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变火海,小米在印度被没收了整年净利润的一半

770次阅读
没有评论

蓝海变火海,小米在印度被没收了整年净利润的一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旗帜财观团

网传小米在印度的公司被没收48亿元人民币,对此,小米对媒体回应称:‘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并遵守经营地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与去年此事刚刚发生时小米的官方回应并无不同,然而不到一年时间,情势似乎急转直下。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遭遇这般执法,小米不是首例。

近日,有媒体报道印度执法局(ED)发布文件称,向中国手机厂商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公司负责人及三家银行发出正式通知,指控他们非法向国外转移资金、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FEMA),这笔资金高达555.1亿卢比资金(约合人民币48亿元),几乎相当于小米去年经调整净利润的56.7%。

小米做了什么被开“天价罚单”?这番遭遇,对于互联网科技公司搬迁东南亚的风潮会有什么影响?

蓝海之下危机四伏

事情还要从2015年说起。

蓝海变火海,小米在印度被没收了整年净利润的一半

2015年,小米在印度开设了第一家工厂。随后,小米将生产力量继续向印度转移,2018年,小米在印度的生产工厂数量达到6家。

至于为什么选择在印度开厂,其中原因想必大家都能猜个七八分。彼时国内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攀升,而印度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数码产业发展晚于国内,对科技公司来说,印度无疑是一片蓝海。 

在当时看来,小米的选择似乎没有错。

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坐上了印度手机市场出货量榜的头把交椅,市场份额为26.8%。 而这距离小米正式进入印度市场仅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一年后,小米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飙升至31%,2019年9月小米印度团队手机销量累计超过1个亿,如今,小米已是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市场份额居印度第一。

遗憾的是,小米在印度市场表现的风光无限的同时,危机也在暗暗潜伏。

2022年4月,印度执法局突然对小米进行指控,称从2015年开始,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小米印度就以“特许权使用费”的名义向国外实体非法汇款,该行为违反了印度1999年《外汇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因此,印度当局扣押了小米印度子公司银行账户555.1亿卢比的资金。一个月后,小米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高等法院提起诉讼,反对印度执法局的决定。 

也许当时的小米对形式的估计过于乐观。同年8月,小米在2022 年第二季度财报分析会上,时任小米集团总裁王翔表示正在积极应对印度政府的调查,已经成功解冻了7亿多美元的被冻结资金,一切在印度的业务还在正常进行中。

当时小米集团曾迅速回应称:“作为一个致力于在印度发展的品牌,我们所有的运营都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我们仔细研究了政府当局的命令。我们相信我们支付给银行的版税和账单都是合法和真实的。小米印度所支付的这些专利使用费是用于我们印度版本产品的授权技术和IP,小米印度支付这样的特许权使用费是一种合法的商业安排。不过我们会与政府部门紧密合作,以澄清任何误解。”

然而2个月后,情势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印度当局拒绝解冻小米相关资金。随后,小米印度公司发表声明称,对印度当局的决定感到“失望”。

小米公司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小米集团实现总收入达2800亿元人民币,经调整后净利润为85亿元人民币。这48亿元罚款的影响显然可以让小米伤筋动骨了。

于是有人吐槽:“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当你想赚印度的钱,印度却盯上了你的家产。”

估计过于乐观

众所周知,这些年“转场”东南亚,尤其是印度,是科技企业的一股大风潮。然而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印度上榜“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那为什么科技企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全球手机产业链主要分布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地,其中,美国以品牌和技术为核心,韩国和日本以核心零部件和技术为优势,而中国是全球手机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市场。

人类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以来,全球手机产业开始从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并且市场空间大。

2014前后,也就是小米在印度设厂的时期,印度的人力资源成本和市场空间优势更为凸显。

2022年,印度GDP总量接近3.4万亿美元,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同年,印度GDP同比上涨6.7%,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印度的劳动力成本相比中国尤其是国内东南沿海地区,并没有提升太多,而按联合国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称,预估印度人口将于今年年中超过中国人口,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个潜在的庞大的手机数码市场。

全球著名调查机构IDC发布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总出货量为12.92亿台,较2019年同期下滑5.8%。究其主要原因为占全球手机市场超过四分之一的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在不断下滑,市场疲态令人担忧。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印度在市场基数、增长潜力、人口数量质量平衡以及对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保持旺盛热情等各方面成长性都兼备”。

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科技企业对自己走出去的估计如此乐观了。

而小米折戟印度只是因为做了与曾经来中国建厂的外国企业家一样的选择,但是却错误的评估了印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距。‍‍

撤离还是留下?这是个问题

今年4月,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访问印度,在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时表示,希望在印扩大生产规模和智能手机销量。苹果似乎对印度设厂前景乐观,计划到2025年在印度生产四分之一的iPhone,到2027年生产一半。

就在库克前脚访问印度,后脚苹果在印度的后院就“起火”了,主要供应商之一纬创(Wistron)计划退出印度。

纬创工厂位于印度“硅谷”班加罗尔以东50公里处,在印度已经营了15年,有8条iPhone生产线,上万名员工,包括数千名工程师,是苹果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但如此规模,纬创的利润却一直上不去。有消息称纬创一直与苹果谈判希望提高利润,但未有结果,而在印度的经营还要面临劳动管理风险及进口关税偏高的问题。

实际上,很多手机品牌在印度都有类似遭遇。根据媒体报道,去年7月,OPPO被指控逃避关税439亿印度卢比(约合人民币38亿元)。印度税收情报局称,OPPO在进口手机零部件时错误使用了关税豁免,并在计算进口货物交易价值时未包括特许权使用费。

几乎在同时,vivo的119个印度相关银行账号被印度执法局封锁,总额达46.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亿元)。印度执法局在相关声明中指控称,vivo印度公司为逃避纳税,将6247.6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55亿元)汇往中国等地,金额相当于该公司一半左右的营收规模。

2022年,中国手机品牌荣耀宣布退出印度市场。

其实在国内手机品牌在印度遇挫之前,早有先行者淌水失败。

2017年,通用汽车旗下品牌雪佛兰因市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无法期待取得与投资相符的利益而宣布退出印度。2019年,福特汽车离开印度,当时的负责人表示:“多年的亏损,持续的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印度汽车市场缺乏增长预期,导致了退出的结果”。

在撤出或大幅消减在印规模的全球跨国公司名单上,还有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苏格兰皇家银行、摩托车企业哈雷戴维森、美国花旗银行等。这使得印度公司事务部国务部长拉奥·辛格也无奈表示,截至2022年7月27日,在印度注册的5079家跨国公司,已有1777家“跑路”了。

2022年6月9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2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从2019年的510亿美元、2020年的640亿美元下降至2021年的450亿美元。

一片全新的土壤,可能是蓝海,也可能是“火海”。纵观多国企业在印度的经历,或许过于乐观的估计、对他国文化的错误理解、对政治与商业环境的误判等都是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无论是“出海”的中国品牌,还是“转场”的代工企业,势必会在那里面临重重挑战与阻碍,但企业出去与回来的决策,显然不可能在朝夕间改变。

这场博弈还会继续,但对后续的企业决策,这类事件无疑是个启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