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选了“女生专业”的毕业生,后来过得咋样了

523次阅读
没有评论

那些选了“女生专业”的毕业生,后来过得咋样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五环外OUTSIDE,作者 | 桑桑,编辑 | 刘奕然

面对“什么行业缺女生?”的问题时,张雪峰的沉默震耳欲聋。

女生多的地方缺男生,男生多的地方不要女生。”他用最平静的语气说出最残酷的事实。

高考季过后,选择专业成为应届考生们的头等大事。大众深知“求学”这条赛道的终点是“求职”,专业作为起跑线,被广泛视作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命运转折点。

选择当前,人们纷纷涌进张雪峰的课堂和直播间,希望能在他的帮助下打破信息差,找到更好走的赛道入口。

“女生该选什么专业?”问题的背面,是求职时普遍遭遇的严苛条框,单身、未孕和稳定性,都属附加在性别上的隐藏条款。

这让准大学生和家长们不得不追根溯源,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性别,已然成为一项重要衡量因素。

“女生专业”名词横空出世,怀着女孩们能赢在起跑线上的沉重野望。

但选对专业是否意味着选对人生?这条看似既定的轨道,一路充满了太多不确定。

在风向中摇摆不定的“女生专业”

从对自己的专业满怀希望,到只想回家躺平,桃子只用了3年工作时间。

桃子算得上一个对未来很有规划的年轻人,2018年高考毕业后,她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在“女生专业”中能上榜前三名的医护行业。

她心里清楚,这条路或许不会有多少挑战,但一定稳定好就业。她也不怕走上一条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只求这条路能细水长流。

就在桃子高考两年前,全面放开二胎消息落地,政策正在稳妥推进,桃子预计助产专业未来将大有前景。

如她所愿,助产专业果然很受当时的市场欢迎,毕业之后的她选择去了一家已经上市的私立妇幼医院,薪资可观,每月稳定在7000以上的工资,算得上三线城市的高薪工作。

那些选了“女生专业”的毕业生,后来过得咋样了

按照既定故事的正常走向,桃子会拿着不低的薪资,过上有钱有闲的稳定生活,同时实现不同意义上的“自由”,但理想设定与现实间往往存在差距。

初入社会,医院的工作强度率先给了她迎头一击,桃子回忆,刚毕业的前三年总是忙得像个陀螺一样。

“那时候很多70后、80后都愿意生二胎,尤其是70后,医院一个月有四五百名新生儿诞生,我们科室13个助产士,排班都排不开。” 
那些选了“女生专业”的毕业生,后来过得咋样了

桃子的工作环境 (图源:受访者)

助产士们频繁开会、经常熬夜、整宿加班,就连回家睡觉都需要时刻待命。

只要医院电话一响,哪怕是半夜三点她都要立马赶回去。由于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一度让她换上“电话铃声PTSD”。

此外,医院规定极为严格,除了每个月固定的四天假期外,桃子她们几乎不能请假,即便是要结婚、怀孕也得提前打报告。

身体疲惫只占据这份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同事之间的竞争,也让桃子精神状态不得放松。

私立医院里提成占了薪资结构的大部分,多劳多得,同事之间的竞争每天都在极限拉扯。接生一个孩子有160块钱的提成,但成功推销出去一个大项目提成能达到3000块。

私立医院中秉承“狼多肉少”的生存法则,人人都盯着“肥肉”,明争暗斗成为内部日常。

风口是会变的,工资是会降的。每月在医院诞生的新生儿数量从500多名陆续降到了300多名,孩子少了员工没少,同事间竞争也变得更加白热化。

稳定,是桃子从十几岁起就为自己编织起的舒适茧,如今面对工作环境的双重压力,医院也成为她难以挣脱的牢笼,她开始整日郁郁寡欢,但不敢轻易辞职,毕竟高薪工作在她生活的三线城市中确实难找。

做艰难的决定总需要一点助力,桃子的老公成为了她的推手,最亲密的人总能发现另一半微妙的情绪变化。
桃子老公发现她开始每天下班回家都带着情绪,动辄找个错处跟他吵架,最终找了个机会劝她“咱不求工资多高,身心健康最重要,换了吧!”

