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电影AB面:速激在前,中国网大在后

668次阅读
没有评论

系列电影AB面:速激在前,中国网大在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惊蛰研究所,作者|夏夏

时隔近2年后,好莱坞经典赛车动作电影IP《速度与激情》终于迎来第10部系列作品。同样“为家人而战”的剧情套路以及经典的飞车、爆炸等大场面,让《速度与激情10》(以下简称“《速10》”)在中国内地上映首日就将1亿票收入囊中,成为今年春节档之后首部上映首日票房破亿的院线电影。

同样引人瞩目的是,从2001到2023,横跨20余年实现“超长更新”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在《速10》上映一周内就超越《复仇者联盟》系列成为中国影史系列电影票房总冠军。

《速度与激情》为何能够在持续稳定更新中,依旧拥有不俗的票房号召力,而国产电影鲜少有相似的作品?在对好莱坞续作电影和中国网络大电影的深度观察中,惊蛰研究所找到了二者的共性,以及续作电影成功背后的秘密。

“史上最赚钱”系列电影是如何诞生的?

回顾“家人侠”宇宙的开端会发现,《速度与激情》能够开启持续更新,很大程度上是被观众和市场选中了。

2001年,第一部《速度与激情》上映,原本制片公司只是想拍一部“爽片”捞一笔就走,但却意外踩中了同时期在美国街头开始流行的地下赛车文化。每当暗夜降临,洛杉矶的“鬼火少年”们都会用轮胎摩擦地面的刺耳声音和排气声浪,在城市里寻找“速度与激情”,《速度与激情》里面展现的街头赛车场景,也被地下赛车爱好者们当成是艺术对生活的升华。

即便《速度与激情》在剧情方面没有跳出好莱坞传统警匪动作片的套路,38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在好莱坞也算不上是大制作,而且还被列为“13岁以下儿童需在家长陪同下观看”的B级片。但它在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指环王1》《尖峰时刻2》等经典影片的同场较量中,仍以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位列当年全球票房排名的第18位。

 

系列电影AB面:速激在前,中国网大在后

面对投资3800万美元收获2亿美元票房的超高回报率,制片公司没有理由不再尝试拍摄一部续作继续尝试“单车变摩托”。于是2003年,制作成本翻倍上涨至7600万美元的《速度与激情2》上映,虽然投资回报率远不及第一部亮眼,但2.3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依旧算得上收获颇丰。

拍到第三部时,故事背景搬到《头文字D》系列漫画已连载10年、同样拥有地下赛车文化的日本,然而全新的演员和角色没有获得市场的肯定,最终85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仅获得1.5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不过,第三部把赛车元素作为系列电影核心的做法收获了正面评价。导演诺兰就曾表示,自己对《速度与激情3:东京漂移》情有独钟。

系列电影AB面:速激在前,中国网大在后

后来被《速度与激情》系列所吸引的观众也会发现,前三部作品里不仅连“家人侠”宇宙的影子都没有,后期续作中最核心的角色——范·迪塞尔饰演的“唐老大”,也从第二部就消失了。而在范·迪塞尔从《速度与激情3:东京漂移》中看到赛车题材的独特个性与卖点,决定以制片人及主演的身份回归第四部《速度与激情》,并要求加入“家庭”概念时,“家人侠”宇宙才真正有了雏形。

此后《速5》到《速8》的四部续作,制作预算从1.25亿美元一路上涨到2.5亿美元,大制作不但带来了特效大场面,也邀请到了杰森·斯坦森、盖尔·加朵等巨星的加盟。于是在角色个性和“家庭”概念的不断完善中,才有了后来粉丝们津津乐道的“家人侠”宇宙。

系列电影为何难再续?

其实系列电影在华语电影领域并不少见,但是像《速度与激情》这样,角色相对稳定、剧情和故事背景也较为连贯,且可以持续更新、持续卖座的经典作品实在太少。

属于港片黄金期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出现过“五福星”“警察故事”“僵尸道长”等系列电影,其中1983年到1996年上映的7部“五福星”系列,不但比《速度与激情》系列更早,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格外生动。但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真正看过或者了解这一系列电影的观众并不多。

此外,90年以后的香港电影业,也围绕故事背景打造出“赌神”“黄飞鸿”等经典IP,而在经历过行业巅峰时期的激烈竞争后,这些IP并没有得到延续,而演员阵容的稳定性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1991年到1993年,在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一:壮志凌云》《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以及《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收获口碑票房双丰收后,就因演员合约问题遭遇换角风波。第四部和第五部“黄飞鸿”系列电影改由赵文卓顶替李连杰出演“黄飞鸿”,主角的更换直接导致票房受损。

在前三部的票房成绩分别达到2900万港币、3039万港币、2700万港币的情况下,《黄飞鸿之四王者之风》的票房仅有1118万港币,《黄飞鸿之五:龙城歼霸》的票房更是严重缩水到490万港元。

此外,由于“黄飞鸿”并非原创IP,因而在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大火之后,电影市场上出现跟风现象,袁和平、王晶、张鑫炎等众多知名导演纷纷拍摄“黄飞鸿”主题电影,一年内8部“黄飞鸿”电影集中上映,直接引发市场审美疲劳。

