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薪超过90万,这个高收入行业瑟瑟发抖了

654次阅读
没有评论

平均年薪超过90万,这个高收入行业瑟瑟发抖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华商韬略,作者王洪臣

“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将来想去金融公司。”

01

2022年7月底,在中金上班的交易员小杨,接到了公司HR和直属领导的电话——全是骂他的。

一通猛批,这个93年的年轻人哭了。

他的妻子在某平台晒出了一张他的工资条,月薪八万多。登上全网热搜后,成功地给小杨,也给整个金融业拉满了“仇恨值”。

平均年薪超过90万,这个高收入行业瑟瑟发抖了

电话轰炸不久后,等待小杨的是停职调查、重新就业。但网上同情他的人并不多。

长期以来,金融业薪水高,并不是什么秘密。

但2022年股市低迷、投资者损失惨重、疫情困境的背景下,金融业从业人员还在高调炫耀高工资,一下子触到了全社会的“逆鳞”。

这次事件是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

金融业的薪资长期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让人不平、不满已久。

早些年,互联网地产等行业的薪资水平,还可以勉强挑战一下金融业。但近几年,金融业已经独领风骚。

Wind信息显示,2021年,金融业上市公司高管年度报酬均值高达2388万元,在所有11个大行业中排名第一,是第二名房地产行业的2倍,是最后一名公用事业的3倍多。

平均年薪超过90万,这个高收入行业瑟瑟发抖了

其中,资本市场(主要为证券和期货公司)、保险、商业银行三大行业中,高管年度报酬均值分别为2821万元、2695万元、2092万元,年度报酬均值突破2000万元。

截至目前,已经披露的2022年报数据,整个金融业从业者的年度报酬均值为94.84万元,在相比2021年下降的情况下,再度位列第一。

在过去一年里,金融从业者平均年薪近95万元,那位“炫富”的交易员小杨,在行内仅仅勉强不拖后腿。

即便是金融业中相对“惨”的银行领域,同样让人羡慕嫉妒恨。

38家发布2022年度业绩的A股、H股银行中,最高的中信银行,2022年人均年薪为62.45万元,平均月薪超5万;招商银行紧随其后,人均年薪56.46万元,平均月薪4.7万。

连垫底的常熟银行,人均年薪也达到了29.7万元,平均月薪2.47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62884元。大家印象中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其实只有73231元,浙江是69228元,垫底的黑龙江只有42071元。

私企平均年薪最高的北京,也只有100011元。

这意味着,平均工资最少的常熟银行员工,只要4个月,就能赚出北京私企员工平均一年的平均工资。

在整个中国的薪酬体系中,金融业已是超然于其他的存在,虽然很多从业者自称“搬砖金融民工”,但和其他行业相比,他们搬的是“金砖”。

这也就怪不得众多高考高分考生,将金融业作为第一志愿。

02

1984年,发行量过百万的《中国青年报》做了一份读者调查,选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三种职业,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

这是有道理的,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这三份职业,要么赚钱最快、现金流最多,要么收入天花板最高,要么有充足的副食品保障。

那个时代的金融业,和所有体制内单位一样,都属于拿死工资,捧铁饭碗的工作。

变化的种子,是一点点埋下的。

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成立中国工商银行,办理有关商业银行业务。

1984年12月,上海飞乐音响有限公司首次以每股50元的价格向社会公开发售股票1万股,股份制和股票开始在中国正式亮相。

随着改革的推进,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分支行业,在中国萌生、成长,我国多样化、市场化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才初步形成。

即便如此,金融业当年的薪酬,也远比不上今天。

1990年,平均工资排名第一的行业是“下井拿钱,拿命换钱”的采掘业,金融业仅排名第12位。

如同资本在90年代的狂飙突进,金融业的薪资水平,也随着行业的壮大迅猛增长。

从1990年到2001年,金融业的年均工资增长速度达到了20.5%,高过同期社会平均年增速5个百分点。

到了2001年,金融业的收入水平已排名所有行业的第2名,仅次于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在世纪之交,《中国青年报》针对年轻人求职又做了一次调查,金融业已经成为当时求职市场中的“香饽饽”。

一个行业的高收入从哪来?无外乎垄断优势、新兴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这三条基本要素。

金融市场的火热、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领域的封闭专业性,让金融业占全了三大要素。

