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补完《碟中谍》前六部,当时有在准备做一个音乐解析的频道(已鸽),就写过一个《碟中谍》系列配乐解析的稿子,但是因为笔记软件抽风,写好的长内容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是看完电影还是想借着这个劲儿,跟大家分享些过程中发现的有趣的东西,更具体点,《碟中谍》标志性的主题为什么牛逼这件事儿。
如何开始被洗脑
首先你要理解的第一个事情是,那个我们最熟悉的“噔~~噔~~蹬~蹬~”的节奏和我们常见的三拍子和四拍子音乐都不同,是五拍子的,如果你还不是很直观,可以参考b站周yusi老师的这个视频: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这期最后我会附一个五拍子音乐的歌单,你听几首就会发现,即使音乐本身不是严格按这个节奏走的,只要是五拍子,一般你自己心里打一个“噔~~噔~~蹬~蹬~”的拍子也巨自然无比,就贼神奇,以至于我很喜欢的一个油管主Adam Neely非常认真地做了一个视频叫做“如何写出避免《碟中谍》Clave的五拍子音乐”,这个节奏型就是这么洗脑。(ps:这个Clave是什么后面再说”)
我们还可以再总结一下,这个节奏的结构是“长——长——短—短—”,刚好把五拍子分成了十份(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十拍),长拍占三份,短拍占两份。你可以理解为最重要的其实是这个先长后短的结构是这个节奏洗脑的根源,事实上U2的两位老哥还改过一个44拍版本的这个节奏,甚至上过billboard:“长——长——长——长——短—短—”,你看字和空挡加起来刚好是十六份,虽然有人非常讨厌这个版本,但是配合旋律无疑你还能感到原版的神韵。这次第七部的开场就用了这个节奏型。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两个误区
第一个关于这首音乐的常见误区是,它不来自1996第一部《碟中谍》电影的原声创作者Danny Elfman,而是来自1966的电视剧《虎胆妙算》。
而这个《虎胆妙算》,又是一个不看字面看内容的翻译,其实就是《Mission:Impossible》。所以碟中谍大概算是最早的电视IP改电影的案例,而除了这个IP本身的知名度以外,有一个采访里阿汤哥甚至说(当然很可能是场面话)想要改编这个IP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它标志性的音乐。
这个电视剧也包含了后来《碟中谍》电影标志性的引线点燃的开场,事实上这个剧的名字和这个开场动画的点子是作曲家当时知道的唯一信息,那个年代的电视剧工业的状态在今天的我们看来真的很奇特,导演一边一直拍不出满意的东西,但是另一边竟然先催着作曲家拉罗谢夫林把作曲写完了。(不能说不是PUA)
另一个关于这个音乐主题的迷思,那就是很多国内外的科普视频都会讲这么一个精彩的故事:
当时拉罗只知道片子的名字和题材,然后埋头想想,谍战是吧,从谍战可以想到莫斯电码,然后片子名字缩写是M.I., 翻译成莫斯电码是“长长短短”,所以你看!天才的主题就是这么诞生的!
我也一度逢人必吹这个超级牛逼的故事,直到我写那个视频策划的时候发现维基这个信息没有表明来源,而且我遍历了拉罗谢夫林的所有采访也没有将过这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我才觉得事情不太对。
虽然不能完全证明长长短短只是纯粹巧合,但是还找到这么几个证据:
1. 我去翻了一本谢夫林写的影视配乐作曲理论的书,在节奏创作的章节提到了《碟中谍》,但是没提莫斯码的事儿,然后在《碟中谍》段落的下两段,他自豪地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他在《The Concorde… Airport ’79 》中把片名用莫斯码藏在了节奏里。
2. 拉罗在一个采访里说《碟中谍》主题是自己坐在钢琴前面三分钟即兴出来的。
3. 所有科普视频和维基上的说法基本都出现在Reddit上的一个讨论这个巧合的帖子发布之后,找不到之前的。
再说了,如果你把贝多芬的第五乐章那个标志性的“duangduangduangduang~~~”翻译成莫斯码也能得到一个罗马数字V,但是人贝多芬写的时候莫斯码还没发明呢!
