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价值研究所
“暂无明确上市计划”,面对甚嚣尘上的IPO传闻,菜鸟在5月8日给出了上述答复。
类似的情景,在最近两个月已经出现很多次了。自从张勇在3月底启动阿里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组织架构调整后,阿里旗下多家子公司、业务集团先后传出独立上市的消息。在菜鸟之前,阿里云、盒马、阿里国际数字商业也出面澄清了谣言,但外界对阿里子公司的上市猜测仍不绝于耳。
媒体和网友的热情不难理解。自快手上市之后,国内互联网界已经很久没有重磅IPO了。阿里旗下子公司/业务集团众多,涉及零售、物流、电商、流媒体、云计算等诸多赛道,且大多是业内的头部平台,若能成功上市很有机会带动板块飘红,甚至助力大盘回暖。
需注意的是,张勇曾公开表示阿里将推动业务成熟的子公司独立上市,“满足条件一个上市一个”。上述公司虽然发声辟谣了,不远的将来仍有可能走到IPO这一步。
靴子落地之前推断一波谁将率先冲线、谁又将踟蹰不前,不仅能给吃瓜群众带来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潜在投资者最关心的资本市场风向标。
全力冲刺的种子选手:阿里云、菜鸟、盒马最具冠军相
一家公司能否顺利上市,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些因素是企业无法控制的,比如政策和大盘走势。另一些因素,则和公司自身的实力密切相关:比如估值、盈利水平、市场份额和未来的增长潜力。
从这些因素综合考虑,最有可能独立上市的阿里系子公司不外乎这几个:阿里云、菜鸟、盒马。
从客观因素来看,云计算、新零售、物流都是市场刚需,近年来发展也很平稳。对于这些黄金赛道,资本市场相对宽容,更容易给出高估值。
驼鹿研究院的报告指出,2022年新零售行业共完成104起融资,涉及总金额约为46亿元,资本依旧相当狂热。盒马曾在去年年初被传独立融资,私募市场估值高达100亿美元。
菜鸟这边,估值一度达到200亿美元,直追顺丰、京东物流。在胡润此前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单中,物流企业出镜率颇高,极兔、中通、准时达、丰巢科技、滴滴货运等纷纷入选,可见资本市场对该行业的喜爱。
云计算更不必说,投融资金额、市场规模都在持续增长。艾媒咨询的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约为1983.4亿元,预计到2025年底达到2890亿元。云计算行业投融资数据在2020年迎来爆发,混合云、边缘云、CDN等诸多赛道不断壮大。
(图片来自艾媒咨询)
从自身业务出发,上述公司有一个共同优势:潜力。
阿里云早已扭亏为盈,近年来一直是集团内部营收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根据Canalys的报告,阿里云在2022年中国云服务市场的占有率约为36%,年度总收入约为109.08亿美元。虽然占有率较巅峰时期略有退步,仍远领先于腾讯、华为、百度等国内同行。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开启史上最大规模降价,则表明阿里云要全力扩大规模,巩固自己的份额优势。
菜鸟则和淘系电商深度绑定,又碰上即时零售这个新风口。
从营收增速和营收占比可以看出,菜鸟这几年在阿里内部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财报显示,菜鸟2023财年第三财季的总营收为230.23亿元,同比增长17%,单日包裹处理量峰值超过1800万个。如果按照自然年算,2022年菜鸟总营收638亿元,较两年前翻了整整一倍。
菜鸟如今的扩张方向有两个:一是出海,和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配合做大跨境业务,过去一年有5个海外分拣中心投入使用,海外仓总数已经达到15个;二是配合天猫进攻即时零售市场,不久前刚宣布在七个主要城市上线半日达服务。抓住跨境电商和即时零售这两个新风口,菜鸟的未来还有很大想象空间。
最后看盒马,虽然起步时间不算长,但胜在增长速度快:主力业态盒马鲜生已率先实现盈利,X会员店、盒马奥莱等业态仍在扩张,不久前还宣布扩大配送范围,进一步提升线上订单量。
总的来说,阿里云营收规模、市场估值、增强潜力都是最优秀的,也是最有希望独立上市的阿里子公司,菜鸟次之、盒马第三。外界对于阿里系子公司上市前景的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几家公司之间。
当然,凡事总会有意外,任何一项赛事都不乏黑马。阿里云、菜鸟、盒马之外,会不会有另一家子公司弯道超车?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
不乏潜力的黑马选手: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能否弯道超车?
