际上只是几间破瓦;说是“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实际上是因为没有造车资质。

老规矩啊,不让我干,我就悄悄的干。没有人才,芜湖就从一汽“骗”人才,那人名叫尹同跃,也是奇瑞后来的董事长。没有钱,芜湖想办法搞钱,终于在1997年批投资给奇瑞用。没有技术,国外人员拿钱“摸鱼”,那么奇瑞就买生产线,自己学技术自己装修。

直到1999年的那个冬天,奇瑞第一辆轿车——000001号的“风云”下线,奇瑞梦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没有造车资质的风云只是“黑车”,芜湖先是把奇瑞纳入客车名录当出租车卖。销量还是上不去,是芜湖的一众老领导带着奇瑞这个“小儿子”找上上汽:奇瑞给上汽20%股权,上汽给奇瑞“上户口”,给奇瑞渠道扩张。

三方合作的结果是,奇瑞在2003年成为继大众、通用之后第三家年销量破30万的车企。

不可否认,奇瑞有自研部门的努力,有奇瑞QQ的神来之笔相助,也有上汽无数家渠道支持,更重要的是,奇瑞背后站着芜湖。

2022年,奇瑞控股集团全年销量达到123万辆,年出口首次抵达45万辆,连续20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名。

不止如此,奇瑞还建立了包括北美、欧洲、上海等六大研发中心在内的“日不落”全球研发体系,拥有全国最大、最先进的汽车工程中心,大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发。

2021年,芜湖市专利授权量1696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296件,占专利授权量的19.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5件,连续11年稳居全省第一位。此外,2021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中有24家芜湖企业上榜,其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连续第8年位居百强榜首。

这意味着什么?奇瑞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中的大型企业,又会带来智能汽车、锂电池、安全系统、车载显示等相关公司的创新、创投热潮。

产业和地方发展从来不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而是同升同降、紧密结合的螺旋线。芜湖招来企业,带动产业,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的财政收入,变成高铁、轻轨、地铁,变成芜湖港口、购物中心、物流运转中心……又凭借这些人才和基础设施,吸引来了比亚迪、华丰电子、美的家电、格力电器等企业。

产业和芜湖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时的芜湖,早已不是那个“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

“第二城”之争

2022年芜湖GDP位居安徽第二,达到4502.1亿元,相比上年增长4.1%,但“第二城”从来都不是“世袭制”。

芜湖:从没落米市到“芜湖起飞”

2022年,第三滁州GDP为3610亿元,相当于芜湖的80%,而2015年这个比例仅有53%。

芜湖的GDP在增长,滁州也在增长,而且增长得更快。对于芜湖来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慢进的芜湖会被滁州抢走“第二城”之称吗?

芜湖以汽车为重点发展行业。从奇瑞造整车开始,之后是吸引比亚迪投资200亿做电池,吸引道氏技术投资三元前驱体,伯特利做汽车安全系统,深天马联合华为做车载显示。2022年,芜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30.8%,整车产量111.1万辆、同比增长36.5%,汽车销售总量居全省第一。

滁州的重点发展行业是光伏,滁州也试图打造“世界光伏之都”。2021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占据七席,其中隆基绿能和天合光能、晶科、尚德、东方日升、正泰新能源等六家组件公司均落户滁州。据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表示,2022年安徽滁州光伏产业产值将突破800亿元,明年突破千亿元。

汽车单挑光伏,2000亿对战800亿,奇瑞和比亚迪遇上隆基和天合光能,至少目前来看,滁州胜率还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汽车产业能够带动一百多个行业的发展,汽车产业每1个单位的产出可以让各个行业领域增加10个单位的产出。这种1∶10的巨大乘数效应,是光伏行业望尘莫及的。

今天的芜湖,汽车产业、电子电器、新型建材、生物制药四大支柱产业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现代农机、通用航空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动能澎湃。

但是滁州并非没有机会。在2021年安徽省政府开发区综合考核中,滁州的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全椒经济开发区,四个开发区排名居前。而芜湖有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上榜,综合数量和排名名次,二者的差距较小。

今天的滁州,像极了当初建设开发区的芜湖。

《激荡三十年》,芜湖走出了一个傻子瓜子年广久,走出了被称为草根经济的民营经济,又靠着开发区的政策一步步成长。月落星沉,日出东海,趟过理想的大河,才走到我们面前。

2023年,滁州看着芜湖的过去,站到更多人面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