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的发展中,激光雷达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传感器。然而,在2023年,它成为了一种趋势。
上海车展上有38款车型配置了激光雷达,主要供应商包括禾赛、速腾、图达通、法雷奥、Luminar、华为和探维等。
争议源于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辩论。特斯拉是著名的反激光雷达倡导者,马斯克一直对激光雷达不屑一顾。然而,现在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采用「视觉+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以Waymo为代表的自动驾驶L4公司也是激光雷达的坚定支持者。
经过多年发展,激光雷达似乎终于迎来了曙光,完成了从0到1的技术和量产突破。然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答。未来,激光雷达会成为智能汽车的标准配置吗?激光雷达能给智能汽车带来什么价值?值得在车辆上花费一两万元来配备激光雷达吗?
激光雷达「上车」
新技术或新设备问世之初,由于人们对其性能的认知有限,常常会采用过多的硬件配置以保证性能和可用性。然而随着人们对该技术的了解逐渐深入,他们会逐步减少硬件冗余,只在容易出错的部分加强措施,并对已经完全掌握的部分进行成本降低,包括设计、供应链和生产工艺等方面。
激光雷达技术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国内,小鹏P5是最早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最初采用Livox激光雷达。但在后续的发展中,生产和交付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何小鹏曾提到,「我们是第一家使用激光雷达的车企,P5激光雷达版卖得很多,但生产交付却困难重重,五、六个月都没有一台货。」
理想L9上的激光雷达 | 视觉中国
2022年对于激光雷达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国内新上市的车型,如小鹏G9、蔚来ES7等,都以智能驾驶为卖点,并装备了激光雷达。整个2022年,前装激光雷达的量产交付车型已经多达16款,其中包括广汽埃安LX PLUS、极狐阿尔法S HI版等多款新车都搭载了3颗激光雷达。
尽管似乎有很多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但主要是由新势力厂商推动。据了解,理想L9、L8 MAX版和L7MAX版都搭载了激光雷达。此外,蔚来ET系列和小鹏等品牌也在推广该技术。目前,这三家车企在激光雷达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带动的量比较大。
随着新势力车型逐步选择搭载激光雷达,国内的激光雷达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根据Yole的统计,2022年全球范围内官宣的ADAS前装定点数量累计约50多个,中国激光雷达厂商份额超过一半,其中禾赛科技份额达27%,超越法雷奥排名全球第一,速腾聚创、华为、图达通、览沃科技等国产厂商份额分别为紧随其后。
得益于此,国内激光雷达赛道跑出了第一家上市公司——禾赛科技,它在上市后的销量超过过去5年总和。据禾赛科技招股书,2017年到2022年激光雷达累计出货量超过10.3万台,其中有8.04万台来自2022年,占据近五年来公司全部出货量的80%。
激光雷达销量的大幅提升背后,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市场在智能驾驶领域一直处于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竞争激烈的状态。为了拉开与燃油车的差异化,新造车企业从一开始就将包括智能驾驶在内的智能化,作为最大的宣传点。
另一方面,价格的下降使得激光雷达技术的成本逐渐变得可接受。艾瑞咨询分析师杨超曾表示,从传统机械式,到现在的MEMS再到未来的OPA,价格都是一路下探。2021年,激光雷达价格基本在1000美元左右,根据技术路线和厂商不同,价格会有些波动。国内部分厂家推出很多半固态产品,2022年的价格基本都是千元级别,5000元~9000元不等。
当然,激光雷达技术的成熟并不是顺理成章的,也是不同技术路线的博弈结果。此前,不同的车企在激光雷达的安装位置、数量、扫描方案,以及可以支持的自动驾驶级别方面存在差异。
2023上海车展,广汽传祺展示的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控制系统 | 视觉中国
其中,以蔚来ET7、理想L9、智己L7为代表在车顶安装激光雷达,以极弧S、小鹏G9为代表在保险杠安装激光雷达,以及集度首家在前机盖安装激光雷达的品牌。在安装数量方面,厂商搭载的激光雷达数量从1到4颗不等,普遍搭载2颗以上激光雷达,而沙龙机甲龙汽车则搭载了4颗华为96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是最多的一个。