当然,其实最重要的反对证据是拉罗在一次采访里被问及创作意图时泄露的天机:
我们的音乐都是二四拍或者四四拍的是因为跳舞的人只有两条腿,我这首歌是写给有五条腿的外星人的。
Things are in 2/4 or 4/4 because people dance with two legs. I did it for people from outer space who have five legs.
两个传统
真正理解这个主题,我们还得稍微吊个书袋,去理解一下这个作曲家所在的传统。
拉美传统
虽然谢夫林也曾否认这个主题和他的阿根廷血统的关系,但是抱着不过度解读就没意思了的精神,我们还是得多看两眼。拉美音乐最著名的节奏型就是前面提到过的Clave,具体是什么大家有兴趣可以瞅一眼b站这期叨叨冯老师的讲座。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我们要提取的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是Son Clave的节奏是“3+3+4+2+4”,这个玩意从非洲跟着奴隶贸易来到美洲,成了拉美最重要的节奏,最近流行文化里出现它还是音乐剧改的电影《身在高地》,开头你就能听到它。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而且在发展过程中Clave产生过很多变形,bossa nova音乐有自己的变形,rumba音乐有自己的变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叫Tresillo,长这样:“3+3+2”。这个玩意在10年代曾经占领过欧美流行音乐,你听这么两首会感觉味道冲疯了: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咦,我们的《碟中谍》clave长啥样来着?不是“3+3+2+2”吗!你可以理解是被切过又补了一拍的Son Clave,或者被加了一拍的Tresillo。
爵士传统
在作曲家谢夫林的履历里,除了配乐和交响乐,还有一个长的吓人的合作过的爵士大师的清单,虽然不是最a档的你必须听的爵士大哥,但是绝对是他那个时代爵士场景的积极参与者。
所以不可避免地,我们就得看向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一首五拍子爵士,Dave Brubeck Quartet的《Take Five》 。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这首歌的故事也挺有意思,简单说是冷战的时候爵士乐是美国向苏联文化攻势的一个工具,作者Dave Brubeck就在政府资助下去东欧巡演,演了一圈回来后被波兰街头听到的一个九拍子洗脑,回来迷上了各种怪拍子,和乐团一起写了这张传世经典“Time Out”, 里面这首Take Five也是碟中谍主题出现之前最有名的五拍子曲子没有之一。
谢夫林也曾经有点傲娇地承认了Take Five对他的影响:
我承认Take Five在我心里,但是5/4拍就非常自然地出现了。它是那么强力,让听者没有一刻彻底舒服
I suppose the Dave Brubeck Quartet’s ‘Take Five’ was in my heart, but the 5/4 tempo just came naturally. It’s forceful, and the listener never feels comfortable.