去年桃子抓住机会跳槽到了一家公立医院,这家公立医院比较清闲,工资也随之骤降到了3500块,但经历过第一份工作,桃子变得非常佛系。

桃子回望三年的工作经历,人生并无“对”的专业。

风口扭转时代变迁,过去在“什么专业适合女生”上押宝,现实证明人多的路上无法确保人人都得以细水长流。

只求能过一种得以喘息的人生,成为她对未来生活的唯一期待。

2000人争一个采编岗,新闻人无路可退

当记者五年,栗子从张雪峰对新闻专业的批判里品出一点滋味。

“虽然被批评功利、庸俗,但是谁不想有个清晰的上升空间呢?”

栗子新闻专业出身,是根正苗红的媒体人,像大多数的新闻专业学生一样,成为记者是栗子选专业时就种下的理想。她的大学班级里,九成同学都是女生。

栗子认为女生有做这行的天然优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共情能力,往往更容易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

学生们总是怀着朴素的理想,从报考到毕业,都没对记者职业潜在的发展瓶颈做任何预估。

但问题不会消失只会转移,终于有一天,那些栗子没有主动考虑的事情,以被动的形式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进入职场后,栗子熬过了6个月只拿5000元薪资的试用期,本以为苦尽甘来,没想到转正之后到手第一个月的工资更低。4100块实在远低于她的心理预期,对此领导只有轻飘飘的一句“之前你们试用期有保护期,记者工资本来就不稳定,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薪资带给了栗子极大的冲击,她尝试打听过当地另一家媒体,同行委婉的告诉她这行都是差不多的行情,跳槽计划中止的同时也猛然发现:普通地区的记者换工作的机会太少了。

那些选了“女生专业”的毕业生,后来过得咋样了

栗子的记者证(图源:受访者)

相比之下,北上深薪资普遍在1w-2w之间,能接触到的资源也多;其他城市几乎都低于1w,并且僧多粥少,竞争更大。

这是时代洪流下无可改变的问题,媒体行业不赚钱已经成了一个公认的问题。

一家小小的地方报社招聘计划6人但有高达2000人报名,报名者之间学历能上升到神仙打架,栗子面对这些高端玩家只觉得凡人遭殃。

“记者的专业要求门槛实在太低。”

做记者的时间越长,栗子越觉得这是个万金油行业,写稿已经不是一门稀缺技能,是有文案功底职场人的绝佳“退路”,但对于学新闻的记者而言,除了这个职位无路可退。

2021年,作为工作强度极大的财报组的财经记者,栗子开始萌生退意,由于美股经常半夜发财报,她常常半夜爬起来写稿,一大早再发出去,日复一日的工作习惯,让她从晚上睡不安稳转变为失眠,焦虑随之而来。

那些选了“女生专业”的毕业生,后来过得咋样了

栗子睡眠出现问题常常失眠或者早起图源受访者

传闻中媒体人转行有三大方向PR、保险和微商,转行需要重新开始的勇气和灵活的脑筋,栗子去卖保险的前同事,拿做记者攒下的人脉搭建基地成功转行,但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

多数人转行的方向是PR岗,这个岗位同样要24小时待命,高情商高能量值是基本要求,栗子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料,直到今天,始终在原岗观望退路。

两年过去,郁结在心的旧伤在今年夏天被重新翻出,张雪峰一直在提的“专业壁垒”,成功戳中了栗子这块软肋。

银行人流下的泪,是选金融时脑子进的水

今年伊始,当每个人都在给自己送新年新计划的时候,丁当照常去微博超话里打了个卡,立下今年一定辞职的flag。

被她当成精神支撑的微博超话社区叫做“今天你从银行离职了吗”,目前成员高达8.8W,帖子有9.7W,里面全都是银行员工们精神崩溃的现状,他们把银行称作监狱,同行为狱友,从银行离职才是“越狱成功”。

那些选了“女生专业”的毕业生,后来过得咋样了

超话的背后,是绝望的8.8万银行人(图源微博)

“头上有监控,上厕所要喊,吃饭要送进来规定时间,玩手机要被说,这跟服刑有啥区别?”

