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

70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城市美學新態度

與土地共舞 ── 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
2023/6/20-2024/1/1 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展覽現場。(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展覽現場。(攝影/Richard CHANG)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全新特展「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與「沉浸式互動劇場」同步於今日正式開幕。特展以「臺南」作為認識台灣土地和生命的起點,如同翻開繪本般,再現臺南 27,000 年來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並有沉浸式互動劇場結合 5G 技術,讓來此造訪的大人小孩們化身史前先民,在多層次感官的親身體驗中,展開人類與環境共生永續的思索。

南科考古館 帶來不一樣視野的台南故事

故事在人類出沒之前開始。當時臺南還是一片寬廣的海岸平原,古菱齒象等諸多大型哺乳動物四處漫遊著。海水也曾淹沒了整個海岸平原。直到 5000 年前,攜帶著狗與生活工具,第一批移民遷徙於此落腳。沖積平原隨著歲月堆疊,也慢慢豐沃擴展。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充滿海洋生物的展覽一隅。(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展覽現場,水波燈投影出一片波光瀲灩的海洋情境。(攝影/Richard CHANG)

人類文明發展至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臺南以其地理位置與豐饒物產,成為荷蘭人拓展東亞貿易的樞紐,並使臺灣在國際貿易中占有一席之地。人們在世界探險,也開始大規模開發土地資源。近年來暖化與氣候危機已不是新聞。全球均溫預估在 21 世紀末上升 4 度 C、海平面上升 1.2 公尺,屆時臺南沿海的魚塭、濕地、沙洲與城鎮,將可能被上升的海水淹沒。

南科考古館結合了今年 6 月甫出版的精美繪本《與土地共舞──發掘臺南人文與環境的古今事》的圖畫,並以臺南地區自然史變遷研究與歷史文獻為基礎,搭配遺址出土文物、科學證據輔助,邀請更多人延伸至未來,一同思考永續共存之道。為了回應全球暖化的課題,這一次特展也利用大面積布面輸出手法,大幅減少近 7 成木作原料,符合 SDGs 目標,落實減碳淨零。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現場展示在地遺址出土的文物,先民曾經的生活。(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台灣岩石,沉積物是最佳的時光保存盒。(攝影/Richard CHANG)

延伸閱讀
雪地上的華麗地毯 | 西班牙實地創作 吸引人們望向珍貴的山脈生態
基隆大航海時代再現|軍補庫房 × 虛擬實境「now & Then & now」

展區直擊!穿越時空三部曲與未來台南新篇章

展覽空間於今日首度亮相,以「打開的書籍」作為展場設計主軸,觀眾們走過一幕幕大型繪畫,可在視覺的直觀中想像臺南的自然與人文,隨時間推移曾經驗的多重樣貌。從臺南翻開臺灣史的第一頁,特展共分為四大展區:「首部曲-人類之前」、「二部曲-環境共存」、「三部曲-人定勝天?」與「新篇章-未來臺南」。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展場設計主軸為「打開的書籍」,展示這片土地隨時間推移產生的多種樣貌。(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展覽現場如繪本般的大型圖畫。末次冰盛期的曾文溪附近有著古菱齒象、華八仙、香楠、四不像鹿等生物。(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走過一幕幕大型繪畫,可在視覺的直觀中想像臺南的自然與人文。(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展覽現場在文獻歷史外,也充滿互動小遊戲。(攝影/Richard CHANG)

在「人類之前」展區,可以看到在 27,000 至 18,000 年前寒冷的末次冰盛期,海平面比今天低了 120 公尺,從東海到臺灣海峽連成一大片海岸平原。臺灣高山地區有冰河形成,臺南的氣候又冷又乾,曾文溪則還是一條細長的河流。今日漁民們在臺南外海捕魚時,經常撈出哺乳動物的化石,且以古菱齒象(300 多公分高)、四不像鹿(140 公分)、德氏水牛(160 公分)等草原動物居多,然而牠們從未出現在臺南考古遺址的生態遺留或是歷史時期的文字記錄。這些大型哺乳動物為什麼消失了?如何從岩石或花粉中尋覓史前的生活樣態?在這個展區中都可以一探究竟。

