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难逃尴尬

690次阅读
没有评论

人到中年,难逃尴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定焦,作者 | 向园、温故、酸酸星星、布鲁斯,编辑 | 向园

中年人最大的尴尬是什么?是外貌和身体不再年轻,但心态还停在以前?是明明自己还想玩、还想疯,却不被接纳?

近日,33岁的李先生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自己喜欢在旅行中把“青年旅舍”作为落脚之处,近期,来到北京寻找工作的他,再次把青旅作为第一选择。可当他在某平台搜索青旅,却看到多家明确标注了年龄限制,18-35岁才能入住。

李先生的年龄还在这个区间,但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青旅要有年龄段限制,于是发帖讨论。

有媒体联系了北京多家青旅,发现“不接待35岁以上顾客”的情况较为常见。一名商家对媒体表示,“主要是生活习惯不一样,不方便管理。”

“青旅拒接35岁以上人群”的话题引发热议,大众观点不尽相同:“青旅青旅,主要是给青年人住的”,“连青旅都有年龄限制了,35岁问题已经到这种程度了?”

把35岁当成标准去划分人群、做标签化管理,这很难说不是一种年龄歧视。退一步说,35岁歧视或许不是普遍行为,但当它被当作一条年龄分界线,而且从职场潜入生活,的确让越来越多人遭遇着“中年尴尬”。

最近,我们和几位35岁以上的中年人聊了聊。

他们中,有的因为年龄原因,被音乐节划定到不遵守现场管理条例的一类人。有的因为年龄差距大、生活习惯不一样,找不到“旅游搭子”,有的因为踏进卡丁车馆被嘲笑。有的人刻意在聊天时使用表情包,希望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有的人因为体力和脑力跟不上,家庭和事业难两全,不仅孩子被奶奶吐槽是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同事聚会基本也不叫他。

每个人都会老,我们希望从他们的故事中归纳总结出一些应对中年尴尬的方式,给人以参考。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找不到旅游搭子,被90后叫“阿姨”

Zoey | 40岁 女 四线城市 教师、旅游爱好者

旅行这件事很神奇,能治愈我,但因为总要和陌生人打交道,它也让我在年龄方面感觉有些丢人。

我在家乡这座四线城市当小学老师,有寒暑假。两年前,经历一场家庭变故后,我计划多出去旅游、看看世界。

旅游方面我是小白,起初,我想约朋友、同学一起,但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极少数单身的也在拼事业。

我不得不在网上约陌生人旅游。两年下来,我发了不下二十次帖子,都附带个人基本信息和旅游攻略,最终只组队了1次半,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

大龄单身、未育,很难找到搭子,我看到很多人发帖吐槽这件事。的确是这样,人们在微博、小红书这类平台发帖找搭子时,基本都写明:限90后、00后,要么是70后找聊得来的同龄人。80后存在感非常弱,即便出现,他们首选的也是同样带娃的女性搭子。

我的第一次计划是“新疆十日游”,当时暑假都快结束了,我的帖子才有一个看起来靠谱的回复。对方说和我的行程很相似,可以一起约着玩。账号显示性别女、同城,线上沟通顺利,只是对方反复确认是否单身让我不适,结果见面发现对方是男性,只是用女性的账号来约搭子。我发现事情不对,掉头就走,对方开始语言攻击我,“阿姨,你可以做我妈妈了,你就带我一起去玩吧”,让我感觉很恶心。这次旅行计划以彻彻底底的失败告终。

第二次是去川渝旅游,在一个群里约到一个00后女孩。她收藏了很多网红餐厅,但我不能吃辣。她晚上要吃夜宵,但我已经困了,她只能自己去吃。早上我想7点出门,她11点才起床。后来我觉得这个小女孩慢慢玩心淡了,反复问她,她才说我规划的行程太密集,她有些吃不消。这个女孩很善良,只是我们生活习惯差别太大。

其实还有一次更尴尬的经历,还没出发就宣告失败。那个女孩很谨慎,线上沟通了彼此的作息、喜好、分工,电话里说的好好的,我定好机票联系她,得到的回复却让我傻了眼:“阿姨,你的攻略做得很棒,但我担心我们玩不到一起,我跟闺蜜一起去了”。

我一直有个旅行梦,可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允许,上学后课业压力太大没时间,进入社会后忙于工作,还有各种教学计划……当我没了那么多负担、攒了一些积蓄后,年龄大了,却找不到同行的人。

每次想到这里,内心都有一丝心酸,但我也很清楚,年龄只是个数字,如果自己都介意,那别人一个不太友好的眼神就能伤害你。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对自己的年龄就很敏感。我高考复读了一年,从那以后谈起年龄总是羞于启齿,认为自己进步的速度还跟不上年龄增长的速度。