在上述热门选手之外,阿里国际数字商业也在近期传出IPO消息。不过和前者相比,阿里国际数字商业在国内知名度偏低,业务上也面临不少挑战,此前几乎没有人会设想其上市之路。
从业绩来看,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仍处在爬坡阶段,投入大、利润微薄,对集团的贡献也很有限。
早在2021年,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就成为阿里的“阿克琉斯之踵”,是拖累集团利润增长不利因子。作为阿里业绩增长分割线的2022财年三季度(自然年2021年四季度),集团营收差点跌至个位数,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亏损也放大至30亿元,较一年前翻了整整一倍。
此后一年,阿里国际数字商业虽有进步,但还是很难赚钱。过去四个季度,该集团占阿里总营收的比例一直在7%-8%之间浮动,和淘宝天猫商业集团、阿里云智能集团无法相提并论。
不过在价值研究所看来,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最大的优势是处于跨境电商风口之中:跨境业务也是阿里过去几年投入最多、最重视的项目之一,也是电商市场为数不多的新增长点。从近期的动态看,阿里对跨境业务的投入力度仍在加大,速卖通、Lazada等核心项目预计会得到大力扶持。
4月13日,阿里向Lazada增资3.53亿美元,2022年至今累计向后者注入近20亿美元资金。预计在5月上线的“全托管”模式,则将对标Temu等大热项目,进一步拓宽Lazada的业务范围。
事实上,在蒋凡接手之后,过去一年阿里国际商业的独立意识已经有所加强。Lazada竭力推动物流仓储的本土化,和第三方平台达成合作,并在泰国、越南等地区培养本土人才担任高管。
Lazada的“去阿里化”是不是为独立IPO做准备?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阿里数字商业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黑马。
被忽视的后进生:大文娱何时翻身?
比起上面三个种子选手和有黑马潜质的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阿里大文娱的处境就有些尴尬了。
成立于2016年6月的大文娱集团,起步时间并不比盒马、菜鸟等兄弟企业晚。前大麦网CEO樊路远(花名:木华梨)在2018年底接替前阿里音乐CEO杨伟东担任大文娱轮值总裁后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坐到现在,比起频繁易帅的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等集团,阿里大文娱还显得稳定许多。
但稳定的另一面,是缺乏突破,缺乏创新,也缺乏增长。
从最新财报来看,阿里大文娱营收占比约为3%,是六大业务集团中最低的,较巅峰时期接近腰斩。另据统计,2019-2022年期间,阿里六大业务集团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最高的是阿里云和菜鸟,分别达到202%和210%,大文娱则仅有34%,处于垫底状态——还在亏钱的阿里国际商业都有120%的年化增长率。
阿里大文娱的症结在哪里?
从业务构成来看,阿里大文娱涉及的范畴很多,旗下共有阿里影业、优酷、阿里音乐、阿里体育、UC浏览器、阿里游戏、阿里文学和阿里数娱九大板块。问题在于,阿里大文娱业务布局“多而不精”,上述项目在各自的赛道都有一定影响力,但都不是领头羊。
以营收贡献率、用户规模最高的优酷为例,根据新广电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止去年三季度末优酷的市场份额约为20%,比爱奇艺、腾讯视频都落后超过10个百分点。
音乐业务的情况也类似,腾讯音乐市场份额常年维持在70%左右,网易云音乐占比约为20%。而阿里音乐曾经的王牌产品虾米音乐,已经入土为安整整两年了。
目前,仍没有太多媒体、投资者谈到阿里大文娱的IPO话题。对阿里大文娱来说,这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以当前的营收、利润规模,很难获得太高估值。与其担忧遥远的上市问题,先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业务才是正事。
前景未明的候场选手:本地生活、淘宝天猫有必要独立上市吗?
不用于力有不逮的阿里大文娱,阿里还有一些实力强大的业务集团和子公司,主动在媒体、投资者的狂欢中保持低调。
但它们低调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集团业务线过于繁杂,不同项目之间财政独立、分权而治,整体上市难度太大;有的集团则牵涉到阿里的根基,分拆上市影响深远,需要谨慎对待。
第一种情况,发生在阿里本地生活集团身上。
俞永福挂帅的阿里本地生活是六大业务集团中业务线最多、最复杂,调整也最频繁的集团。2018年成立时,阿里本地生活只有饿了么、口碑两个主力产品。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飞猪、高德、淘鲜达等接连并入,构成到店、到家、到目的地等多种服务形态。
从最新的Q3财报来看,阿里本地生活还是有进步的,运营亏损为54.73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77.33亿元,但想扭亏为盈尚需时日。从细分项目来看,高德代表的到目的地业务和饿了么代表的到家业务发展得最好,到店业务反倒成了短板。
价值研究所认为,比起整体上市,高德、饿了么等高潜力项目独立融资、筹备IPO,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但如果将这些优质项目先拆出去,阿里本地生活剩下的业务可能会更受冷待,影响日后的融资、上市进程。
对于俞永福和张勇来说,这又是一道两难选择题。没找到解决方法之前先维持现状,或许是无奈却最合理的决定。
第二种情况则发生在淘宝天猫商业集团(即原阿里中国商业集团)身上。
和本地生活一样,改革之前的阿里中国商业集团涵盖的业务也非常多:淘宝、天猫、淘特、淘菜菜、闲鱼、天猫国际、银泰百货、1688全都归属戴珊麾下。这些项目覆盖电商、线下零售、批发等诸多领域,全都是阿里最核心的资产。
过去几年,阿里已经有意识地为中国商业集团瘦身,盒马等业务就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但从历年财报来看,中国商业集团营收占比稳定在70%左右,是阿里最可靠的营收、利润支柱。以最新的2023财年第三财季为例,阿里中国商业集团营收达到1699.86亿元,集团总营收则为2478亿元,前者营收占比约为68%。
在BAT等业务无比庞杂的大集团里,用核心业务的利润为新业务输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阿里云花了12年才实现盈利,背后就少不了淘宝天猫等兄弟的支持。
但如果把这个核心业务分拆出去、独立上市,董事局就要接受股东更严苛的审视,承担更大的压力。到那时候,集团内部的资金周转可能就不会那么顺畅,这是阿里高层需要思考的问题。
或许只有等其他小兄弟都长大成人后,不差钱的淘宝天猫商业集团才能不考虑这些外部因素,安心奔赴二级市场。
子公司扎堆上市后,阿里还剩些什么?
