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570次阅读
没有评论

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文 | 音乐先声,作者 | 丁茜雯,编辑 | 范志辉

纵观2023年Q1音综市场,似乎从去年的集体怀旧陷入了“流量的诱惑”。

比如近期包揽同时段收视第一的《声生不息·宝岛季》中,仅播出三期便出现了马嘉祺、陈立农、陈卓璇等流量偶像担任常驻或飞行嘉宾,与那英、张信哲、张韶涵、张杰等同台献唱。

在节目中,流量偶像们的表现清一色好评,节目之外,他们背后的粉丝也承担起了热度与话题的广泛“贡献”。

根据QQ音乐数据统计,第一期节目播出后,24小时内收藏量超过10万次的表演歌曲为马嘉祺演唱的《你的样子》,也是第一首达到该成绩的歌曲。而在微博发布的一周综艺报告中也显示,马嘉祺于微博发布的《声生不息宝岛季》相关视频播放量更高达3246.3万,位居站内第一,几乎承担起该档节目在微博视频播放总量的“半壁江山”。

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从原来为数不多流量顶流的坐镇加盟,到如今流量偶像的扎堆涌入,音综市场背后发生着哪些变化?

流量偶像涌入音综

相比以往的严苛择人,眼下的音综市场则呈现出流量偶像扎堆、登台门槛逐渐降低的态势。

根据云合数据显示,去年音综上新部数占比达到8.8%,而带有“音乐”垂类标签的综艺共有20部左右,其中近80%均伴有流量偶像们频繁驻扎。不管是专业性较强的音乐竞演,还是主打合作演出的音乐真人秀,即便是业务能力颇被诟病的卜凡、徐艺洋等,也均能获得《中国说唱巅峰对决》《声生不息》等看重专业能力的音综青睐。而如《天赐的声音第三季》这般以“偶像人海战术”不断更迭每期流量偶像作为嘉宾来保证热度的“综N代”,更是出演偶像人数高达16人,在由各领域嘉宾组成的出演阵容中占据25%。

2021年也是如此。根据豆瓣平台数据,19部带有“音乐”分类标签的综艺中也有一半左右为流量偶像盘踞,还出现了《爆裂舞台》《金曲青春》这类以主打推宣流量偶像为核心的音综节目。

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可以说,近两年来,不管是大体量还是小体量的音综,整个市场确实给予了不少流量偶像们舞台曝光的机会,满足了一定的“偶像需要舞台”的行业呐喊。

一方面,随着选秀叫停以及内娱舞台的缺失,自带粉丝受众的流量偶像为精进业务能力、拥有舞台表演机会,不乏参与音综面试获取名额,以获取更多的曝光度。比如陈卓璇得以成为《声生不息·宝岛季》飞行嘉宾,便是由其参与节目面试后敲定,虽只参演三期,却也借助大热音综IP获得了更多的认知度,频繁登上热搜。

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另一方面,音综市场也面临怀旧过度、优质嘉宾资源重复、新人与话题资源紧缺的现状,加之流量偶像中也有代际、人气高低之分,也就决定了其参演价位、录制时长等内容,考虑到音综预算、人力物力等资金投入,缺乏曝光机会的流量偶像们也就成为了“优质标的”。

比如《声生不息·港乐季》中,香港新晋流量偶像炎明熹便被港媒爆出一场竞演舞台10万到20万元不等,而整个节目招商在6亿元左右,实为性价比极高的参演人选。同样的,《天赐的声音第三季》也是如此,将希林娜依·高、米卡、李紫婷、李希侃等大量不同人气的流量偶像们纳入其中,弹性搭配常驻嘉宾胡彦斌、周深、张韶涵等五位大众熟知的音乐合伙人。

但相比之下,老牌艺人凭借经典作品长红或是过硬的履历翻红,年轻的流量偶像们业务能力不扎实,更多凭借粉丝带来的高人气“强捧”的尴尬位置,在音综中也因此多有被诟病。有些虽作为偶像绰绰有余,但离专业歌手仍有距离,即便像陈卓璇、陈立农这样在偶像中尚属“优等生”的存在,也不免在音综中露怯。

比如《声生不息宝岛季》第二期中,陈立农演唱歌曲《忘了你忘了我》便被乐评人丁太升指出“又吃力又干瘪,一点声音特色都没有”;而陈卓璇所演唱的《千年之恋》,也将其共鸣单一、咬字不清、唱功薄弱的短板暴露,与“金曲歌后”艾怡良呈现出“最差”与“最佳”的对比,也令陈卓璇在粉丝鼓励与观众批评中回应“下次不唱这个风格了”。

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而这种“水土不服”的观感,也进一步坐实了所谓流量偶像与专业歌手的无形壁垒,放大了节目定位的尴尬。

毕竟,对一档音综而言,流量偶像的专业程度其实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粉丝的控评、应援保护下,实际上也在消解着音综节目“唯现场论”的竞演核心,开麦要垫音与修音、不开麦也要搞出现场Live感等要求,甚至让一档音综转而成为了偶像真人秀。

说白了,在内娱大环境下,大多在演戏、综艺方面耕耘的偶像们,缺少舞台也渴望舞台,而大量音综放宽唯顶流论的邀约条件选择,为偶像批量“制造舞台”,也成为了偶像们短期内可证明实力、被大众发现认可的最佳捷径之一。而某种程度上,音综市场割舍不了流量偶像带来的速食热度,并持以不分良莠的接纳态度,也暴露出眼下音综面临着创新瓶颈期。

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一句话,流量偶像们转战音综市场,更像是两者互利互依的双赢关系,同样是流量与品质的博弈与平衡。

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音综真的需要流量偶像吗?

