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是本土生活版的《索拉里斯星》呀

75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是本土生活版的《索拉里斯星》呀

在看完《宇宙探索编辑部》(以下称《宇探》)后,我突然回忆起小说《索拉里斯星》(以下称《索星》)里的一段话。

“我们飞向太空……我们寻找的是人,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我们不需要其他世界。我们需要的是镜子。”

《宇探》和《索星》,媒介不同(电影与小说),气质上更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你只需要多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两者传达的东西有如此多相通,甚至达成某种互文——就像我在标题里说的,《宇探》就像是《索星》的本土生活版。

当然,不管我们再怎么作“萝卜白菜论”,用“科幻文学不过是大众读物”、“商业电影也有艺术表达”这类艺术无高下的观点催眠自己,但只要不是榆木疙瘩,还是能意识到《索星》的思辨要更深刻。所以我作这个比较无意于拔高《宇探》,可也绝对不是祭出名著来取消《宇探》的独特,相反,我心怀感动,在2023年当下能有《宇探》这样的作品。宝特瓶装的500毫升矿泉水,用它比拟任何江河湖海当然都是妄念,但当你身处荒漠,它能救你,用那些和绿洲清泉一样的成分——我们常说的“接地气表达”就是这种解近渴的东西,有时候还能成为另一个时空的远水。

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什么要找外星人

要说《宇探》和《索星》最明显的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关乎“探索地外文明”、“与外星人接触”,而且以某种标准看,他们都失败了。无论是《宇探》中的老唐,外星人只给他留下了难以捉摸的背影;还是《索星》中的叙述主角和真正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研究索拉里斯星的科学共同体),他们越来越想从这片知识的混沌泥潭中脱身。

可一开始,他们为什么要以接触外星文明为志业呢?

在《宇探》的一开始,老唐在给精神病院授课时说到,外星人一定是比人类高级的存在,等找到了外星人,地球上,人类的的一切冲突纷争,都会烟消云散。他的表达并不流畅,但能看出来他笃信又期待,认为外星人就是解决人类世界问题的钥匙。

《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是本土生活版的《索拉里斯星》呀

说到底,找外星人还是因为心怀人类呀。

《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是本土生活版的《索拉里斯星》呀(奥特曼,你就那么喜欢人类吗?)

“外星人问题实际是人类问题”,稍微有经验的科幻爱好者应该明白,这并不是新鲜的观点,倒不如说是常识。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完《宇探》马上想到了莱姆,想到了《索星》,想到我们飞向太空,寻找的却是镜子。

“我们渴望找到自己理想化的形象:它们必须是比我们的地球更完美的地球,比我们的文明更完美的文明,我们期望在其他世界身上找到我们自己原始过去的影子”

这一段也是在《索星》靠前的章节,借主角之口说出了人类踏上探索宇宙之旅最初的动机,最开始的雄心壮志。但是作者不打算卖任何关子,紧接在这段看似已经剥开真相的崇高动机之后,他毫不客气地又剥开一层。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和另一种文明接触。这种接触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那就是我们自己怪物般的丑陋,我们自己滑稽的丑态,和深深的耻辱,就像在显微镜下一样一览无余!”

《索星》主角说这段话的背景,是来到索拉里斯星上的观测站后,遇到了自己早已死去的爱人,而且发现这位“昔日爱人”,她/它很可能是这颗星球上唯一居民的造物——创造她/它的是覆盖索拉里斯星的这一整片有机体海洋。寓言般的设定,外星人以人类的样子与你接触,而且是你内心最黑暗最柔软的秘密。

而《宇探》,似乎是到最后,才比较温柔地剥开了这层隐秘。与其说老唐终于得偿见到外星人,不如说他认识了自己的岸边意马,洞中心猿,最终直面心底柔软。(在这一点上,两部作品何其相似)

不过,《宇探》究竟是当下更接地气的作品,“外星人问题实际是人类问题”,对《索星》这像是不用过多解释的前置条件,但《宇探》用更多属于“这里”的影像,具象了这层表里内外。

在老唐“外星人能化解人类问题”的宏大愿景后,结合他个人生活的荒诞景象,我们不难发现他在用“外星人信仰”逃避着什么,我觉得这里至少有两层,第一层是靠外星问题逃避人类问题,第二层是靠人类共同体的问题逃避自己生活的问题。从生活到人类再到外星,虽然不知道高维度问题能不能真的解决低维度问题,但至少,通过寻找外星人,低维问题好像可以搁置了,可以贬低了,变得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取消。

但这是真的吗?我们可以通过引入所谓高维问题,取消低维问题吗?