无论是进入冲刺状态的阿里云、菜鸟也好,仍在踟蹰的本地生活、淘宝也罢,阿里系子公司确实距离独立上市更近了。此时的阿里,也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把核心资产一个个全都分拆出去之后,阿里还剩些什么?或者说,阿里该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这个问题,当年的谷歌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
2015年,谷歌反向操作,为自己成立了一家母公司Alphabet,也创造了所谓的“伞形公司”运营模式。其中,最赚钱、和公司主体业务联系最密切的搜索、广告等业务仍归属谷歌,研发部门Google X、风投部门Ventures和Capital、生命科学公司Calico等直接归Alphabet管辖,和谷歌平级。
(成立初期的Alphabet组织架构,图片来自CNNMoney)
谷歌这么做,是为了增强子公司的独立性、简化组织架构、提升内部沟通效率,各个子公司、业务集团的高层也能聚焦在自身业务上。用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的话来说,就是“赋予子公司更多活力”。
调整多年,Alphabet的治理结构、子公司的发展状况达到拉里·佩奇当初的预期了吗?
客观地说,时至今日Alphabet知名度仍远不及谷歌,也还有不少人将谷歌等同于Alphabet并习惯性忽略Calico、Fiber等子公司。
但不可否认,分权而治之后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获得更多独立性,自身业务也不断取得突破。专注生命医学领域的Verily、ResMed等子公司迭代出诸多新产品,Verily也收获了多轮独立融资;自动驾驶子公司Waymo估值最高突破1700亿美元,并屡次传出IPO消息。
事实上,阿里成立至今经历了多次分拆,调整也是常态:2005年支付宝从淘宝独立,随后发展壮大为蚂蚁集团,巅峰期估值一度逼近阿里;2012年将六大子公司重组为七个事业群,2015年推行“大中台、小前台”战略,再到2021年首次提出“多元化治理体系”战略……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阿里这些年的每一次调整,都会赋予子公司、事业群更多独立性。最终蜕变到“1+6+N”组织形态并推动旗下公司独立上市,也是顺理成章。
经过组织架构重组、子公司独立上市等一系列变化,或许若干年后淘宝天猫商业集团会比阿里巴巴集团更为人所熟知,就像谷歌之于Alphabet。但以Alphabet为参照,这种变化不会对集团的日常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
退居幕后的阿里巴巴可能不再是众人议论的主角,却不意味着其失去价值。就像张勇所说,如果阿里巴巴能再培养出若干个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经过几年发展继续“生儿育女”,分出更多上市公司,才能解决“一代又一代员工为谁而战”的问题。对于阿里和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写在最后
距离张勇宣布启动“1+6+N”组织架构调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阿里内部的余震仍未结束。5月6日,有报道称阿里CTO线正式拆分,业务中台、供应链中台分别并入各个业务集团和子公司,大部分团队并入爱橙技术。原阿里CTO吴泽明(花名:范禹)则转为担任爱橙技术CEO,直接向张勇汇报。
经此一役,阿里的CTO、技术中台将彻底成为历史。致力于打薄中台的张勇,仍在延续自己的手术,阿里仍未达到他心目中的最佳状态。经过近十年的扩张,阿里旗下的公司、业务太多,也确实需要更多时间来消化内部的一系列变化。
用张勇的话来说,所有变化都是为公司的长期发展着想。一个更独立,更灵活的阿里,将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项目和工作岗位。从这个角度讲,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更具社会价值的阿里呢?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