从此,金融业奠定了在收入层面的江湖地位。此后二十多年,任凭房地产、互联网风口的风再大,金融业都能刮起更大的风。

国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上市、金融类控股公司挂牌、股权分置、新股发行核准制……类似这样的改革一波接一波。

而2005年至2007年的大牛市,又直接将证券业的薪酬水平带到了一个新层级。

2008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年工资达到17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其他金融分支行业8.8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要知道,当时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还不到3万元。

保险业同样是“高薪区”,保险业高管的薪资,更是格外高。

03

2011年9月21日,温州市著名的“眼镜大王”、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跑路”了。

在他跑路前十几天,浙江奥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300多名员工集体去雁荡山旅游,老板孙福财趁机卖光了厂房价值千万的设备,玩了一把金蝉脱壳。

2011年前9个月,民营经济大省浙江,一共发生了数十起企业主出走事件。

让人人心惶惶的“跑路”潮,只有一个原因: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

但是,负责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业却异常红火。

这一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首度超过一万亿元,相比2010年同期大幅增长36.3%。

“冰火两重天”,成为此后十多年形容制造业、民营经济与金融业关系最常见的词句。

2022年4月26日,第四届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研讨会主论坛于线上播出,重庆市原市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出席并演讲。

作为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学者+前官员”,黄奇帆道出了问题的本质:金融业脱实就虚,畸形发展,金融业的平均收入水平是制造业的好几倍,金融业上市公司的利润占了全部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

“大量资本争夺牌照资源,银行表外业务急剧膨胀,大量资金空转在实体经济之外,一些资本打着金融创新旗号,大搞老鼠仓,哄骗老百姓,前几年盛行的P2P就是典型。”

而制造业和民营经济所承担的社会使命与产业风险,却远高于金融业。

平均年薪超过90万,这个高收入行业瑟瑟发抖了

“所有的行业都在为金融业打工”,成为很多一心想做实业的企业家的难言之痛。

2022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金融业当期总营收达到7.65万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8682.03亿元,位居所有行业首位。

在行业净利率的排名中,金融业24.43%的水平同样最高,比第二名的食品饮料18.81%高出近6个百分点,是第三名医药生物10.88%的一倍多。

许多承担国计民生的制造业门类,净利率则几乎都徘徊在个位数。

这种利润和利润率的差距,当然有行业属性、周期阶段的差别,但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个结果:从2018年至2021年,金融业员工年平均薪酬是制造业的2.35倍、其他行业的1.69倍。

当金融业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其职能,却依靠它在产业里的特殊定位,获得超额收益,甚至成为其他行业的负担时,金融业的高薪酬,自然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曾经有人以华尔街的薪酬标准对标国内,但这种比法,忽略了很多现实。

到2022年,美国股市已经走出了长达十多年的超级大牛市,而A股则是另一番景象。

这十多年,机构高管和基金经理们依靠天价薪酬,赚得盆满钵满,普通投资者却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而相较于华尔街的满世界赚钱,中国金融业的专业水准,却很让人揪心。中国银行曾经轰动一时的“原油宝穿仓事件”,就是一个明证。

2023年4月7日,海通国际召开业绩说明会,2022年其巨亏65亿港元,过去5年赚的钱差不多一把亏完。

不仅海通国际,光大控股、兴证国际、交银国际等综合金融机构在2022年也都纷纷巨亏,亏损的主要原因,都离不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下的投资失败。

在金融业多金、体面的光鲜形象背后,层出不穷的各种丑闻,时常挑战整个社会的价值底线。

2021年1月,一封发送给中金CEO及262名员工的举报信流出,其内容显示,中金资本高管婚内出轨,乱搞男女关系,且经常用公司经费开房及随意消费,生活奢靡,损害公司及投资人利益。

同年4月,一段时长9分钟的电话录音登上热搜,内容系一位原配丈夫打电话给第三者质问其与自己妻子的出轨事实,涉及到中金合规总监陈刚及其女下属。

不仅是中金,金融业其他公司也频频出现类似丑闻。

2022年5月12日,浙商创投行总裁华某某被女下属实名举报,一则长达5000字的举报信在网上引发风暴。

2021年7月,曾供职于中信证券的某赵姓券商大佬婚内出轨,被中信开除,裁判文书网披露判决书后,轰动网络。

华融证券高管龚某的“朋友圈事件”,干脆让人无语。

平均年薪超过90万,这个高收入行业瑟瑟发抖了

……

高高在上的收入,乏善可陈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层出不穷的狗血剧,甚至让金融业自己人也看不下去了。