不同于L9全系标配激光雷达,理想在L8和L7有不同配置。其中,AD Pro版本使用纯视觉传感器,AD Max版本则兼容激光雷达等其他传感器。
然而,从这次上海车展来看,这些争论正在变得更为清晰。单LiDAR和双LiDAR逐渐成为业界主流。华为、理想、蔚来、高合都使用单LiDAR方案,而小鹏和腾势N7、长城系的蓝山以及新摩卡则坚持使用双LiDAR方案。此外,少数高端车型选择使用3或4颗激光雷达,如路特斯ELETRE使用4颗激光雷达,比亚迪仰望和广汽Hyper高配使用3颗激光雷达。
在安装位置上,最主流的部署方案是在车顶瞭望塔搭载 1 颗激光雷达,代表车型如蔚来全系车型、理想系列车型、奇瑞星途 STERRA ES 等。
从0 到 1 之后
目前,国内激光雷达市场虽然已起量,但还没到爆发的时刻。激光雷达更多的还是供给驱动,作为提升阶级感的品牌效应,而不是需求驱动。这背后是因为,近几年智能驾驶技术进展缓慢,并没有给用户带来差异化的体验,也没有成为用户购买车辆的核心要素。
比如,主打智能驾驶的小鹏,近期的表现低迷。2022年,小鹏汽车总交付量为12.08万辆,较2021年的9.82万辆上升了23%。 虽然交付量突破10万辆大关,但销量增速仅高于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排第13名。
相比之下,并没有搭载激光雷达的比亚迪,却依靠DMi技术和快速的产品迭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为186.35万辆,同比大增208.64%,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2023上海车展,华为展台,极狐阿尔法S Hi版激光雷达 | 视觉中国
这也让整个行业对激光雷达上车都变得更加理智。早期采用激光雷达的主机厂,基本上都在后期的智驾方案上做了调整。最早与华为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和阿维塔11分别搭载3颗激光雷达,如今问界M5智驾版只用了1颗;小鹏在G9上,采用了2颗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而不是P5上用的Livox。
理想最开始的L9是全系配置激光雷达,到后续L8和L7不同配置。在理想的新车型上,智能驾驶辅助能力上,AD Pro版本使用纯视觉传感器,AD Max版本则兼容激光雷达等其他传感器。
业内普遍估计,等到城市内智能驾驶真正成熟,也许那时候才是激光雷达真正爆发的时刻。自2022年小鹏汽车和华为,率先在上海、广州和深圳三个城市开放城市NOA功能后,这个赛道已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 「卷 」 了起来。
2023年,城市内智能驾驶已经进入密集落地期,各家厂商也在加速推出相关技术和产品。上海车展期间,自动驾驶技术的覆盖城市数量目标已经达到惊人的100个城市。其中,小鹏汽车计划在2023年上半年开放XNGP第一阶段能力,在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城市推出NGP,下半年将推出二阶段能力。华为最新发布的ADS2.0已经在深圳、上海、广州和重庆落地,并计划在三季度实现15个无图城市的落地,四季度达到45个城市。理想汽车则计划在二季度开始推送其理想AD Max 3.0的城市NOA内测,并在年底前推送100个国内城市。
除了拼落地速度,厂商也在技术、商业模式和成本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尽管业界一直高喊「重感知、轻地图」的口号,但在前期的发展中,仍然需要依赖高精度地图来支持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预计在下半年,自动驾驶技术将逐步切换至没有高精度地图或者「轻高精地图」方案,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道路和交通情况。
在商业模式上,一些车企开始探索对城市NOA的免费服务,以吸引更多用户。与此同时,头部的智驾技术提供商则采用「架构优化+硬件减配+软件升级」的组合拳,来推进智能驾驶系统的降本。
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仅是卷,而且竞争的范式也发生了了变化。过去几年,智能电动车的创新功能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各家厂商纷纷推出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超快充、换电等功能,以吸引消费者。然而,随着电动车普及率的提高,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价格、品牌力和服务等方面。因此,各家厂商开始拼谁没有短板。
这也要求激光雷达厂商采取应对措施,比如光雷达芯片化、减少内部元器件的数量,以及自建工厂等。同时,厂商也需要不断探索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方案,包括纯固态激光雷达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