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科學】滄海桑田:無時無刻都在改變的地貌

460次阅读
没有评论

【成語科學】滄海桑田:無時無刻都在改變的地貌

東晉的葛洪,號抱朴子,是位道家人物,也是位醫藥學家、博物學家。

他寫過一本《神仙傳》,書中介紹女神仙麻姑,說她壽命極長:

「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已三度見到東海變成桑田)。

這就是成語「滄海桑田」的由來。

【成語科學】滄海桑田:無時無刻都在改變的地貌桑田,泛指農田。圖/Envato Elements

滄海桑田,字面的意思是: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桑田,泛指農田。這個成語比喻環境變遷,人事無常,讓我們造個句吧。

  • 新北市五股區一帶,原有大片沼澤,現已消失殆盡,不免有滄海桑田之嘆。
  • 滄海桑田,有時我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新竹香山的海埔新生地就是個例子。

知道了成語滄海桑田的含意,也學會了怎麼使用這個成語,接下去要談談它的科學意義了。小朋友首先得了解,滄海桑田確有其事,不僅僅只是個形容詞而已。

當年章老師在國中任教時,曾帶領學生到山上採集昆蟲標本。在山路一側的崖壁上,無意中看到貝類化石。細看之下,有牡蠣、貽貝、蛤蜊、海扇等,還有棘皮動物類的海膽。牠們可都是海洋生物,怎會跑到山上?章老師趁機給同學們上了一堂地球科學課程。

【成語科學】滄海桑田:無時無刻都在改變的地貌地球從地表到地心分成三層:地殼、地函和地核。圖/維基百科

地球從地表到地心,明顯分成三層:地殼、地函和地核。地殼由板塊拼合而成,可說是「浮」在地函上。約 600 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向北移動,撞向歐亞板塊,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斜坡抬高,逐漸形成一座島嶼——就是我們台灣啊!到 300 萬年前,大致已成為今天的樣貌。

既然台灣島是大陸斜坡隆起形成的,我們在山上找到海洋生物化石也就不足為奇了。菲律賓海板塊撞向歐亞板塊,這一造山運動迄今仍在進行,中央山脈每年仍升高約 3 公分呢!

台灣海峽很淺,大部份不到 100 公尺。冰河時期,大量的水變成冰,堆積在南北極和高緯度地,造成海水減少,海面下降,這時台灣海峽就露出海面。冰河期結束,大地回暖,海面上升,台灣和大陸再次隔海相望。自從台灣島形成以來,已不知分合多少次了。

【成語科學】滄海桑田:無時無刻都在改變的地貌2022 年台灣的樣子!圖/維基百科

最近的一次冰河期,發生在距今 2.5~1.8 萬年前,海面較現今約低 130 公尺,台灣海峽變成陸地,許多動物從大陸徒步遷徙到台灣,包括大象、犀牛和古人類(左鎮人)。左鎮人距今約 1 萬年,和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山頂洞人差不多同一時期。

我們能想像台灣島是從海中隆起的嗎?我們能想像台灣海峽曾經乾涸成陸地嗎?滄海桑田豈只是個形容詞而已!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