中金财富前执行总经理吴小平曾发文怒斥:

“社会观感太差,行业形象尽毁。金融业一定要想想办法,如何才能预防性限制高级别、高收入员工,不让他们的私生活造成对公司声誉的重大损毁。”

显然,依靠金融业自身,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04

2023年2月23日,中纪委网站刊发了一篇题为《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文章,“金融”被重点提及。

平均年薪超过90万,这个高收入行业瑟瑟发抖了

这篇文章中,16次点名金融,5次提到风险,直接提出要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不断加固金融和央企领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

中纪委发出如此信号明确、且有具体所指的文章,在金融业的发展史上实在罕见。

3月24日,银保监会网站也发文指出,坚决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等错误思想。

这些信号带来了一个预示:金融业降薪,已经是大势所趋。

其实,早在2010年前后,金融业薪酬过高的问题就已经开始显露,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2009年初,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这是首份中国版的“限薪令”,其中明确规定,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最高年薪为280万元人民币,且该薪酬为税前收入,要依法交纳个人所得税。

2010年,银保监会又印发并施行《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对薪酬结构、薪酬支付、薪酬管理、薪酬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事实证明,第一波“限薪令”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属于边走边看的阶段。行业薪酬水平,也不免水涨船高。

但是,金融业当下所面临的新一轮“限薪令”,却有一个大背景:在中国现代金融系统下,服务于实体经济。

不再资本为王,服务实体经济,追求共同富裕,成为金融业必须面对的现实。无论哪一点,都无法再支持金融业过去的天价高薪。

所以,这一次的“限薪令”,其深度和广度,都要远超过去任何一次。

在过去,类似中金等券商在为高管定薪时,经常提到一些特殊与例外:“考虑金融及证券行业的特点、同类公司支付的报酬、董事及高管须付出的时间等因素决定”。

对此,上述中纪委文章明确指出,要坚决摒弃“例外论”“特殊性”“优越性”“无关论”“业务需要论”等错误论调。

这说明,金融业不再是特殊的那一个,从业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离钱最近的金融业,正面临着直指“灵魂深处”的降薪压力。

2022年5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其中提到,“不通过直接按比例分成等独立考核方式实施过度激励,不将从业人员的薪酬收入与其承做或承揽的项目收入直接挂钩”。

8月,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对于金融企业高管及对风险有直接或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当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三年。

“限薪令”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2022年,“三中一华”(中信、中金、中信建投、华泰)的薪酬都出现明显下降,中金公司人均薪酬下降19.67万元,华泰证券人均下降18.97万元,中信建投人均下降10.32万元,中信证券人均下降7.12万元。

作为金字塔尖的群体,金融高管的薪水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比如中金公司2022年董监高年度薪酬总额为4126.2万元,较2021年的9441.6万元同比下滑56.3%。

即便如此,金融业的薪酬之高,仍然让其他行业望尘莫及,它的降薪之路,也仍然任重道远。

如果说“限薪令”是强加在金融业头上的“紧箍咒”,那么,经济的大环境变化,才是金融业降薪的历史必然。

过去20多年,房地产举足轻重。目前在银行的贷款余额中,与房地产相关的比重达到30%左右。许多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背后都离不开地产项目。

但是,随着房地产的收缩,金融业的展业规模和结构都将随之大大调整。

这一大趋势的转变,目前仅仅开了个头。

未来,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对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行各业需要携手面对未来的挑战,而不是金融业一家独大,吃干抹净。

在中信证券2022年报的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张佑君率先表态:

“中信证券在薪酬体系的规划上会充分考虑全社会的发展,充分考虑金融业在社会发展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表率作用,起到一个大公司的带头作用。”。

这是一个好的转折,但对习惯了“纸醉金迷”的金融人来说,显然还不够。

参考资料:

  • [1]《改革开放30年的职业变迁》中国民商
  • [2]《中国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差距面面观》中国改革
  • [3]《盘点2011年中小企业:从钱荒、民间借贷到跑路》中国新闻
  • [4]《金融业再次迎来“限薪令”》南海网
  • [5]《起底银行高管薪酬》经济观察报
  • [6]《2568万员工样本分析:金融业薪酬是制造业2.35倍》中国经济周刊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