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822次阅读
没有评论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知名播客《故事FM》曾播出过这么一期节目,标题叫作《寻找素锦》。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1950年代只身前往香港的上海女子,此后20年间里,她与家人凭借书信往来,倾诉家长里短。

这些书信最终不知何故流入了上海的文庙旧书市场,又被一位业余收藏家买下。通过整理拼凑,素锦和她家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得以在半个多世纪后被万千素未谋面的听众知晓。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由书信串联起的真实故事令人动容。听完这期节目后,我开始对流通在旧货市场的二手书信产生了兴趣,想效仿节目里那位收藏家,入手一批若干年前的书信原件,说不定也能像大海拾贝一样,淘到几个精彩的故事,认识几位真实而具体的陌生人。

我承认这个想法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于窥私欲,人们总是对他人的隐私充满好奇,私人信件固然属于个人隐私,应该受到保护,这也是我在创作这期内容前长期犹豫的点。

查阅了相关资料,除了名人书信外,很少有这方面的侵权案例供参考。为了避免可能的麻烦,我尽量给姓名和地点打码,模糊具体事件,加上信件年代久远,应该不会侵权。

虽然在2023年的今天上海文庙已经拆除改建,但幸好我们还有网络电商,可以淘到一些旧书信。

这些本该送到收件人手里的信件和明信片,也许是因为填错了地址、没付够邮资而没能妥投,又或许是因为某次搬家过程中的遗失、收件人离世后遗物被随意处置等等原因,最终流入到旧货市场上,被中间商和收藏家论斤买下,再挂上网店贩售给同好。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事实上大部分人购买这些来源不明的私人书信的藏家,目的是为了收藏有纪念意义的信封、邮票、邮戳乃至信纸。像我这样直奔着信件内容的买家,反倒是显得舍本逐末了。

此次我一共淘了中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的旧书信,时间跨度从1900年代到1990年代,覆盖了手写信、打字信、手写明信片三种。

加上店家的赠品,林林总总到手将近50件,摆在一起来个合影。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我上一次提笔写信应该还是在小学时代,作为一个十几年没有摸到过手写信的人,对着一桌年纪比我还大的信件卡片,穿越时空的恍惚感扑面而来。光是抚摸着或光滑或粗糙的信纸,看着落款日期上的1902年、大正二年,都给人一种时间停滞的不真实感。

我花了半个晚上把这些信件扫了一遍,挑选一些字迹依稀可辨认的分享给大家,就当听我闲聊扯淡吧。

先从我们国内的信件开始吧,十几封上世纪的国内邮件完整覆盖了少年、青年、中老年三个年龄段的寄件人,涉及的内容虽然都是家长里短,却也不尽相同。

第一封信是在1980年代从连云港的专科学校寄往江苏丹徒县某中学理科补习班,收寄件人曾经都是一个补习班的学生。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也许你觉得今年太可惜了,太遗憾了,也许你觉得是不幸中的万幸… 学校学习了共24门必修课,3年学完,毕业后分配到磷矿山区开采磷矿,心里的话,学习劲头一下子就很低了,但愿不久我能改变过来… 真奋发!努力一年吧!明年争取考好一点,使不幸中用万幸来实现

末了,作者还不忘邀请朋友明年来连云港市玩,到那时自己应该可以为他当导游了。

这是一封非常典型的同学之间的信件,用语朴实,情感真挚。尤其是后半段对于学校各项设施的举例介绍,洋溢着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期待和热情。作者所在的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后来并入了今天的江苏海洋大学。

两位80年代的学生挚友,如今想必是两位退休在家的老人了吧。

第二封信写于1988年末,同样也是学生之间的往来,但这两位并非同学,而是学友。学友这个词就和笔友一样,已经成为时代的眼泪了。当年我在读小学时,学校也组织过给外省学校的陌生人写信交笔友的活动,印象中收到过一次回信,但大部分人都没有坚持下来。

这封信的作者是中学生,收件人却是西安交大的大学生。有趣的是,信封正反面还被当做数学草稿纸来使用过,也许这位大学生收到信的时候,正在做题也说不定。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现在我们学习上比较紧张,物理、化学、数学已经复习了不少,但第一轮结束起码要到下学习…化学虽然有进步,但解题技巧还跟不上…生物主要是靠自己复习,老师上课只简单提一下,政治目前学新课本《政治常识》,据说我们高考时,要占50分…

信中你们叫我宣传一下西安,扩大你们西安派的声势,我已经和好几个同学宣传,有不少同学也很想西安那里的大学,但这些要到报志愿才能够决定,现在谈了也没有意义。

作者正值紧张复习备考的高三阶段,不论是80年代还是现在,高考的压力从未减轻。和西安交大的学生互通书信交流近况,对当时的作者来说也是激励自己考上好大学的一种手段吧。

第三封信是子女寄给父亲的家书,作者在江苏镇江上学,她的父亲似乎是在河南工作,书信成了家庭沟通的重要工具。

相比前两封信,这封信的字体非常工整,我猜测作者应该是个女生。从邮戳上依稀辨识出寄出的时间是1984年。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在正文里,作者流水账般地快速告知父亲自己毕业考试已经结束,班里组织去金山游玩,拿收到的汇款给自己买了一双凉鞋。随后又谈及了妹妹(猜测)的近况,妹妹和作者年纪相仿,学习亦十分刻苦。

这几天文莉在林儿那复习功课,那里安静,平时把小间门一关,谁也不得进去打扰,晚上看电视更谈不上…他看到爸妈为了我俩的学习这么辛苦,自己再取不到优异成绩那就对不起你们了…前几天她取信给大姨妈了,让大姨父找来了一张常州市的试卷自己练习练习,提高一点。

