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首届上海国际碳博会:全球掀起绿色革命,产业转型、企业出海如何应对新挑战?

649次阅读
没有评论

聚焦首届上海国际碳博会:全球掀起绿色革命,产业转型、企业出海如何应对新挑战?

6月14日,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圆满落幕。本次大会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聚焦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搭建全产业链各类主体对接、合作、交流的公共平台,推动碳中和相关技术推广应用和新兴产业发展。

本次大会由主题展览、系列论坛和贸易对接活动组成,展览规模10万平方米,国内外近600家知名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能源转型、节能增效、循环经济、实践探索、低碳服务、低碳交通等六大板块的创新发展成果。

聚焦首届上海国际碳博会:全球掀起绿色革命,产业转型、企业出海如何应对新挑战?

两大倡议发布,集全球智慧推动绿色革命

会上,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在会上发出《上海低碳倡议宣言》,倡议将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开幕日——6月11日定为“世界低碳日”。

宣言呼吁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主动承担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生产运营全过程贯彻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时倡议推广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共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同期举行的科学论坛上,为呼吁全球科学界联合起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了《科学促进碳中和上海倡议》。

该倡议由WLA执行理事长兼WLA上海中心理事长吴向东、贺克斌院士、李政教授、黄震院士携手共同发布,着眼于大力推动碳中和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突破、大力推动碳中和协作网络与交流平台建设、大力推动碳中和科技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希望以科学促进变革、应对共同挑战、成就人类福祉。

“双碳”转型成本或超百万亿,科学引领碳中和之路

碳中和之路究竟怎么走?哪些技术能够引领新时代的能源变革?

会议同期举办的科学论坛上,近20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中国两院院士、资深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先企业代表共同讨论分享了促进低碳转型的有效路径和技术成果。

根据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和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估算,“双碳”引发的社会转型将会产生“高达140万亿人民币的巨大成本”,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表示,“这是值得的。”李政认为,这是中国第一次有机会和发达国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合作与竞争,人类目前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通过一场绿色革命“从工业化文明转型成生态文明”。

然而,“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杜祥琬说道。

关于如何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杜祥琬提出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交通工具低碳转型、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等为抓手。最后,他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的转型过程,“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也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燃烧学会会士黄震认为在此次能源转型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储能、智能电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并强调市场支撑是能源绿色转型的极其重要推动因素。

“碳市场、电力市场、绿色金融市场,这些市场应在能源转型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黄震表示,需要建立并且不断改善碳市场,建议通过碳定额以及碳税来减少绿色溢价。

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分享了低碳能源和循环经济相关的前沿科学研究、变革性技术以及应用层面的可行方案。

2019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约翰·哈特维希(John Hartwig)分享了实现可循环塑料上的可行路径和最新研究突破;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被誉为“光催化之父”的藤岛昭(Akira Fujishima)介绍了国际能源研究领域前沿热点“光催化制氢与碳转化”;2018年埃尼前沿能源奖、2019年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创始所长王中林(Zhong Lin Wang)以“从化石能源到海洋蓝色能源”为题分享了自己近期在温州沿海开展科研的进展。

此外,在应用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介绍了可再生能源消纳与源-网-荷多环节关键技术,并提出供能侧和用能侧系统方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创始人瞿晓铧(Shawn Qu)讲解了“特高压输电助力绿氢规模应用”的可行性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前沿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一新以“绿色能源推动面向年可持续能源的低碳技术”为题介绍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

多项重磅报告布,企业洞察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会议期间多项深度报告发布,国际服务机构的产业洞察为产业指引方向,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普华永道与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简称“CDP”)在碳博会期间发布了双方共同撰写的中国企业2022年度CDP披露分析报告,解读了新的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对国内上市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普华永道税务部合伙人钟司亮还重点分析了欧盟最新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中国出口欧洲的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CBAM是欧盟的一种环境贸易政策,旨在解决碳泄露风险,即阻止企业在碳排放管理较为宽松的地区进行高碳排放的生产,再将产品出口至监管严格的欧盟。钟司亮表示,随着不同国家区域陆续推出应对气候变化法规,出口企业面临的不只是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合规要求,还可能面临运营成本改变的挑战。

毕马威中国则带来了包括《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报告、《英国企业在中国氢能和燃料电池市场的未来机遇》报告、《新型储能助力能源转型》报告、《中国可持续金融发展洞察白皮书》等多份深度报告。

其与毕马威欧洲成员所联合推出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为我国新能源车企做了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分析。报告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突破临界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8年的211万辆增加到2022年的1044万辆,同期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提升至13%。

毕马威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Norbert Meyring(诺伯特)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品质持续提升,高性价比赢得欧洲消费者青睐。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欧洲投资已基本覆盖全产业链,其中由于中国在动力电池上多年积聚的优势,围绕动力电池产业链所展开的并购交易及绿地投资是中企在欧洲投资布局的主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