環境共存」展區中,時光的頁面翻至海面不再上升的 5,000 至 3,300 年前,人類正式登場。第一批定居在臺南地區的史前人類,是帶著已經馴化過的稻米、小米、石器等謀生工具,踏浪而來的大坌坑文化人。3,300 至 1,800 年前,曾文溪經常改道,此時的臺南一再上演著氾濫平原求生記,同時可耕種的面積增加,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湖文化也展開更密集的農耕生活。隨著與環境共存的努力,人類的器物與生活持續演變,臺南最後一個的史前文化,即是進入鐵器時代的蔦松文化。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臺南海岸平原的第一批居民踏浪而來。(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當時的臺南與今日的臺南」對照出海岸線的變化。(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展覽現場。(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以體感互動的方式,顯現人類行為如何改變土地。(攝影/Richard CHANG)

而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樂觀中,是否「人定勝天」?展區來到三部曲的最終章。約莫在 500 至 300 年前(16 至 18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臺南平原物產豐饒,大員港成為東亞貿易樞紐。外來的人群與貿易商品,不僅為世居已久西拉雅族的生活帶來了劇變,世界的物種也產生大交換。在美洲馴化的玉米、番薯、馬鈴薯等糧食作物隨商船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荷蘭人引進了中國的黃牛與印尼爪哇島的水牛,漢人也帶來了水稻種植與蔗糖提煉技術。300 至 80 年前現代化基礎建設,擴大產業規模。水利建設奠定農業基礎,製糖產業的興起。80年前至今的全球化浪潮,更是推動著工商快速發展。

人類高速擴張、改變環境後,留下的懸念,在最後的展區打開「未來臺南」的反省與行動。依循著臺南一萬多年以來的環境變遷,思考人類的力量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洪水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土地利用的方式?聚落的擴張與開墾工具的進步是否加速環境劣化?海埔新生地的開發與濕地保育又孰輕孰重?「臺南未來市」以遊戲體驗讓觀眾選擇各式的減碳環保行動,緩解地球暖化、阻止海平面繼續上升,為居住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新篇章-未來臺南」展覽現場。(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此時此地的我們不可忽視的環境課題。(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展覽現場。(攝影/Richard CHANG)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展覽現場。(攝影/Richard CHANG)

延伸閱讀
當代科幻的存在與真實 | 北美館「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
看不見的城市|在虛實之間,走讀葉石濤小說與台南

沉浸式互動劇場、環保永續市集、繪本說故事等系列活動

南科考古館隨特展同步開放沉浸式互動劇場線上預約,以「穿梭時空──史前歷險記」為主題,將 5G 技術融合考古文化展演內容。觀眾們可經由 5G 手機與 270 度螢幕互動,穿梭史前時光隧道,體驗先民狩獵、捕魚、燒陶等生業活動及瞭解史前人骨的秘密,沉浸於不同時空的文化體驗。 

8 月至 12 月期間,也將推出主題系列活動。8 月 26 日、27 日,以環保永續精神為主軸的市集,設有文創、美食攤位,以及咖啡烘焙、皮雕 DIY 等實作體驗。9 月舉辦「臺灣特有種」講座,10 月舉辦《與土地共舞》繪本說故事(台語場次),12 月「憶起糖鐵」活動則邀請大家體驗推石車並動手做火車模型。更多活動詳情可關注南科考古館臉書粉絲專頁。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沉浸式互動劇場體驗。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展覽現場。8 月至 12 月期間將推出系列推廣活動。(攝影/Richard CHANG)

整理.撰文|Melody TU
攝影|Richard CHANG
資料.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瘋設計

與土地共舞 ── 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

展期|2023/6/20-2024/1/1
時間|周二至周日,9:00 至 17:00
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2F 特展廳

購票入館後免費參觀 更多資訊

南科考古館.沉浸式互動劇場|預約入場
場次|10:00 11:00 12:00 13:20 14:20 15:20 16:20
地點|南科考古館2樓兒童廳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

這篇文章 與土地共舞 台南特展直擊!一場體驗史前自然文化的神奇時空旅行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