民科知识分子,和穷途末路学术共同体

还是《宇探》一开始那场授课,通过平行剪辑,他和秦大姐隔空“辩论”球奸带路党问题。双方的辩词都很好笑,秦大姐列举外星人可能会犯的罪行,第一条竟然是抢银行;而作为守方的唐老师则用“外星人科技水平更高,同理,道德水平也应该更高”的粗糙论证,再次向观众展示他的笃信。

“抢银行”、“道德水平”,这些词出现在报纸社会版、法治进行时的频率应该会比NASA官网上大得多,这是《宇探》从一开始就给到我们,伪装成天马行空的结结实实地心引力。

“外星人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类问题”,《宇探》用戏谑的方式帮我们重温这一科幻常识,并与我们的日常经验捆绑,自此,“外星-人类问题”也无奈被拽回了老唐的生活,成了赞助费、采暖费,成了下面条,成了带垃圾,成了蝇营狗苟。

他在宇宙大爆炸余晖的映照下,摄入不算浪费的六种生存必需元素,他似乎在用坚硬的科学精神,屏蔽着什么柔软的东西。

《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是本土生活版的《索拉里斯星》呀

他好像孔乙己啊。

一定是个巧合,电影上线的2023年恰遭逢“孔乙己文学”流行。但这可能是件好事,因为,终于不是“你们知识分子”、“他们知识分子”,终于,是“我们孔乙己”。这层切肤之感更能将部分观众带入老唐内心。

  • 叨叨题外话:是啊,很多以前得意洋洋挞伐知识分子的人,该意识到了,你就是知识分子。要是你都本科学历了,都往人类知识海洋里注过水了,你不是知识分子,谁是?当然,人有能力反思自己,身为知识分子也可以批判知识分子,但反思批判前,一定是清醒认识剖析自身,而不是目盲心愚,幻想顺着“劳动人民”说,自己就能获得免罪金牌

知识何止是脱不下的长衫,知识是烙印,是诅咒,是不可逆的过程,是开了就别想合上的天眼,给你扔牲口棚里也没用。相比下虚荣可能是最不值一提的变化,浮士德,你已经与魔鬼签订了契约,怎么可以只求荣华富贵却逃避其他命运?我们的唐老师,也许他逃避现实生活,也许他探求终极问题的方式有些偏执,但他至少从未舍弃自己作为科学家的自觉,哪怕我们称他民科。

《宇探》还只是作为个体的知识分子的困境,《索星》则描写了作为整体的学术共同体的困境(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索星》的真正主角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索拉里斯星的科学共同体)。唐老师想通过外星人解决人类问题(以及他自己的生命追问),面对这样的解题思路,我们也许还可以简单归纳为偏执荒谬。但是如果面对的是一个科学共同体,面对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这当中就有更多难以评判的东西。

如果说科学共同体和民科老唐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试图向外部世界寻求答案,想致知,先格物。但有没有就是格不了的物?那感觉大概如鲠在喉。

索拉里斯星就是这么一片难以理解的神秘事物,在《索星》主角出生近一百年前,人类发现了这颗星球,以及覆盖星球的一整片海洋,不久后,学者发现这片海洋很可能是活的——这颗星球也许有生命,不过只有这一位孤独的居民。于是与这片海洋接触就成了索拉里斯学家的梦想。

但是,尽管经过一个多世纪不断观察研究,这片海洋不断超出索拉里斯学家认知,各类假说层出不穷,学界在各个角度不停争论,它是不是生物?它有没有思想?但是与得到的困惑相比,所获的知识却实在寥寥。

“这就像是在一座图书馆里转悠,书中的语言谁也读不懂,只能看书脊的颜色……就是这么一回事”

索拉里斯星之于索拉里斯学家,就像外星人之于老唐。求外星人而不得,老唐潦倒、偏执;在索拉里斯星问题上耕耘了一个多世纪,却几乎一无所获,甚至发觉走入了穷途末路,索拉里斯学家,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也陷入了某种绝望疯狂。

“……以至于在接下来的七八年时间里,所有的科学文献,尽管没有明确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但全都像是一长串辱骂——这是那帮灰不溜秋、群龙无首的索拉里斯学家对他们深入研究的对象采取的一种报复行为,而这个研究对象却始终漠不关心,仍旧对他们毫不理会。”

如果仅仅是面对未解之谜,还无法解释《索星》科学共同体普遍的绝望情绪。实际上,索拉里斯学家多少是有了和民科老唐一样不切实际的期待,就如前文说到,渴望找到镜子,将理解人类自身的希望寄托在与索星海洋的接触。

“……他们所等待着的实际上是一种能够解释人类本身意义的“启示”!因此,索拉里斯学是早已死亡的神话留下的遗腹子,是人们如今已没有勇气大声宣扬的神秘渴望所绽放出的最后一枝花朵,而埋藏在这座大厦地基深处的奠基石则是对救赎的渴望……”

不论是老唐希望外星人带来的答案,还是索拉里斯学家等待的启示,这些渴求出现在电影、小说,我们也许还能保持旁观者的姿态,暗暗批评这其中的偏执。但是,我们也未尝不是曲中人,比如这个经典问题,科学能解决我们的生而为人的终极问题吗?

