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於人權館展出

821次阅读
没有评论

城市美學新態度

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
特展 4/21-11/21 在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於人權館展出以俄烏戰爭、克里米亞危機至今的天數,敘述衝突仍在發生
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於人權館展出黃色光線映照在戰爭中的女性影像,詮釋「光榮榮歸烏克蘭」之精神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 烏克蘭女性及性別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Ukrain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以及獨立媒體《烏克蘭之聲》(Ukrainian Voices)、《報導者》合作,推出《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特展,呈現烏克蘭女性在戰爭期間的生命故事,不僅探討戰爭對人權的侵害,也提醒臺灣社會反身思考處境。人權館表示,本次特展以「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為名,分別統計克里米亞戰爭及俄烏戰爭發生至今的日期天數,凸顯自2014年克里米亞落入俄國控制時,已埋下侵略行動的開端,也彰顯烏克蘭人的堅忍持續未歇。展名將在展覽間隨著每日遞增,觀眾們將能共同體會戰爭已成為烏克蘭人的日常。

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於人權館展出展場設計提醒俄烏戰爭尚未停歇,和平終將到來
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於人權館展出《烏克蘭之聲》共同創辦人瑪驪雅蒳(左)為文化部長史哲(右)解說參展藝術作品

文化部長史哲認為,在面對烏克蘭的議題,臺灣最應該用各種行動及方式,表達臺灣的關心及態度;對於戰爭的威脅,臺灣更應該沉澱思考應該用什麼方式面對國家的前途。史哲特別感謝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鍥而不捨的精神及協助、在臺灣的烏克蘭朋友團結凝聚以《烏克蘭之聲》持續在臺灣為爭取民主自由的祖國發聲,以及臺灣獨立媒體《報導者》記者深入烏克蘭採訪拍攝第一手的珍貴影像,共同豐富了這場沒辦法在烏克蘭展出的展覽。期許人權館能用各種方式讓臺灣人民共同關懷、關心,更要讓展覽成為一面鏡子,使臺灣的民眾共同面對自己的前途。

烏克蘭性別博物館館長特蒂亞娜·伊薩耶娃(Tetiana Isaieva)以預錄影片致詞表示,俄烏戰爭大幅改變全世界的生活,該博物館啟動《HERSTORY of the WAR》影像計畫蒐集的故事,記錄下烏克蘭女性被戰爭摧毀的生活下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對孩子、生命、烏克蘭的愛。特蒂亞娜感謝人權館的努力,齊心協力呈現戰爭下的可怕事實,呼籲世人不能忘記戰爭是最大的罪惡,民主方能得勝。

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於人權館展出《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分享採訪團隊深入戰場,在斷垣殘壁中看見烏克蘭人的堅強意志

《烏克蘭之聲》創辦人申武松表示,期待傳達烏克蘭人不只是新聞主角,也傳達真實的痛苦、哀傷、憤怒與希望;共同創辦人瑪驪雅蒳感到非常榮幸,特展能夠呈現烏克蘭人難以被聽見的聲音,亦感謝人權館及臺灣的夥伴共同完成參展藝術作品,表現自戰爭以來臺灣社會「Stand For Ukraine」,願意傾聽烏克蘭的聲音。

俄烏戰爭爆發後,《報導者》派遣採訪團隊深入戰爭前線,總編輯李雪莉分享書名引自卡謬的《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反抗,所以存在》團隊採訪成果,在戰場上深刻感受到烏人在戰爭的不正常生活下,仍然保持不被扭曲的心志。李雪莉期待民眾在特展中看見一個個烏克蘭人的面孔,進而省思在侵略者提供包裝的和平之前,烏克蘭人展現「惟有記憶不被抹除、歷史不被消除,正義才有可能」的堅強意志。

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於人權館展出藉由訪談今日的烏克蘭人,看見他們面對戰爭的選擇與行動

本次特展呈現俄烏戰爭發生後烏克蘭人的生活狀況,幫助大家認識戰爭的背景,以及兩國長久以來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特展精選烏克蘭女性及性別歷史博物館《HERSTORY of the WAR》蒐集計畫中14則生命故事,該計畫自戰爭爆發後啟動,透過烏克蘭女性的書寫及影像記錄,述說在戰爭陰影下的生命歷程。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則提供4支動畫,呈現兒童在戰爭日常的圖文紀錄,反映對戰爭的感受與獨特視角。

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於人權館展出大地圖展示14位女性故事的移動路線,從中體悟戰爭帶來的動盪與劇變
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於人權館展出木棧板、沙袋等戰時情境建置,引導觀眾寫下關於戰爭的話語

這一次展覽更與臺灣獨立媒體《報導者》合作,展出記者深入烏克蘭採訪拍攝的珍貴影像。人權館表示,2022年9月人權館參加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IHRM)年會,館長洪世芳結識烏克蘭性別博物館館長特蒂亞娜·伊薩耶娃,因而開啟合作的機緣。當時特蒂亞娜分享俄烏戰爭爆發後,博物館被迫關閉、館員四散,仍致力蒐集戰爭下的生命故事;更將逃難以來隨身攜帶的一支烏克蘭國旗致贈人權館,希望能傳達烏克蘭的故事給臺灣社會,而這支國旗目前也成為展品,象徵烏克蘭人屹立不搖的精神。特展邀請民眾參訪之餘,在展場留下自身所見證的展名數字及對烏克蘭人的支持,相關訊息將會送抵給參展的烏克蘭單位手中。

特展期間策劃多場系列活動,如:以跨國連線講座邀請烏克蘭二戰歷史博物館,分享如何自2022年4月起親上戰場紀錄並蒐集展品;曾經製作兒少專題《戰爭與和平》,深入校園的《少年報導者》將舉辦工作坊,帶領孩子認識戰爭並思考人權的意義;參與策展的在臺烏克蘭團體《烏克蘭之聲》也規劃多場講座,邀請烏克蘭人分享俄羅斯佔領下的生活,以及抵抗過程中鼓舞人心的故事。

新聞資料及圖片提供|文化部
編輯|Melody TU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 / 天】

展期|112年4月21日至11月21日
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2樓(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更多資訊請上 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 當戰時成為日常 ── 烏克蘭女性生命故事於人權館展出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