当时还没读中学的作者,已经和父亲提到了学日语的想法。1980年代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的顶峰,学日语去日本打工赚钱在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潮。虽不知道作者是否也抱着这样的预期,但多学一门好一门的想法,总是没错的。

我预备学一门日语,是夜校,一星期两天,多学一门好一门。学日语的事本应和你商量一下,但我想你一定是会同意的。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说到泡沫经济,就想到了如龙0)

尽管作者年纪还小,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她的成熟稳重:主动学习外语、培养储蓄意识、关心家人长辈。结尾时,还不忘指出父亲来信中的2个错别字,煞是可爱。

上次写信给你,说想买一把折伞,后来我又思量了一番又不想买了,你这次寄了10元钱来,我想把它先存起来,妈也同意了…小瑾上了术班,学习画画。太太、婆婆、外公的身体都还健康。

你来信中的”观尝了名胜古蹟”中有两个字错了,“尝”应赏,“蹟”应为迹。今天就写道这里吧,待我接到(录取)通知,就给你去信。

值得注意的是,信中提到了不少家人亲戚,加起来有近有十人。这种温馨的大家庭式生活,在80年代城市化进展和计划生育国策铺开后变得愈发稀少,称得上是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回忆吧。

如果说以上几封信都是学生视角,下面这第四封信则充满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愫。这封信从1981年的上海寄往江苏,寄信人称呼对方为“长命哥”,双方关系自不必多猜,是异地情侣没跑了。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就像现在很多沪漂北漂一样,作者独自在上海工作生活,家乡的恋人是她的情感寄托。信纸开篇,作者先是讲述了自己独自去医院看病的经过,为是否要开刀手术而纠结万分。随后又抱怨起在上海的生活太无聊。

此刻她的梦想很简单,能结束分居,和对象一起生活就再好不过了。工作累,伤病痛,这些都可以忍受,唯有寂寞最难熬。

结果医生说,骨片分离基本上是长不好的…要是痛得话,就要把手面上划一刀,取出骨片…问题所以很矛盾,要是我再接着去看,没痛吧?又白吃一刀,要是说不痛吧,病假也没有了。

长命哥,你真不知道我在上海有多难过。我一个人闲着没有事做,你在乡下忙的不可开交,要是我俩能共同生活,能有多快乐啊!就是苦些也愿意的,一个人真没有劲。这两天脑子时时想着你,连晚上睡觉都要醒几次,说不出的滋味,二人分居真不是味道。

生活的烦心事自然不止这些,女孩随后在信中吐槽起了自己那大男子主义的老爸,大意是老爸觉得男子汉就应该在乡下做工,整体想着去上海做生意太不像话,让家里人凑钱为作者的哥哥(弟弟)买台缝纫机,好让他安心留在乡下。

而其中一位家人不愿意掏钱,怕买好了缝纫机,哥哥(弟弟)又不好好工作,再东跑西跑那就成了浪费钞票,这番言论着实把作者气得不轻。

女孩又说了些生活上的杂事,最后还是忍不住向对象撒起娇来,说后悔上次没有坐车(从上海到江苏)来见他。

落款处,女孩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上了“吻!吻!”二字,思念之情早已溢出纸面。

别的没有什么,就是一个人无聊,看到人家一对一对有说有笑,真是说不出的羡慕…我是真的会来的,宁苦花10元车费,别的东西不买不就行了吗?最后祝你身体健康!工作胜利!——81.3.27号 〇〇 吻!吻!

信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无从得知二人后事如何,这段感情是否有始有终。但这两张薄薄的信纸承载的热烈情感,对作者来说一定是终身难忘的回忆。

接下来,我们先把目光从国内转向国外,看两张来自日本的明信片。

第一件明信片的年代非常久远,日期写着大正二年一月元旦,也就是1913年1月1日,足足110年之前了。

看过《鬼灭之刃》的朋友应该记得,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也是大正年间。新老交替,思潮活跃,这是外界对大正时期的印象。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动画《鬼灭之刃》)

手上这件说是明信片,其实是贺年卡。寄件方是大阪市锻治屋町一家五金店的主人,至于收件方,兴许是这家店的老主顾吧。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你看,这张贺年卡上的文字几乎都是汉字,即便不会日语也能看懂一二(全是客套话)

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施了多次汉字改革,有意打压汉字,但直到二战后才真正开始严控汉字数量,导致民间汉字使用率大幅减少。大正时期的日本人,依然普遍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

第二张明信片更是重量级,这是一张二战时期的军事邮件,也是这次购入单价最高的一件。

按照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的说法,这张纸就是侵华战争的一手史料。

明信片的正面信息显示,寄件方是关东军驻满洲里某部队的一位姓石井的日本兵,寄往位于冈山县儿岛郡〇〇村的老家,收件人似乎叫宫野荣太郎。

明信片没有标注日期,只能猜测是1931-1944年间的某个冬天。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背面的文字,由于手写体的关系,很难辨认清楚。我询问了好几家翻译机构,最后又出了一笔钱,委托翻译了80%左右的文字内容,具体如下: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这个时代,视频和文章都不宜过长。手上还有很多信件没来得及分享,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后面会出一期视频,继续分享我的这个私人研究项目。

临近结尾,总喜欢做一些作文式的升华。如果要给收集和研究旧书信的行为附上一些意义的话,我想“记录历史”便是最大的价值了。

历史不仅属于宏观叙事,也属于每个微小的个体。

就像我们既可以从国内的书信见证经济发展和政策变迁,也能感受到个人具体的悲欢离合。

既可以从明信片上体会汉字到假名的改革,也能目睹今时今日某些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和立场。

信海拾贝,我想我是乐在其中的。

我从网上买来陌生人的信件,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