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新背景下,银行业如何锚定数字化新坐标?

479次阅读
没有评论

数字中国新背景下,银行业如何锚定数字化新坐标?

“微众银行目前已服务超过3.6亿个人客户和340万小微市场主体,凭借金融科技的自主创新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4月19日,在微众媒体学院第二期课程活动上,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对外公布了这一令人瞩目的数据成绩。

马智涛还总结了微众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路径与成果,包括该行所历经的三大阶段性机遇,其中前两点已落地多年:一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大大降低科技运维成本,尤其是搭建了全球首个全分布式数字银行系统框架,有效拓展了普惠金融的服务半径;

二是推进科技自主可控,深耕行业底层技术研究,并通过面向全社会的开源和标准化建设,将其推广至各行各业,打造领先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三是新一代智能化浪潮,探索AI大模型、AIGC等技术的守正创新有望为银行业带来变革,微众银行对这些技术也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注和积极探索,将进一步提升金融科技能力,从而推动科技和业务的智能化升级。

同时,活动上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立足宏观视角,围绕数字经济与数实融合、金融科技变革,以及优化金融科技治理等方面,阐释了各类金融机构在运用金融科技加速数字化发展方面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金融科技部主任何阳则立足行业视角,分享了有关金融科技及金融业数字化的洞察,包括自主创新背景下的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规划研究,以及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体系研究等方面。

梳理三位演讲者的发言脉络,马智涛分享的微众银行自成立至今逾八年的实践成果,正为杨涛和何阳的发言提供了注脚。 

而这场关于银行业数字化的讨论,与数字中国战略紧密关联。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并强调了金融资源的重要性。银行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实现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必答题”。

金融科技进入“中场阶段”

杨涛主要从宏观视角阐述了金融科技的发展脉络。在杨涛看来,金融科技的变革进入了“中场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监管层以及从业机构都需要对“金融+科技”的价值具备更清晰的认识,在未来的金融科技变革中发挥价值,并控制泡沫与风险。

从机构视角观察,金融科技“中场”变革典型的代表是银行业机构。数字化已成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全面涵盖消费金融、产业数字金融、数字化运营、中间业务、金融服务生态、风险管理等领域,有效推动银行业做好普惠金融和中小微企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在同一浪潮之下也有路线区分。

一类是大型银行。“大型银行固有基因比较强烈,在拥抱数字化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基因迭代。在某些层面,国内大型银行走在海外大型机构后面。从金融科技投入数据看,摩根大通去年一年的预算额达到了120亿美元,接近中国众多大行金融科技投入总和。”杨涛表示。

另一类则是新锐的体量较小的银行。“中小银行有可能多做一些新基因的融合,甚至微众银行天然就由数字化基因孕育而成。”

在杨涛看来,在这些新锐银行的带动之下,整个银行业的变革迭代非常快速。“拥抱数字化不一定保证成功,但拒绝数字化意味着极大的失败概率。”

微众银行自建行之初就就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以科技为核心发展引擎,发挥数字化的特色优势,专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该行并不吝惜科技投入,其在最新财报中提到,自成立至今,微众银行科技人员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历年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约达10%,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500项。

同时,进入“中场阶段”之后,金融科技领域监管者的关注重心也在发生转换。杨涛指出,模型与算法风险,自主创新与自主可控,创新业务合规性以及数据治理等方面是监管者关注的重点。此外,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人工智能领域的NLP技术也正在受到各国监管者的关注。人工智能在金融市场领域模型与算法的参数高度一致,将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与冲击。“这其中技术与金融的矛盾需要进行权衡。”杨涛说到。

金融机构呼唤自主创新

何阳则主要从技术演进的视角回答了“金融机构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他用“双期叠加”来描述当前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两大背景——第一个“期”,是指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呼唤科技自主创新。 第二个“期”,代表着当前金融机构数字技术发展的深刻变化,这其中又包含着四大方面。

一方面,以“云网边”一体化为核心特征的数字信息技术设施正在成为金融业数字技术底座。云计算的发展、新型网络数据中心的建设都推动了云原生、云网融合、云边协同新的一体化的发展,也推动了金融业的底层算力的发展。

数字中国新背景下,银行业如何锚定数字化新坐标?

另一方面,数字化中台架构正在推动“业技深度融合”。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已经深度嵌入到了金融业服务体系之中。

其三,专有技术架构正在向分布式开放技术架构转型。分布式架构正在加速金融业的数字化发展或转型,成为了推动金融机构摆脱对IOE垄断的重要力量。何阳将这一过程类比为国产新能源汽车之于传统燃油车的“弯道超车”的机遇所在。

最后,安全相关的技术创新也为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保驾护航。比如零信任、区块链、隐私计算、开源治理等技术持续发展,为金融行业的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更多的基础性保障。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表示,微众银行在这些方面已取得诸多实践成果。例如,该行基于“开放蜂巢Openhive”技术,在成立之初即构建了国内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并不断更新迭代,目前已将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降低至2元,不到国内外同行十分之一的水平,其高可用、高弹性、高扩展的特点使得微众银行能够支持海量的客户规模及高并发的交易量。该系统上线以来,实现了24*365无间断运转,目前已成功服务超过3.6亿客户,实现单日金融交易峰值超8.4亿笔、产品可用率达到99.999%的系统处理能力。

在人工智能领域,微众银行不断完善以FATE开源生态为核心的联邦学习生态,至今已发布40余个版本,并于2022年新吸纳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联、VMware等19家成员单位;

在区块链领域,微众银行牵头发起国内第一家金融行业的区块链联盟——金链盟,并将其牵头研发的区块链底层平台 FISCO BCOS 完全开源,目前已支撑 300 余个产业数字化标杆应用,开源生态圈汇聚超4000家机构 、超90000名个人成员,成为最大最活跃的国产开源联盟链生态圈;

在大数据领域,微众银行大数据开源项目Linkis已通过国际顶级开源组织Apache软件基金会的毕业投票,成为全球第一个由银行发起并成功毕业的Apache项目等。可以说,微众银行的数字化实践高度符合了上述技术推进思路。

得益于金融科技的自主创新与全方位应用,微众银行逐步夯实支撑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科技底座,初步形成了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目前,该行推出了“微粒贷”“微业贷”“微众银行财富+”等一系列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普惠金融产品, 为广大个人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了包括线上银行账户、存款理财、信贷或支付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并广泛覆盖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普惠金融客群,为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贡献力量。(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