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募款超350亿,谁让公益站上风口?

469次阅读
没有评论

8年募款超350亿,谁让公益站上风口?

在中国,超1.2亿老年人正逐渐丧失听力,佩戴助听器的比例却不到7%。

配备助听器前需要对听力状况进行评估,就像佩戴眼镜前需要验光一样。对于三四线城市的老年人而言,进口助听器价格昂贵、中低端产品效果欠佳、出行不便、门店有限、专业配验师不足等等,成为听障老人长期以来的痛点。

如今,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5月20日,在2023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的“技术公益云展馆”上,腾讯天籁实验室展出的挚听(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通过自研AI算法的加持,解决了推广老年人助听器面临的价格与性能的双重难题。基于腾讯助听器核心算法解决方案,这款助听器在多元复杂场景下将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了85%,成功让千元级的国产助听器,也能媲美万元级进口助听器的性能。

8年募款超350亿,谁让公益站上风口?

与这项技术一起,还有200个技术公益项目在云展馆中展出,涉及公益领域的方方面面——创新技术,正在加速改变传统公益行业。

已走了八年岁月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见证了公益行业从传统模式走向数字化。每一年的峰会发布,已经成为了技术公益发展的“风向标”。在2016年首届峰会举办时,资金募集规模仅为20亿元。如今,峰会已累计超过510亿人次参与互联网慈善,募集善款350亿元。

是什么让中国互联网公益在8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爆发性增长?

公益慈善的“新热点”

公益正在被数字化技术改造和重塑。

2022年峰会上,云展馆首次举办就创造性的搭建了全球最大的技术公益云展,共有来自超50个公益机构、慈善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选送的近100个技术公益项目在线展出,技术公益案例成果首次得到大规模集中展示。

云展馆以创新的形式成为行业案例展示的重要窗口,也让公众更直观了解科技对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进一步降低了互联网公益的参与门槛。

今年技术公益云展馆,也进行了迭代升级。

首先,围绕“中国式公益”全新策展,注重参展方与内容的多元,从数字化公益、企业ESG、社会企业等多个维度征集案例,结合中国特色现代化策划展示主题与形式;其次,依托线上小程序的形式,结合峰会主题面向公众进行“转译”,增强社交互动功能的设置,并实现线上合作机会撮合。

此外,由于云展馆把大部分的线下展区挪到了线上,大大减少了线下活动碳排放消耗量。经测算,本场峰会预计减少碳排放197吨,相当于减少了70辆燃油小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减碳。

云展馆成为了展示技术公益的风向、技术对接与扶持的桥梁、技术志愿者招募的平台。不仅增进公益机构对技术的了解、学习与交流,并促成机构与技术志愿者、技术供应方的合作机会,同时以技术公益主题展为平台发现与扶持机构的项目。

技术公益正当时

随着公益互联网化,具备互联网、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平台型公司纷纷躬身入局,与公益组织、机构、基金会密切合作,并依托最前沿技术进行公益创新。

在峰会上,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组委会主席郭凯天表示,未来十年将是互联网公益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它不仅仅是一个更规范、更高效、更便捷、更普及的数字化工具,还将更全面地融入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8年募款超350亿,谁让公益站上风口?

一方面,互联网公益正从某些阶段密集的捐赠行为、公益行为,变成365天的细水长流。比如,越来越多的用户每天通过互联网公益平台的答题、捐步数等活动参与公益,领取“小红花”。同时,随着公益的普及,不少公益行动的“受助人”,也成长为“捐助人”,去投身公益并带动更多人向善。

另一方面,创新技术让公益更有影响力。

例如,借助数字技术,公益项目、公益服务打破了行业界限,突破了地域限制,极大提升了公益活动的效能和社会影响力。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共同发起的“城市垃圾地图”就采用了网友随手拍照分享的方式,监督身边小区垃圾分类的实施,借助数字化分析,已至少帮助全国超过25000个小区的居民提升垃圾分类意识,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垃圾分类步伐。

越来越多的企业以技术积累和优势,逐渐成为打造公益数字化生态上的重要力量,让公益组织依托“技术和产品”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