系列电影AB面:速激在前,中国网大在后

除了王晶导演、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拿下了1817万港币的票房,李力持与谭咏麟合作的恶搞电影《黄飞鸿对黄飞鸿》拥有1055万港币票房外,其余作品票房均未超过1000万港币。到1996年迎来李连杰回归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斩获3026万港元后,伴随着李连杰前往好莱坞发展以及武侠电影市场的集体衰落,只拍了6部“黄飞鸿”系列也画上了句号。

系列电影AB面:速激在前,中国网大在后

对比“黄飞鸿”和“速度与激情”不难发现,系列电影的票房与角色、演员的稳定性存在一定关联性。在好莱坞以制片人为中心的运作制度下,范·迪塞尔从第四部开始身兼主角和制片人双重身份,因而对于电影拥有更多控制权,使得他与“速度与激情”牢牢绑定。

不仅如此,从《速6》开始,电影采用了套拍的方式,不仅大大压缩了电影的制作周期,在故事衔接上也更加紧密,使“赛车与家庭”的两大元素也得到延续。至今仍然鲜少有人关注到,已经上映的10部“速度与激情”主线作品,实际是由8位导演分别执导,而这丝毫没有影响观众们加深对“家人侠”宇宙的认知。

产网大IP“拯救”系列电影

从内容制作的角度来看,制片公司拍摄续作电影的核心动机是获得投资回报,但是通过投资国产电影获益,似乎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早在2015年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就曾透露,全年完成制作的600多部电影只有一半能够在院线上映。此外,还有许多电影制作预算有限,卡司阵容上缺少知名演员和导演的加持,院线排片难以保障,也无法进行营销宣传。

在高成本、高风险的投资环境下,似乎只有大制作、大卡司的作品,才有机会发展成为系列电影,但其实并非如此。游戏规则截然不同的网络电影市场上,系列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基本操作”。

2014年爱奇艺提出“网络大电影”(以下简称“网大”)概念以前,微电影等内容形态已经证实了自己的市场潜力。例如2011年由光影华视制作的微电影《青春期1》,传言投资仅10万元,却收获了500万元的收益,作为续作的《青春期2》则获得了1854万的分账票房。

区别于院线电影,以视频网站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大”,省去了很多发行环节,也不用担心排片,因此营销成本大大降低。在投资周期方面,百万制作成本的“网大”平均制作周期在4个月左右,平台播放和回款周期不超过6个月,而大多数“网大”基本在上线2个月左右完成绝大多数播放量。因此,成本低、周期短使得制作“网大”以及生产续作的风险大大降低。

此外,比起电影院动辄数十元的票价,“网大”的点播价格通常在2-5元,部分视频平台的VIP会员还可以免费观看。因此,“网大”的生存之道就是玩转眼球经济——利用题材、剧情或是海报封面吸引用户付费点播是投资获利的最后关键动作。对于观众而言,看在2元的超低票价的份上,内容质量或许也并没有那么重要。

由于独特的竞争环境和游戏规则,早期许多“网大”都选择采用低俗、擦边内容吸引用户,也有蹭院线电影热度的“山寨”作品。2015年,抢在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前上线爱奇艺的网络大电影《道士出山》,就凭借“碰瓷”前者的名字,最终以28万元的投资换来了2400万元的票房。

不过,低俗、擦边的标签并不能代表所有“网大”,在视频内容成为人们日常消遣的方式后,一些拍摄段子视频、短剧的内容创作者也开始向“网大”靠拢,并且逐渐以系列作品打造出成熟IP。

例如2014年开始更新的迷你剧《陈翔六点半》,从2017年开始借助视频平台的“营销分成+联合营销”模式,以平均每年一部的速度开启了“网大”之旅,而其2017年到2029年上线的3部“网大”作品,分别收获了1239.2万元、2371.9万元、1858.7万元分账票房。而其2020年以及2022年的作品,还同时上线多平台,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最近几年,包括徐峥导演的《囧妈》、王晶导演的《倚天屠龙记之九阳神功》以及甄子丹主演的《天龙八部之乔峰传》在内,一些按照院线水准制作的大银幕作品也纷纷转投“网大”的现象也足以看到,院线或许并非电影的唯一输出途径,而“网大”也不再意味着低端市场。

从定位上来讲,“网大”与院线电影必然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传统电影文化产业教育下的院线电影市场,让导演、演员乃至观众都在一开始对内容质量报以更高的期待,院线电影本身也在“商品”概念之外多了一层“第七艺术”的滤镜。

但是在“网大”身上可以看到,90分钟到120分钟的“电影”实际上也可以只是日常生活中一段打发时间的“电子榨菜”,因而院线电影投入高、周期长、风险高的难题已经被网络环境一点点化解。

试问一下,如果《速激10》没有大制作带来的特效大场面,还会有多少人愿意买票到电影院观看 ?在打造系列电影的道路上,“网大”IP显然已经找到了一条捷径。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