不过这个故事给笔者启发更大的点是,我们在的中国和主流的欧洲音乐的传统多是四拍或者三拍的,这个事儿纯是个巧合,人们甚至直接把除此之外拍子都叫“odd meters”, 虽然你也可以说odd不是怪的意思,是奇数的意思,但三拍子绝对不会被认为是odd meter。这里似乎有一种欧洲中心主义,毕竟在非洲,在拉美,在东欧,在中东,这些有同样光辉的音乐传统的地方,有可能四拍子才是怪的。
所以挑战这个传统必然是爵士乐作为一种先锋音乐形式的使命,当然除了不寻常的拍子数,爵士的老本行是拿swing节奏和切分音去打破稳定的拍子脉冲,这部分不知道在说什么的可以去听重轻老师音乐通识课的节奏篇。
而艺术发展的时候总有一种cultural shock,就是你折腾半天一个新东西,结果发现国外已经做类似东西很久了,爵士音乐家们发现Clave节奏的时候大抵也是类似的感觉,不过他们的反应是赶紧把这好东西拿来为我所用。于是1947年第一首采用Clave节奏的爵士标准曲《Manteca》诞生了,作者是Dizzy Gillespie。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你猜怎么着?这位正是拉罗谢夫林的伯仲,是他把年轻的谢夫林从阿根廷叫到美国发展,给他介绍了不少配乐的工作,谢夫林后来还写过很多致敬他的歌,他们无疑共享着同样音乐基因以及挑战传统的精神,可以说没他也没有我们今天谈论的这个主题。
两种情绪
在沉迷了五拍子音乐很久后,我会本能地把五拍子音乐分成两类(当然不包括各种怪拍子金属和数学摇),大家听听有没有道理:
第一类是欢脱的,活跃的,光明的:
可以是Radiohead的《彩虹之中》: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也可以是久石让的《阳光充足》: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可以是Sufjan Stevens的《伊利诺伊》: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也可以是《火影》里的木叶村: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还可以是《最终幻想》里的陆行鸟: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第二类是沉重的,麻木的,黑暗的:
可以是Radiohead这首歌词里吓人的“要把小孩切两半”: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也可以是真的想把你切两半的《电锯惊魂》: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可以是《指环王》里萨鲁曼造兽人的艾辛格: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也可以是《旷野之息》里被灾厄笼罩的海拉鲁城堡: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严格来说这首是五拍子和六拍子来回切,简直神到飞起)
还可以是著名的影响了《星战》配乐的行星组曲里的战争使者,火星: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这么多例子里面规律也很明显,第一类明显鼓点稳定,而且是长拍子居多,第二类拍子则更细碎短促,辅以速度更快的旋律或者音色变化。而回到我们的主题,碟中谍主题为什么牛逼洗脑呢,原因也一目了然了,因为“长长短短”,一小节内就完成了从轻松到紧张的转换,然后循环往复。
如果你还难以理解的话,请去看一眼银屏系的这一期贝恩的那一段: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汉斯季默笔下的贝恩是“短短长长”,上来就紧张,给你喘息两口气又继续重拳出击,压迫感拉满,而谢夫林笔下的IMF上来很优雅,然后出现危机,解决,再危机再解决……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
这种紧张-释放(Tension and Release)的思路又无疑直接受益于爵士乐,但是在更抽象的意义上,又何尝不受益于动作片这个本身不断制造危机然后解决的形式,当然令人叹息的是,这门好莱坞黄金时代传下来的手艺似乎在今天有些没落。
在查资料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谢夫林还给《尖峰时刻》系列配过乐,更OG的是配过李小龙未完成的遗作《龙争虎斗》,在这部作品中李小龙本人完成的片段里,李小龙讲出了截拳道的一个特有的击打理念——“破碎节奏”(Broken Rhythm),意思是说要摆脱双方进入的节奏,在意料之外的时机(切分音?)上击打敌人,顺着这个思路搜索,油管上甚至有截拳道频道按着音乐的切分音练这个……
更夸张的是李小龙亲口告诉谢夫林他会伴着碟中谍的音乐训练,当时谢夫林说他有点懵不知道怎么回应,但是也许看到这里的你会更加理解这件事儿。
说的再玄乎抽象一点——张弛有道罢了。
尾声
这就是我着迷了一个多月《碟中谍》音乐之后能拼凑起来的关于《碟中谍》主题的豆知识们,也算粗浅地回答了一下这个主题为啥牛逼这个问题,但一开始我似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反而只是心里有点痒痒,觉得这里面肯定有东西,这肯定就是重轻老师说的被伟大的东西感召的感觉吧。
这下好了,痒痒挠完了。虽然一晚上拼凑的很乱,但是还是希望起码能有人get到一点吧。
五拍子歌单在这里,不全是,有五拍子混合其他拍子的:
<内嵌内容,请到原网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