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1,197次阅读
没有评论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熟悉外星人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在多年以前的外星人产品线中,有着18.4英寸的超级旗舰M18x: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M18x基本上就代表了当代笔记本的最高性能水平,但接近6kg的裸机重量,50mm的机身厚度显然与笔记本更轻更薄的发展方向大相径庭,所以从数字系列开始Alienware产品线就只剩下15和17而不再有18寸机型。

但近些年游戏本屏幕逐渐向16:10发展,2021年拯救者R9000P成为首款采用16英寸16:10 四窄边设计的游戏本,相比于15.6英寸面板在X轴方向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加宽了Y方向的尺寸,通过缩小下巴实现了更高的屏占比。16英寸的机身尺寸和传统15.6机器没有区别。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将这个故事延伸到17.3英寸游戏本也是同样的道理: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18英寸的16:10与17.3英寸的16:9拥有几乎相同的X方向尺寸,通过变为16:10提升屏占比并不会影响机身尺寸,而现有17.3英寸机身也足够满足当代硬件的散热与扩展需求,这也正是此次Alienware m18的产品设计思路,完成了上代m17从16:9 17.3英寸屏幕到这代m18 16:10 18英寸的产品迭代。

外观与拆解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外观设计方面m18依然延续了“预言”设计语言,通过大量曲面的设计诠释其未来主义极简美学的精致外观。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标志性的外星人logo已经迎来了它的27个年头,经过多年的耕耘已经成为了高端游戏本的代名词。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A壳右下角有冲压出的18字样,表明了这款机子的屏幕尺寸。这一代A壳的材质从上一代的镁铝合金变成了铝合金,表面处理相应的从喷涂变成了阳极氧化,好处是整机的金属质感有了一定的体现。当然这次也采用了可回收铝材,符合国际品牌ESG方面的大策略。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环形尾灯+蜂巢形状出风口也是预言设计语言的元素之一,非常具有辨识度。尾灯单色RGB可调。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此次采用了16:10屏幕,整体B面观感显得协调许多。顶部有IR+RGB摄像头支持Windows hello。由于外星人独特的外形设计,屏幕转轴处可以放入Panel TCON,所以m18并没有像一些追求四窄边的游戏本那样采用Bent-Type,依然采用了Flat-Type保障A壳本身的厚度。

屏幕的素质也属于2023年高端机的基本素养:WQXGA的分辨率,165Hz的刷新率,100% DCI-P3广色域,且支持DDS也就是Advanced Optimus独显直连切换。美中不足的是屏幕亮度只有300nits,对于这个定位的机子来说有些低。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受限于ID设计,屏幕无法180度开合,但这对于游戏本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此次m18依然可选Cherry ULP机械键盘,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舒适的键程以及良好的手感反馈,是目前游戏本中当之无愧的天花板。背光为Per-Key单键RGB,可以在AWCC中进行灯效调节,让游戏体验更加有沉浸感。键盘布局采用了带小键盘的设计,方向键为全高设计,但没有做下沉,所以右Shift和0键大小收到侵蚀,这也与Cherry键盘本身的机械结构受限有关。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小键盘上方为多媒体键,对于熟悉了键盘布局的用户来说可以在游戏时实现盲操,算是非常方便的设计。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开机键也是标志性的外星人logo造型,当然也自带RGB灯效。