对大多数银行“狱友”来说,越狱其实很容易,但逃向哪里却让人迷茫,金融专业更是让丁当进退两难。

选金融专业,是当初高考后全家坐在一起讨论出的结果,就业方向直指银行,在父母的印象里,银行属于难得的好工作,体面高薪,旱涝保收。

大学毕业前,这番职场规划曾出现过一点点裂缝。

丁当在银行实习期间发现,大堂经理的工作琐碎、重复、脚不沾地,每次下班,都能看到那些正式员工还在忙收尾、开夕会。

父母拿银行柜姐的例子劝她,考进银行一般从柜员做起,不一定在大堂忙活。她嘴上应付着,但在参加了银行考试的同时还做了多手准备,一并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还给证券公司投了简历。

无奈命运的安排将丁当送进银行,上岸之后,全家皆大欢喜,除了她本人。

银行的工作,是精神高度紧绷的12小时,银行营业时间虽然在9:30-17:00,但内部从早8开会开始,一天下来,要拖到晚7点结束。

由于所在网点人流量很大,丁当经常忙的焦头烂额,一上午在柜台前一动不动是常有的事儿,为了少上厕所,上柜不喝水成为了她的工作常态。

“没办法,你跟客户说能等我两分钟吗,他会说先办完我的业务再去吧,下一个客户、下下个客户也都是这样的要求。”

有监控全天候盯梢柜员们的一举一动,喝口水要罚,聊天要罚,未使用标准礼仪服务要罚,办业务操作不对也要罚……

金融专业知识在这里派不上什么用场,机械式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像一台人形“ATM机”,只有在被各种扣分、罚钱、客户抱怨折磨的身心俱疲时,才感觉自己像个人——毕竟一般机器不会遭这种罪。

终于,今年年初的单位改革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近一年,银行存款稳步上升,单位也调整了绩效分配方式,每个人都新增了几百万的存贷款指标。占工资大头的绩效根据业绩完成情况来分配,完不成则会扣钱。

这更加重了丁当的压力,她开始一回家就沉默不语,三天两头崩溃大哭,父母也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纷纷让她辞职休息。原本想靠着“女生专业”给她一个轻松稳定的职业起点,却让她加速来到了职业生涯的终点。

但扪心自问,丁当也不敢轻易辞职,毕竟工作不好找,柜员经历并没她带来什么有效经验。

也有人劝她接着考公或者去证券公司,只有她明白这有多难。毕业时除了银行工作外,证券公司也开出了2500底薪的工资让她去地推。

丁当面试时不知道这个看似高大上的名词什么意思,面试官略显尴尬跟她解释,“地推的意思就是在街边支个小摊儿推销。”

她羡慕那些在银行后台工作的同事,一问才知道,他们要么是名校毕业要么是海外留学生,金融领域的学校门槛太高了,但现在辞职考研又是几年光阴。

 那些选了“女生专业”的毕业生,后来过得咋样了

自从入职银行,丁当每年的生日愿望都变成了换工作(图源:受访者)

循着金融的方向,丁当看不到一个确定的未来,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她的未来里一定没有银行。

“女生专业”并非人生轨道

看了许多专业填报指南,依然对就业方向一头雾水,是如今苦苦搜寻“适合女生专业”群体的现状。

当“女生专业”的热门选项置于现实生活中,似乎没有一个能交上预想中的满分答卷。

女孩生来似乎就被规定好了一生的路线,从上学到工作,总有那些所谓经过验证的、少走弯路的、所谓适合女生的既定路线。

而生为一个女生,幸运和不幸都源于此。

但实例证明,在看似一马平川下,苦楚只有这条路上的亲历者才能体会。

在社会的审视中 ,女性似乎生来就应当背负一些标签 ,学适合女生的专业,做适合女性的工作。“什么专业适合女生”和“对的专业”的期待下,都是完成对这些莫须有责任的辅佐。

事实上,从来都没有什么适合女生的专业。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