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角色發光的造浪者 ──《人選之人》、《與惡》導演林君陽專訪

64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城市美學新態度

「電影院像是我的樹洞,躲進去就能補充能量。」——林君陽

讓角色發光的造浪者 ──《人選之人》、《與惡》導演林君陽專訪導演林君陽在《我們與惡的距離》拍攝現場。(圖片提供:公共電視)

老家附近是日據時期建立的彰化銀宮戲院,1980 年出生的林君陽,在上小學前就常順著進出場的人流混進影廳,銀幕上的璀璨光影如流星,劃過眼眸,碎裂成他腦海中的點點星火。劇情記憶早已模糊,但他始終記得影廳裡的氣味;黑暗中的煙味、濕霉味、食物味,以及總是黏黏的地板,交織成一股熟悉的氣息,宛如樹洞,讓幼年的他得以隱身,忘卻現實的紛擾,就連小小負氣的離家出走也會下意識地往戲院鑽。

後來的銀宮戲院歇業、改裝成服飾商場,少年的林君陽則在考大學時選讀了影像傳播,隻身北上,開始探索光影與故事的學習旅程。他在一次次的拍攝與創作練習中,確定了往後的旅途,進一步考進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所,正式開啟影像創作人生。

讓角色發光的造浪者 ──《人選之人》、《與惡》導演林君陽專訪林君陽

林君陽的創作產量不算豐碩,以電視劇見長。2012 年與同學高炳權聯手執導首部劇情長片《愛的麵包魂》尚顯青澀,2019 年與李芸嬋導演共同執導新版《愛情白皮書》電視劇,與一票新生代演員擦出嶄新的火花與當代風情。同年又以《我們與惡的距離》挑戰複雜無解的社會議題,以沉穩的職人劇帶出每一位角色的光,突顯人性的複雜也留下思考的空間,精采的表現讓他拿下第一座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作品亦成經典。2021 年《茶金》在職人與時代之間取得平衡,再次獲得該年金鐘獎 16 項提名,此刻的林君陽對商業型電視劇的掌握漸趨成熟;直到 2023 年上映的電影《疫起》、電視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分別展露了他對戲劇角色田調的成熟、對故事影像化的運籌帷幄,以及最重要的——成為點亮演員表演的那道光。

近乎人類學的細節田調 找到真實人類的模樣

隨著作品一部部誕生,「職人劇」成為大眾對林君陽的定義。從《我們與惡的距離》、《茶金》,到近期上映的《人選之人—造浪者》,每一部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不只是性格、狀態,他對角色職業的刻畫尤其深刻入裡,往往第一集就能切中要點,將大家帶往故事的核心。

讓角色發光的造浪者 ──《人選之人》、《與惡》導演林君陽專訪《人選之人—造浪者》拍攝現場。(圖片提供:大慕影藝&Netflix)
讓角色發光的造浪者 ──《人選之人》、《與惡》導演林君陽專訪《人選之人—造浪者》拍攝現場。(圖片提供:大慕影藝&Netflix)

「我其實沒有刻意要做職人劇,我只是發現要理解一個人,透過研究他背後的職業、靠什麼生活,才能夠深刻地呈現這個人。」打從導演工作的初始,林君陽就深入參與角色田調過程。他鮮少自己創作劇本,但總是能從編劇的故事裡抓出角色關係的對應,不管是主角或配角,都能在對的關係互動中展現自己的精髓。而如何讓角色從文字描繪化為影像中的生命,田調無比重要。「一個記者會怎麼講話,一個醫生會如何應對警察,不同的律師遇到狀況會說出什麼話,角色的職業多半代表了這個人的性格。」他笑稱田調工作宛如一場人類學的探秘,不只動用了與人交際深談的功力,更多時候是把自己丟到那個環境裡,親身體驗與感同身受。

他曾與團隊親自前往 TVBS 新聞編輯台田調,直接參與早晨八點召開的編輯會議。印象最深刻的是,會議上聽到一則苗栗地方阿嬤送孫女上學的報稿,開完會坐進編輯部辦公室,看著工作者裡外忙碌、消息如爆竹般在辦公室裡火光四射;緊接著上午 11 點整開棚,三小時前聽到的隻字片語已化為一分半鐘的採訪影片,透過主播的播報在電視上播出。超高速的工作節奏與高壓的體感,化為《我們與惡的距離》開場第一幕,飾演女主角的賈靜雯完美演繹了編輯台的工作樣貌,全都來自他的親身感受。

讓角色發光的造浪者 ──《人選之人》、《與惡》導演林君陽專訪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幕,來自團隊親身田調經歷。(圖片提供:公共電視)