流量偶像们在音综市场中,也具有一定的“必需品”属性。

最直观的,便是眼球经济所带来的利他性。对于音综节目而言,偶像艺人的颜值效应是一种把握受众的注意力,同时偶像自带的原有粉丝群体,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转化为节目的固定受众,并助其收获一定的舆论保护屏障和热搜推广宣传,助力节目获得高度传播。

而对偶像们抱有猎奇心理、批判心理的部分受众也同样如此。不管是审判偶像颜值还是舞台,均能为音综带来利好传播,所谓“黑红也是红”,也造就当下的音综市场越来越青睐吸纳流量偶像加入。

相比其他节目类型,音综欣赏门槛低,流量偶像所具备的娱乐属性以及层次不一的唱跳能力,也更容易刺激观众“有色眼镜”的爽点,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比如《中国说唱巅峰对决》第一季中,在大量稳定高质量输出的说唱歌手之中,也会出现卜凡这样充满瑕疵感的流量偶像,反倒因质量不高的原创作品《刘德华》成为“舞台上的笑话”,产生的冲突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节目出圈。

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同时,流量偶像们的加入也能够助推音综保有稳定的讨论度,尤其一档节目中有多个“竞品”的情况下,偶像、饭圈之间的矛盾更会成为“吃瓜”焦点,不管是饭圈打架还是Live车祸现场,都可能轻而易举打破小众圈层固化,走向圈外。

毕竟,音综需要的是多元化圈层的关注。例如,《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系列便主打流量偶像高度参演,肖战、小鬼、许魏洲、希林娜依·高等时下当红偶像所展现出的演唱水准也成为观众“审判”焦点,同时带来了游走在观众、粉丝之间的“粉黑大战”。而像许魏洲与费玉清合唱的《一剪梅》舞台,至今仍在豆瓣打分、热评区仍呈现出“难听”与“好听”的两极化争论。

站在平台角度来看,不管是自制音综还是合作音综,邀请具有一定认知度的偶像们实则也是“减龄策略”。流量偶像所自带的粉丝群体同样是当下流行文化的消费主力,更是当下音综受众的中坚力量,而这一用户规模也关乎着品牌招商、上星层次,更是播放量和收视率的保障。比如INTO1成员米卡曾在去年出演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第三季》,促使浙江卫视在5月6日拿下晚间收视率第一,这也是该档节目开播七期以来首次占据市场份额超过18%,高人气偶像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对于音乐市场来讲,流量偶像在音综节目的试炼,或许也能够助力老歌翻红,甚至为音乐行业输送优质舞台与作品。比如主打流量偶像舞台竞技的《爆裂舞台》,虽然有韩红、刘柏辛、VaVa毛衍七等坐镇专业性的同时,也为宋雨琦、吴宣仪、安崎等流量偶像提供了一定的展示机会,而宋雨琦也依靠在节目中留下的《Big Up》舞台打破了其原有的女团刻板印象。更何况,即便是在选秀时期,不乏有诸多偶像也曾以一己之力将原创歌曲、翻唱歌曲带动出圈。

流量偶像大肆涌入,音综市场风向变了?

不难看出,音综市场的固定搭配便是代表专业性的实力派歌手与拥有高人气的流量偶像们,这也意味着,兼顾“音乐”与“流量”仍是音综市场摆在首位的。

但这也反映出,主流粉丝生态也在影响着音综文化的革新,流量偶像背后殷实的粉丝基础,让不少音综即便模式不变也能持续存活。比如《天赐的声音》三季以来,节目形式大框架几乎未变,每季近20位左右的流量偶像作为飞行嘉宾的补给起了不少作用。

而流量偶像们能够拿到入场券,实则也是音综乃至平台的一场破圈“豪赌”,尤其在这两年疫情影响下音综数量持续被砍,音综反复消费的“怀旧”又是一成不变的耗材,那么就更需要年轻化的流量偶像们来源源不断刷新“副本”。

另一方面,偶像对于音综市场实则更像是一剂可以“摆烂”的安定针,哪怕不断透支着优质嘉宾资源、无法更新原创类目、打破同质化或是综N代的弊端,也依然不妨碍其拿捏观众情绪,依靠流量偶像们获得一季又一季的“口碑”。

结语

当然,流量偶像们也不是万能牌。

很明确的一点是,即便播放量、收视率、话题度走高,领跑其他类型综艺,音综始终要面临的问题便是“破圈”,而非“圈地自萌”,更不应该在审美疲劳中停滞不前。

音综既要流量偶像“吸金”、“引流”,流量偶像也同样需要音综作为跳板,但归根结底,只有输出好的音乐作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否则也不过是一戳就破的虚假繁荣罢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