  • 我的作答
    我认为不能,但我绝不是在贬低科学。不如说科学的伟大、科学的诞生就在于它审慎排除了不可研究的部分。一个没有你自己的外部世界,终于有办法好好测量。

就像外星人问题无法取消老唐的生活问题,即使宏大如宇宙尽头,也无法取消你自己渺小的生命困惑。答案不在更高维度,不在别处。

意义之于生命,生命之于你

老唐在外甥婚礼上讲述,他行至宇宙尽头,无法继续,只能回头,才看清宇宙轮廓,才发现“人”既是存在谜题,也是答案。

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啊。

不过似乎有很多人对这个结论不满意。我曾看过类似这样的评论:“DNA?所以存在的意义是繁衍?你说宇宙的意义是蘑菇都比繁衍强”

先不说把《宇探》最后的思考和留白归纳成“繁衍”会不会有失偏颇,这种看法还是挺反映时代精神的,这也是我觉得《宇探》作为“这里”作品的可贵之处。

我们设想下,如果老唐行至宇宙尽头,不听阻拦,继续往前走会怎么样?

我们似乎见过这种宇宙级宏大尺度走到极限的结局——《三体》里的二向箔,《齐马蓝》里最初的游泳池——归于寂灭,重回无知,一切虚无。

是的,我们的思维飞跃天际,探索越来越高的维度,思考越来越宏大的尺度。可仅仅是地球就足以映衬我们的渺小,到天文级的尺度更是超出经验。亿万光年,百万秒差距,哪个更远?恒河沙,阿僧祇,哪个更大?当尺度大到一定程度,测量器指数爆表,夏虫不可语冰。

这时,只是继续宏大已经无法给人带来超越的感受,用什么战胜无限?有些创作者祭出了虚无。

可《宇探》是另一类创作者,“已经是宇宙尽头了吗?没关系,你可以回来”,回归到生活尺度,发现身边的价值又变得可以衡量——你失灵的盖革计数器又管用了。

《索星》的结尾,主角也要回到地球,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让主角在今天的语境里有被归纳为渣男的风险。虽然主角已经向“昔日爱人的模仿体”山盟海誓过,“除了你我谁也不要”(当然他混淆了两个不同的个体),但当这位模仿体出于自由意志决定了结自己后,我们悲痛万分的主角,在回地球前,却又犯了嘀咕,我会不会再爱上别人?

也许有点爱得不坚定,但是这份不坚定却非常迷人。

“我将会淹没在人海里。我会成为一位沉默寡言、殷勤体贴的伙伴,并因此而受人尊重。我将会有很多熟人,甚至是朋友,还有女朋友,也许还会找到一位爱人。有一段时间,我将不得不强迫自己微笑、问好、起床,做构成我在地球上生活的千百种琐事,直到我不再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这是属于生活尺度的迷人,不宏大,不渺小,不确定。就像逆光里老唐模糊的哭泣,无法念出的诗。

甚至,我想不如就说说如今最不招人待见的的“繁衍”吧,繁衍背后就是这么一大堆特别生活尺度的东西——男欢女爱,尴尬的婚礼致辞,产前阵痛,产后抑郁,奶粉钱,尿不湿,家庭劳动,单亲家长——过于琐碎,特别不酷。可虽然我自己充满了酷毙的孤寡气质(利益相关,狗头.jpg),却也佩服那些英年早婚,甚至决定带来新生命的同龄人,想必这其中辛苦不足为外人道,但一定也有一些无法量化的生命意义蕴含其中,我可能永远无法理解。新生命也像镜子,也许离我们最近的外星人,就在地球的产吧。

说回来,“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最近听《别的电波》讲《宇探》那期,临到结尾,也回到了这个问题。“存在的意义是存在本身”,这是主播的答案。我比较警惕这样的答案,即使它对,过于精巧过于轻佻也会消解它的价值。但接在这个简单答案后面,嘉宾说了一段特别走心的发言,回忆了童年,回忆了中年,谈起了自己的偶像……(推荐那期节目)。我想,如果有神用选择题的形式问我这个问题(“存在的意义是什么?A……B……C……D……”),那可采取的策略之一,就是选尽量长的那个选项。

  • 以及
    反正别选钝角,搞不好会被升到大冲浪天堂

如果必须要回答呢?存在的意义,即使回归生活尺度,这也不是一道容易的题呀。哎,与其信口雌黄,不如我还是摘抄下《索星》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表白,要点卷面分吧。主角说这段话时,他已经打算接受索拉里斯星海洋的造物,即使他知道这个造物与自己曾经的爱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

“你的出现也许本来是作为对我的一种折磨,也许是一种恩惠,也许只是为了在显微镜下对我进行研究,也许是一种友谊的表示,也许是一种阴险的打击,或者也许是一种嘲笑?也许全都有,或者——在我看来这是最有可能的——实际上是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我们父母的初衷,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大的不同,与我们又有何相干呢?你可以说我们的将来取决于他们的初衷,这一点我同意。我不能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也同样不能。我甚至不能向你保证我将永远爱你。既然已经发生了这么多事情,那么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说不定明天我就会变成一只绿色的水母,这不是我所能决定的。但是在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事情当中,我们将永不分离。这难道还不够吗?”

不确定,说不定不只是卷面分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