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ADC赛道热度不减:国外,ADC领军者第一三共旗下的多款ADC药物陆续取得积极结果,瑞辉官宣将斥资430亿美元收购ADC药龙头药企Seagen;国内,首款CLDN18.2 ADC新药CMG901以11.88亿美元总金额授权给阿斯利康,ADC创新药企科伦博泰提交了港交所上市申请。
今天,ADC这一有着20多年历史的行业格局正焕发前所未有的光彩:在成为大型跨国药企继PD-1的下一个标配后,ADC正凭借其增长态势,为因高昂的药物研发投入而疲于生计的创新药企提供了转型方向。
价值百亿的“智能生物导弹”
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即抗体偶联药物,被称为“新一代抗癌神药”。其诞生基于100多年前一个名为“魔法子弹”的伟大构想:1913年,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Paul Ehrlich提出若将毒素(子弹头)安装在能精准瞄准癌细胞的载体上,便可实现精准制导,而不伤害正常细胞。
基于这一底层逻辑,以及此后近90年里单克隆抗体技术、抗体人源化技术的诞生和进步,辉瑞研发的靶向CD33的ADC药物Mylotarg于2000年在美国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ADC药物,将理论变为了现实。
近三年来,ADC药物研发上市进程已显著提速:数据显示,自Mylotarg因安全性问题被退市的2010年到2019年,全球共有7款ADC药物获批。而截至2023年3月,全球ADC药物获批数量已增加至16款,这意味着在3年多时间里新增了9款ADC药物。目前,全球共计约有650余款活跃状态的传统ADC药物,其中近200余款产品处于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
ADC药物由单克隆抗体(antibody)、稳定的连接子(linker)和细胞毒性物质(Payloads,载荷)所组成,以靶向的方式将抗癌药物直接递送到肿瘤细胞,以限制其全身扩散。其中单克隆抗体有选择性地靶向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载荷通常由MMAE或DM1等微管抑制剂或DNA破坏剂组成;连接子用于连接单抗和载荷,旨在稳定循环及能够释放靶向细胞内的有效载荷。
ADC药物对靶点的准确识别性极大地提高了药效并减少了毒副作用。靶点是ADC类药物适用瘤种范围的前提、是将ADC药物导向癌细胞的关键,决定了ADC药物的天花板。靶点差异化选择意味着更优良的竞争格局,新靶点成为ADC拓展新适应症、获取更大市场空间的关键。
目前,已上市和在研ADC药物中的靶点主要集中于HER2和CD家族(CD33、CD30、 CD22、 CD79β、CD19)。基于靶点表达的特异性,ADC药物的适应症主要包括白血病、乳腺癌、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全球ADC市场规模从16亿美元快速增长至55亿美元,预计2023年破100亿美元大关,并以31.2%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30年增至638亿美元。
ADC药物进入战国时代
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15款ADC药物上市,涉及全球1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辉瑞、罗氏、阿斯利康等全球药企龙头是ADC药物的头部玩家。
作为宇宙级大药厂,辉瑞在ADC赛道的竞争力却不敌很多后来者。在国外生物医药网站FiercePharma的一份排名中,辉瑞甚至未能列入前十大最具竞争力的ADC厂商。榜单中排名第一的是一家癌症生物技术企业Seagen。官网信息显示,Seagen深耕ADC领域20多年。在全球已上市ADC药物中,Seagen独占3款,是这一赛道的翘楚,2022年净销售额达17亿美元。目前,Seagen拥有超过100件覆盖ADC赛道各个细分板块的专利,数量仅次于罗氏。Seagen在ADC赛道的高成长性使其成为辉瑞眼中“会下金蛋的鹅”,后者不惜以超出销售额20倍的估值进行收购。
此外,大型跨国药企第一三共、吉利德、GSK、艾伯维、赛诺菲以及创新生物技术公司ImmunoGen、Mersana Therapeutics、ADC Therapeutics也是ADC赛道的佼佼者。
2020年1月,罗氏研发的Kadcyla(恩美曲妥珠单抗)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成为国内首款ADC药物。自此,中国的ADC药物市场从2020年开始增长,预计在2023年达到19亿元。中国ADC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将远超全球市场,2023年前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9.4%。