例如,无锡展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研发了一款“海洋捕鱼专用高光效LED集鱼灯”。它的原理是利用鱼类的趋光特征快速聚集鱼群,是海洋捕捞行业最常见的消耗品之一。在过去,渔民常用的是1000W金属卤化物灯,但由于灯内填充物中有汞,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损害环境。另一方面,如果灯泡在使用过程中一旦破损,同样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LED集鱼灯则使用了针对海洋鱼类定制开发的特殊光谱LED芯片,能以180W的低功耗达到200lm/W高光效,并减少80%以上的油耗,帮助渔民减支增效的同时不污染环境,这是现代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催生的产品。

与此同时,技术公益的到来,让公益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某类人群,公益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金钱、物质的捐赠与援助,公益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弱势群体。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和机构能够更多地向外界输出自身的产品和技术,不仅服务于弱势群体,也可以支持基础科学创新,助力医疗普惠,探索养老模式等等。

比如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省人民医院联合研发的“智能颈椎功能评估模型”,就能用更快、更准、更稳定的机器自动检测评估替代人工检测评估。这是全球第一个基于人工智能视频识别手部活动的颈椎病客观评估工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该团队开发的微信小程序能够对病患的十秒抓握试验视频进行分析,从而能远程、便捷、快速、早期、准确地识别出患者手部功能的障碍,并引导患者早日就医并明确诊断,避免贻误病情,真正改变了颈椎病临床诊断模式。

这些都只是数字技术公益的冰山一角,数字化的技术公益,带着普惠化、可持续性、开放性的属性,在公益领域持续创新,不断增效。

让公益可持续

技术的发展没有止境,公益同样如此。

传统公益为什么难以持续?很重要一点在于缺乏商业运行逻辑,此外,项目形式单一也限制了传统公益事业发展。

8年募款超350亿,谁让公益站上风口?

尽管公益是非营利性的,但每一个公益项目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支撑项目运行,仅靠公众热情、简单捐赠,公益行为难以为续。真正让公益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其内在的商业逻辑,创造好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以腾讯公益平台一个地处陕西的公益慈善项目为例。起初,该项目直接在平台上让大家给留守老人捐款,但很快项目就夭折了。项目发起人发现,如果捐赠人得不到一定的价值反馈,那么捐赠行为就无法变得可持续。于是,发起人改变了捐赠模式——每一笔 99 元的捐赠钱,会用来给留守老人买小鸡苗,等鸡养大之后,产下来的 9 颗蛋寄回给捐赠人,同时成年鸡还能当做农产品卖出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支撑公益机构运行,另一部分作为留守老人的增收,实现了受赠人、捐赠人、公益机构三方可持续循环。如今,该项目已经年产值过亿,实现了更大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正在为公益事业的商业模式和项目形式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基于5G/6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将打造出更多具有竞争力数字产品和服务,形成形式多样、效果良好落地场景,不断拓宽公益的边界。

8年募款超350亿,谁让公益站上风口?

这也让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有了持续做公益的动力,并利用自身声量和优势发起了各样的“公益日”和无数大大小小的公益实践。

比如腾讯的99公益日,这是腾讯公益自2015年起联合公益慈善组织、用户、企业和媒体等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腾讯基金会在每年的9月7日至9月9日提供3亿元配捐,捐赠人每笔不低于1元的捐赠有机会获得随机金额配捐,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

还有阿里的95公益周。阿里公益持续在人人参与公益、发动平台商家用户筹款两个方向突破玩法。用户在95公益周期间通过手机淘宝、支付宝、微信等APP搜索“人人3小时”,就能开启公益养豆计划。通过参与捐步、捐声、答题等多样化的泛公益活动,获得对应数量的爱豆,这些爱豆可以捐赠给指定公益项目,变成乡村儿童的操场、足球场、体育包,环保项目的运维资金。

8年募款超350亿,谁让公益站上风口?

某种程度上,中国的科技大厂们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技术公益从无到有、升级迭代的过程。

实际上,公益项目与商业公司一样,需要有好的产品和好的商业模式。当技术日复一日地为公益铺砖盖瓦,才能帮助公益行业进行创新和升级,让公益变得真正“可持续”。

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正是一个面向广大公益伙伴的路演平台——展示行业最前沿的技术、最创新的构想、最深刻的共鸣。

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资源和商业模式的加入,未来公益行业也会创造出更大的市场规模,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行业风口。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