又或是編劇簡莉穎與厭世姬確定要書寫政治幕僚的故事,林君陽與團隊花了很大量的時間田調拜訪大量政治人物背後的螺絲釘,「我想要實際走進他們的人生,了解他們為什麼選擇摻和到政治裡頭。」即便已事過境遷,講起田調依然像昨天,林君陽對於能真正與這些人認識和聊天感到興奮。他細細為這些幕僚分類,有人對公平正義充滿理想、期冀藉著幕僚工作實現;有人擁有一身技術,透過打選戰讓一身才華完整發揮、享受爆棚的成就感;也有人因為朋友號召就加入了,一待數十年,問理想興許沒有答案,但小至造勢場合的凳子、大至場地喬事,都能從這些人身上獲得精準的解方。他將這些人生百態記在心頭,在電視劇《人選之人—造浪者》裡頭,用影像刻畫成一個個立體又鮮明的角色;除了精采的主角群,這部戲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正是裡頭一個比一個吸睛卻不突兀的配角,甚至是只有一幕的臨時演員。

「只有當我們對一個人的理解夠深刻、呈現的夠精確時,才能讓觀眾在看劇時感到信服,也才能真正沉浸在演員的表演之中。」他說。

指出對的路徑,點亮演員的光

「40 歲大約是一個導演最成熟的年紀。」林君陽始終記著課堂老師、同時也為知名導演易智言的一席話。彼時研究所的他想著,還有 15 年,那我就是一直拍一直拍,拍到成熟的那一天。後來到積木影像實習,蕭雅全在一次不完美的交件前拍拍他的肩說,「有時候我們要學會認輸。」前輩的一席話,療癒了林君陽不同階段的創作焦慮,也讓他能更放鬆地看待創作。

他認為導演的眼睛要看得更寬、更廣,也更全面。「每個演員都很厲害,他們會在有限的場次裡給出最好的表演,但導演要看到角色的前後人生轉折,才能為演員指出對的表演路徑,給出最對的演出。」他以電影《疫起》飾演夏正醫生的王柏傑為例,一場醫生碰上記者的關鍵相遇,若用單場戲來思考,肯定是火花四濺戲劇性十足,該場演員王柏傑與薛仕凌也確實給出絕佳的爆發性,然而場外的他想的卻是這角色的一日行程。「剛結束交班又被急 Call 回來開刀的醫生,腦中惦念著錯過女兒慶生、要趕快與妻子聯繫,一邊又想著待會主刀的病患狀況與細節,此刻的他應該有千百思緒在腦中飛速旋轉,即便是面對令他生氣的狀況,也不會只專心在生氣上。」口齒與思緒同樣清晰的林君陽,將角色的行程與心理狀態化為具邏輯脈絡的合理狀態,簡單提點,就讓王柏傑做出最符合角色當下的適切表演。

讓角色發光的造浪者 ──《人選之人》、《與惡》導演林君陽專訪電影《疫起》主角王柏傑的精湛演出,林君陽總能適時地給予對的導演指引。(圖片提供:CATCHPLAY)

同樣的模式也套用在每一檔電視劇的作品裡,琳琅滿目的角色向來是他作品的特色,也總是在他的引導下,給出「剛剛好」的表演,不過份用力、貼近真實人生的樣貌,剛剛好地點亮一位演員的光

他笑說自己沒有秘訣,每一部戲都不同,沒什麼脈絡或公式可循。「我只是個相對開放的人,願意在合作過程作為觀察者、訊息的反饋者,讓本來就演得好的演員,不會錯過任何小細節。」他解釋,自己不是一個用自我感覺覆蓋全部的導演,偏好透過溝通找到團隊每個人都有感覺的那個平衡點,讓作品呈現一個集體平衡。回頭來看,這興許就是他每一部作品都能達到水準之上,也讓整個團隊都能各司其職、發揮最好才華與能量的重要原因。

讓角色發光的造浪者 ──《人選之人》、《與惡》導演林君陽專訪剛上映的作品《人選之人—造浪者》掀起巨大的討論,好評不斷。(圖片提供:大慕影藝&Netflix)

來到易智言界定「成熟」的導演年紀,林君陽的執導風格確實也在這些年漸趨成熟,而他始終保持著冷靜與理性看待創作,並始終如小時候一般,將影像視為樹洞般的安心所在。而「影像」獨有的,充滿未知、無法被複製貼上的特性,更是一次次點燃他心中的熱情,至今不倦。成熟,只是林君陽創作旅程的起點。

撰文|Stella Tsai
提供|臺北文創
* 原標題〈點亮演員,讓角色發光──導演林君陽〉
導演網站

延伸閱讀

編輯|Melody TU

這篇文章 讓角色發光的造浪者 ──《人選之人》、《與惡》導演林君陽專訪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