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內,三位時裝品牌創意總監離任的消息在社群媒體上引起了高度討論。他們分別是在 Rochas 待了兩年,26 歲的 Charles de Vilmorin、在 Bally 做滿一年,還已經改了品牌標誌的 Rhuigi Villaseñor,還有只在 Ann Demeulemeester 設計了一季,服裝甚至還沒上架的 Ludovic de Saint Sernin。
這樣的現象在時尚圈有一個熱門說法,叫做「設計師音樂椅遊戲(Designer Musical Chairs)」,意指創意總監和品牌之間幾乎就像隨機分配一樣,每過一個週期就會重新洗牌。而這樣的動盪也讓人不禁提問,創意總監在單一品牌的任職週期越來越短,是不是代表時尚界出了什麼問題?
首先,不如先來點名光在 2022 年內,時尚設計界所經歷的其中一些變動:
.
- Nina Ricci:Lisi Herrebrugh 和 Rushemy Botter 設計組合在執掌三年半後離任,由曾為 Harry Styles、碧昂絲等明星訂製服裝、26 歲的 Harris Reed 接手
- Ferragamo:Paul Andrews 在執掌五年後於 2021 年離任,由曾入選 LVMH 青年設計師大獎半決賽、今年 27 歲的 Maximilian Davis 接手
- Missoni:Alberto Caliri 一年後離任(仍掌管運動和家飾部門),由從 Burberry 團隊離開的 Filippo Grazioli 接手(同時家族第三代傳人正在副線 M Missoni 累積經驗中)
- Off-White:創辦人 Virgil Abloh 去世,由《Dazed》總編輯、造型師兼 Abloh 摯友 Ibrahim Kamara 接手(據報導之後將有正式藝術總監加入)
- Etro:Veronica、Kean 和 Jacopo Etro 三兄妹離任(但仍會參與品牌內部發展),由擁有 15 年業界經驗的 Marco De Vincenzo 接手
- Burberry:經過五年後 Riccardo Tisci 離任,由剛退出 Bottega Veneta 的 Daniel Lee 接手
- Gucci:Alessandro Michele 執掌八年後離任,由曾陸續待過 Prada、Dolce & Gabbana 和 Valentino 的 Sabato De Sarno 接手。
所以,真的可以用一、兩季來評斷一位創意總監的實力嗎?
.
率先釋出 32 歲的 Ludovic de Saint Sernin 將旋風離開 Ann Demeulemeester 消息的《Business of Fashion》,社群留言區變成了線上研討會,引出不少對於此現象意見已醞釀許久的業內人士們,就算是沒有「藍勾勾」官方認證的網友都有可能大有來頭,例如曾在開雲集團行銷高層任職近 20 年的 Fabio Becheri 就直接留言表示:「創意總監就像炮灰一樣。」
Becheri 認為這個現象揭示的正是當代時尚品牌 CEO 們的不足。首先是沒有做到對於長期品牌管理的深入分析,造成在任命創意總監時,一昧選擇了很「酷」的設計師來吸引年輕客群,希望能直接複製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的成功案例,卻未顧慮他們的特質與品牌 DNA 是否能相容共處。等到這些年輕創意總監們就任後,理解不了品牌的現狀和使命(畢竟高層自己也無解),很快走向這種結局難道不是必然?
有倚向設計師的立場,自然就也會有來自另一面的聲浪。中央聖馬汀藝術學院成立的媒體平台《1 Granary》便反諷著兩方之間的相互利用:「犧牲你的所有去創立一個根本不符合經濟利益的品牌吧,反正一切最後都會值得,因為這會是你獲得創意總監職位的作品集。」並接著說,這些年輕設計師們到頭來會發現其實「標準很高,而且大家都在等著看實際成果符不符合當初的討論熱度。結果品牌不但沒有被復甦,消費者也沒有被拓展到年輕族群。所以最後你必須離開品牌,因為網友和媒體已經不再感興趣了。」
以 Ludovic de Saint Sernin 為例,到底是品牌還是設計師的問題?
.