旁边可以看到有蜂窝状的辅助进风口,有助于增强散热性能。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当然由于辅助进风口的存在,键盘下移使得掌托面积必然会受限,不过由于18寸本身体积很大所以并不会有什么不适。整个C面采用了塑胶+类肤漆的处理,初上手会比较舒适,但后期不可避免会遇到脏污问题,算是有舍有得吧。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虽然对于游戏本来说触摸板不会受到太多重视,但是对于这个定位的旗舰机型来说,没有采用玻璃触摸板必然是个扣分项。m18触摸板为麦拉材质+类肤漆,属于入门游戏本级别的配置。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IO方面由于超大的散热口设计,使得m18的侧IO数量受限,右侧仅有一个USB-C口,速度为3.1 Gen1。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右侧从左至右分别是千兆RJ45、两个USB-A 3.2 Gen1和3.5mm音频接口。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当然作为18寸机身光左右IO自然不够看,m18在尾部拥有非常丰富的接口。两个TBT4、两个USB-A 3.1 Gen1、mini-DP和SD读卡器。相信对于绝大部分用户来说这样的接口配置已经绰绰有余。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D壳为铝合金材质,拥有非常巨大的进风口,半密封式脚垫设计可以防止热气回流。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卸下D壳螺丝后即可取下D壳,需要注意的是m18左下和右下两颗螺丝拧开时会顶开D壳方便拆卸,这点好评。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D壳采用铝皮+塑骨的组合,保障质感的同时用塑胶件提供结构强度支撑。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再看内部,依然是外星人惯用的反装主板,进行散热模组的拆卸需要拆掉整个主板。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左侧为一大一小的风扇组合,夸张的散热模组带来了很好的性能保障。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这次m18还在主板中间增加了一个风扇,起到内部空气对流的作用,对主板上的其它component进行降温。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风扇能直接吹到的首先就是内存,这台外星人搭载了两条32GB DDR5-4800规格的内存,组成了64GB的容量,相信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完全够用了。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m18内部最大的亮点除了风扇自然就是硬盘扩展能力,在内存的旁边有两个M.2硬盘位,但由于风扇侵占了不少体积,所以左侧两个M.2只支持2230规格。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在右侧支持两个M.2 2230/2280双兼容硬盘位,所以m18这次最多支持安装四根M.2固态硬盘,在现有游戏本中属于傲视群雄的存在。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电池为4-cell 97Wh,非常接近飞机安规极限的99Wh,虽然很难对肌肉本的续航有所期待,但大电池总比小的强。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电源适配器此次在4080配置上标配了330W的GaN氮化镓电源,体积和重量相比于上代都有显著改善,相信对于习武之人来说也可以减少一些负担。

性能测试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m18的BIOS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屏幕部分默认开启Advanced Optimus,也就是独显直连热切换,如果关闭会变成纯独显直连模式。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性能部分开启了关核功能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为了防止过度取电,Adaptive C-States for Discrete Graphics默认关闭,如果想追求极限性能可以开启,不过会有黑屏风险。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有一个想吐槽的就是DTT的Machine Learning。这个按逻辑是用户视角不可见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Alienware开了出来,最逗的是图中自己的Note也写了will not be customer visible,但我还是看到了这个选项。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超频部分Alienware拥有BIOS层面的超频菜单,拥有两个OC预设和一个用户自定义模式,对于不想使用软件超频的用户来说,在BIOS中超频可以获得开机即得的性能提升。自定义模式下核心倍频、电压、PL1和PL2均是可调,可玩性不错。

在下方是TCC offset用于设置温度墙,默认是100度,数字越高温度墙越低。

PCIe Resizable BAR也开放给用户,这在笔者测试过的游戏本中还是第一次遇到。

总体而言m18的BIOS可玩性非常高,对于面向发烧友的机型这样的开放程度一方面满足了高阶人群对个性化参数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戴尔研发的技术自信。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Alienware的控制软件AWCC提供了多挡性能模式,我们的测试都基于Fn+F1的高性能全速模式下展开。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但必须吐槽的一点就是AWCC的用户体验实在说不上好,初次启动时强制要求升级但是加载时间过长,有些模块经常加载不出来,虽然UI界面很华丽总体相应速度很慢。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我们手中的Alienware m18搭载了一颗英特尔目前最新的I9-13900HX处理器,基于增强版英特尔 7工艺能耗比更佳,单核睿频实测可达5.4 GHz,并且拥有8颗性能核+16颗能效核的超高规格。