截至目前,全球已上市ADC药物中有8款已在国内上市,分别是罗氏的Kadcyla与Polivy、葛兰素史克的GSK-2857916、Seagen/武田制药的Adcetris、辉瑞的Besponsa、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吉利德/云顶新耀的Trodelvy、阿斯利康/第一三共的Enhertu。
其中,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是首款国产ADC创新药,荣昌生物是国内少数拥有全面集成ADC平台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研发管线覆盖HER-2、间皮素、c-MET、Claudin18.2等多个靶点。截至2021年,荣昌生物已申报4款ADC新药。2022年3月,荣昌生物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ADC第一股。
此外,重仓国产ADC的药企还包括东曜药业、多禧生物、恒瑞医药、科伦博泰、领路药业、普方生物、云顶新耀、乐普生物,国内ADC在研产品数量达170多个。全球市场的竞争中,部分中国玩家的实力已经得到国际认可,与国外大型药企达成了ADC药物的授权协议,也有中国制药企业斥巨资引进国外药企的ADC药物进行商业化。
2022年5月-12月,科伦博泰与默沙东达成3笔交易,合作开发多达9款ADC新药,总交易金额118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由中国公司获得的最大生物制药对外许可交易,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合作。
价格战破局者现身
今年医保谈判结束后,国内已有3款ADC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包括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罗氏的Kadcyla以及Seagen/武田的Adcetris,这标志着国内ADC市场价格战的打响。据悉,最早进入医保的维迪西妥单抗价格经谈判后直降9700元,降幅高达71.85%;Kadcyla医保前后价格分别为11951.63元、5130元,降幅也高达57.07%。
鉴于已上市和在研靶点的高度同质化,ADC赛道的内卷已经无可避免。百舸争流之时,也有玩家选择急流勇退,换道超车。
3月17日,国产ADC第一梯队选手东曜药业公告终止了旗下HER2 ADC药物TAA013的III期临床试验。理由是,HER2阳性乳腺癌ADC市场竞争格局出现了显著变化,未来TAA013在同类赛道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和潜在商业价值远低于早期规划的市场预期。这背后很显然是因为罗氏已在国内上市的、与TAA013同为HER2靶点、并同样用于治疗乳腺癌的Kadcyla大幅降价。
在公告中,东曜药业表示,将继续强力发展包括ADC和抗体药物在内的CDMO(医药定制研发生产)业务。而此前搭建的从药品研发、中试工艺、临床生产到商业化生产的完整ADC产业平台也将在CDMO业务中继续发挥作用。
ADC已经成为2023年当之无愧的最热门创新药赛道,对于医药代工行业来说,ADC更是未来5年内不可多得的、能延续高增长态势的重磅药物,能获得较高的市场溢价。截至目前,国内押注ADC CDMO的先行者已开始显现业绩兑现的迹象。
2021年5月,药明生物与药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药业宣布正式成立合资公司药明合联,致力于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的CDMO。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药明合联的ADC CDMO是药明生物增长最突出的一块业务,增速已超60%。
东曜药业则于 2022年全面落实了战略转型,已具备ADC核心偶联工艺和放大的技术优势。年报显示,东曜药业在2022年迎来爆发式增长,营收达4.42亿元,同比增长479%。2022年,集团CDMO/CMO项目共计45个,ADC项目18个,抗体项目23个。该业务收入为7253万元,同比增长35%。东曜药业已将CDMO业务作为下一阶段的长期发展方向,聚焦在高技术门槛的ADC领域蓝海市场。
小结
预计到2030年,中国ADC市场规模将达到689亿元。当全球ADC市场的增速已远远落后于中国市场,国内也成为ADC玩家们的必争之地。新一轮市场竞争中,身为ADC领域拓荒者的大型跨国药企们已积累充足的先发优势,进可通过大额并购巩固竞争优势,退可以价换量获得增长空间,而后续投入资金进行跟随式研发的中小型药企们很可能将面临一轮洗牌。
在此背景下,相比于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的ADC创新药研发,定位医药“卖水人”的ADC CDMO能获得平淡但更加稳定的收益,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