「安特衛普六君子」一員的 Ann Demeulemeester 以地下暗黑美學為招牌,坐擁一批忠實信眾,卻在 2013 年毫無留戀地從時尚圈引退,從此專心當一位藝術家。2020 年,義大利零售商 Claudio Antonioli 收購了她的同名品牌,時任創意總監 Sébastien Meunier 也同時離任,接下來的兩年由內部團隊共同創作系列,重心在於復刻經典款式。當時,Antonioli 在接受《WWD》採訪時表示自己的任務是要「保存品牌 DNA,並且確保 Ann 在未來會對品牌發展感到慶幸。」他的計畫包含減少銷售通路(精選合作夥伴)、將工作室移到義大利(提升製造品質)、花時間慎重決定下一位將代表 Ann Demeulemeester 品牌的面孔,並強調每個重大決策都會先和這位品牌創始人討論。
去年末,於 2017 年創立同名品牌的 Ludovic de Saint Sernin 被正式點名為那張面孔。要知道,就算和其他精品大牌相比,為規模較小的 Ann Demeulemeester 設計也絕不容易。根據《BoF》報導分析,他們若要一改不迎合主流市場的作風,而是選擇策略性地拓展版圖,首要課題除了要不再過度依賴成衣銷售、創始人離開後忠實粉絲是否繼續買單以外,還有品牌引以為傲的邪典地位對 Z 世代是否還有共鳴。
管理高層看中的究竟是能藉他的形象展示年輕化的決心?還是當時聲明稿中用來形容他的「感性、張力、輪廓、流動、狂野和繪圖感」設計風格符合品牌長遠走向?我們只能從過去這六個月中搜集提示。de Saint Sernin 的 2023 秋季處女秀並沒有反映出一面倒的評價,然而馬上在同個月內模特 Vittoria Ceretti 和演員 Hunter Schafer 在《Vanity Fair》奧斯卡獎派對將秀上造型穿上紅毯,倒是收穫不少社群聲量(同一天 Kendall Jenner 也在其他活動上身穿這個系列,品牌收穫的就不是正面聲量了)。至於買手方面,MyTheresa 以續約表達了支持,一切看起來好像不算太糟。在設計甚至尚未上架,且雙方都不對外發言的情況下,已知的線索實在太少,就算是有「可靠來源」的《BoF》,最終也只能給出「理念不合」這個推測。
那其他成功配對的品牌是如何做到的?
.
2016 年,MyTheresa 時尚總監 Justin O’Shea 在沒有設計專業訓練的背景下加入義大利品牌 Brioni 並在半年後閃離;兩年之後,曾被老佛爺欽點為接班人的設計師 Haider Ackermann 也在短短三季後和 Berluti 分道揚鑣。這意味著,關起門來幕後究竟發生了什麼外界無從得知,我們也永遠不可能只歸咎於一方。
然而,業界中還是有許多願意花時間相互磨合的設計師與品牌,共創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新時代。例如曾靠著 Vetements 而打響知名度的 Demna 在加入 Balenciaga 四年後決定離開自創街頭潮流品牌,專注於他在 Balenciaga 的未來;Jonathan Anderson 則是在 2008 年成立同名品牌 JW Anderson,再於 2013 年接下 Loewe 創意總監一職,那年他 29 歲。文章開頭提到的三位年輕設計師都曾被傳出可能是因為無法同時兼顧個人品牌而萌生去意,但在 2019 年時,Anderson 可是在一年裡推出了 18 個不同系列(包含他和 Uniqlo 的聯名合作,但不包含其他少數的量身定制作品),更別提生前兼任 Chanel、Fendi 和同名品牌創意總監的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但當然了,不是人人都是老佛爺,創意總監也不該被如此造神化。
曾經權威性不容置疑的職位,現在卻顯得可替代性如此高,比起不成熟、不完美的設計師,某方面來說,這是否更是凸顯出了品牌的自我掌握度不如從前?或許這也是為什麼 Raf Simons 在 2022 年 11 月選擇關閉自己經營了 27 年的同名品牌,而不是尋找「下一位 Raf Simons」。最後,他在聲明中署名了「Forward Always, Raf」。無論如何,時尚界還是只能繼續前進呀。
The post 把創意總監當牌在洗,時尚界出了什麼問題? appeared first on HEAVEN R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