如此强大的规格提升自然带来了出众的性能飞跃: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单核性能方面i9-13900HX相比于上代旗舰i9-12950HX提升超过8%,而多核方面由于8颗能效核的加入以及工艺的提升,使得i9-13900HX有着接近40%的夸张性能提升。虽然没有大的架构改动,但还是获得了类似TGL到ADL这种巨大架构迭代的性能提升。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GPU方面我们手中的Alienware m18搭载了一块RTX 4080 Laptop显卡,从NV控制面板中可以看到功率是给足到了这张卡的上限175W满血。当然对于这一级别的产品来说,这都是基本操作。在高性能模式下GPU会有超频,核心+50MHz显存+100MHz策略算不上激进但是对于性能也是有所帮助。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在理论跑分上面,得益于全新的ADA架构和175W满功耗设计以及出厂超频,m18的性能表现非常优异,基本上就代表了RTX 4080 Laptop GPU的天花板。相比于上一代RTX 3080而言有着非常大的性能表现提升,最低的项目上都有40%代比代进步,像是Time Spy甚至能够达到60%的提升,显然RTX 4080是一张性能非常强悍的卡。

游戏实测方面,Alienware m18也有着不错的发挥: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古墓丽影:暗影》在2560×1600分辨率最高画质下平均帧达到了154,实际运行非常流畅,能够充分发挥出m18高分高刷屏的优势。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无主之地3》在恶棍画质下能够达到106.05的平均帧,整体而言也非常流畅。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刺客信条:奥德赛》作为老牌显卡杀手如今看来也不像以往那样难以驾驭。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全面战争传奇:特洛伊》在预设Ultra画质下能够达到88.1的平均帧。

除了传统光栅游戏外,RTX 4080的光追性能也非常亮眼: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说到光追游戏的代表那自然逃不过《赛博朋克2077》,在预设光线追踪:超级的画质下,m18的平均帧数达到了83.32,相比于上一代的50帧不到可以说是性能飞跃。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地铁离去增强版》在极限光追预设下关闭DLSS也能够接近60帧运行,相信开启DLSS后帧数还能够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

散热测试

散热在室温25摄氏度环境下进行,机器设定为Fn+F1高性能模式。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M18的CPU散热设定非常激进,PL2给到了185W,由于出色的供电冗余,实际进行单烤时在初期也能够达到这个功耗,最终稳定在140W,妥妥的Tier1级别散热。温度方面基本上在Tjmax 100度,这也是Alienware一贯的散热设定。如果觉得100度看着不够放心,可以在BIOS中调整TCC的值。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单烤GPU稳定在175W,温度仅仅只有70度不到,作为40系积热比较严重的卡,能够控制在这个温度非常不易。

可以看到GPU功耗抖动比较厉害,因为默认的VBS没有关闭。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由于VBS的影响双烤功耗同样有比较明显的抖动,不过实际游戏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实际双烤时CPU和GPU的功耗都非常激进,CPU能够维持在130W,GPU能够维持在175W。总平台305W的极限功耗毫无疑问在目前已经发布过的40系游戏本中是独一档的存在,证明m18的散热极限非常高,能够应对绝大多数严苛工作环境下的散热要求,不过这个条件下原装330W的适配器功耗就不够了,需要从电池取电。

总结:重塑DTR的荣光

优点:

  1. 4x M.2超强硬盘扩展能力
  2. Cherry键盘手感一流
  3. 18英寸16:10大屏

不足:

  1. AWCC 5.0体验不佳
  2. 价格昂贵(也是我的不足)

作为Alienware的性能旗舰,m18给出了一份高分答卷:超强的性能、超强的扩展能力。得益于18寸机身得天独厚的优势,m18在拥有目前独一档整机散热功耗的同时,还拥有四个M.2硬盘扩展位,甚至超越了很多ITX主板。2.5K的18英寸大屏搭配Cherry键盘的舒适手感也带来了极好的游戏体验,从产品硬件上来说,确实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地方。

但是软件方面AWCC 5.0依然还是老毛病,由于服务器不在国内,在首次软件部署和升级时经常会出现断连。

重生的18寸,外星人 M18 R1 评测

不过m18 R1这一代的机子目前已经推送了AWCC 6.0,在响应时间上有了很大进步,基本上等上两三秒所有模块都能够加载完毕,这几天用下来也没有遇到之前的稳定性问题,总体来说体验会比出厂版本要好很多。至于AWCC 6.0的安装方式戴尔直接用每日更新涵盖其中,用户视角并不需要进行手动操作,正常使用就会自动更新。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