现在只要一有时间,我还是会做旅游攻略,但我已经转变心态:人到中年,更要靠自己,包括出门旅游。

被家长嘲笑后,我再也没有踏进过卡丁车馆

李俊 | 38岁 北京 教育公司销售

一个人进入中年的标志,是你站在街头面对一个保洁,不知道该叫阿姨还是大姐。

我是典型的80后,可能因为公司90后比较多,我又跟老板有私交,一开始大家都叫我大哥。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新来的小朋友,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叫我大叔。慢慢地,所有人都开始叫我大叔,甚至一些比我大的同事也笑称我为“叔叔”。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意识到自己进入了尴尬的中年。

中年人最大的尴尬,是你的外貌和身体已经不再年轻,但你的心态还停留在很多年以前。

有一次跟几个大学同学聚会,多年不见,大家都很感怀。午饭后大家边走边聊,路过一家卡丁车馆,我突然来了兴致,说要不玩一把,大家一听都说可以。

买票时,就发现有点不对劲。售票“阿姨”瞅了瞅我们四个油腻中年男,又往我们后边看了看,停顿了一下,蹦出五个字:“就你们,四个?”说完她侧头往赛场看了一眼,我跟着她的视线看过去,场子里都是小学生,最小的估计还不到四岁。

赛场边上的家长,也对我们这四个大家伙投来异样的眼光。但最后,我们还是下场了。

那一场“赛车”玩得很开心,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唯一就是觉得车子稍微有点小,动力不足。另外,场外的家长们对我们不是很友好,总是吆喝着提醒说慢点,别撞到谁谁谁。离开的时候,我听到有个大妈模样的人嘀咕了一句,“多大岁数的人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踏进卡丁车馆。

人到中年,难逃尴尬

说不在意外界的眼光是假的。有些游戏、有些场合,就是不适合中年人。而且,外界对你的要求和期待也变了。

有一次旅游在景区排队,有个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插队,我看不惯就说了她一句,让她排队。小姑娘不乐意,跟我吵起来了。让我想不到的是,周围的人不但不支持我,反而来劝我,让我别管。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说辞是,“一个大老爷们,跟小孩子计较啥?”

事后我想,如果我是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可能遭到的待遇会有所不同?

我觉得社会对中年男人有一些误解。所谓的歧视和压力,很多时候都是外界给的。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中年男人应该是稳重的、得体的、事业有成的,你不应该再像个孩子,不成熟。

从北京回老家,邻里乡亲会问你开什么车,赚多少钱。在他们的眼光里,你不仅是一个成年人,还是一个在外面混了很多年的中年人。如果你的回答没超出他们预期,那他们大概率不会尊重你。

但如果理性分析的话,我觉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没必要去计较太多。大城市里背着黑色双肩背包、踩着共享单车、在早高峰挤地铁的中年人,跟开着豪车、享受名烟名酒、出入高档场所的人,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在卡丁车馆飞驰的中年男人,跟四五岁孩子的童心,一样真诚。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因年龄原因,被音乐节特殊对待

李暮 | 男 36岁 北京 通信运营商

最近,看到 “青旅不接待35岁以上顾客”的新闻后,我开始思考,是目前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对待35岁以上人群的态度。过去互联网公司迅猛发展,追求高效,相应的工作岗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年轻人更能适应。

我的工作岗位对年龄没有要求,身边大多数朋友和同事是35岁+,年龄焦虑不是非常明显,但我的确遇到过因为年龄而被特殊对待的情况。

我喜欢参加音乐节,曾经因为年龄原因,被默认划定到不遵守现场管理条例的一类人。购票是实名制的,主办方通过身份证号可以识别年龄。

我觉得这种做法的逻辑是,年龄大的人,社会经历更丰富,更有可能用一些方式绕过规则做一些事情。

音乐节进场时我还会遭遇过分检查。比如现场不让抽烟,我按照规定上交打火机,但安检人员还要搜身,检查是否携带香烟,并且没收。这个时候,我就会拿相应法律,据理力争。

我相信这是有些年轻人不具备的。这就是年龄优势,在具体问题面前,冷静划清职责范围,尽量妥善处理。随着年龄增加、阅历丰富后,在沟通上更有底气,各方面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最后年龄带来的稳定情绪还可以兜底。

因为我本身是丁克家庭,身边的人总是拿年龄“压”我。这个时候,我就会输出自己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让他们闭嘴。

但我要提醒的是,可以具备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但也不要过度据理力争,防止情绪内耗。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形成一套自我与社会兼容的生存法则,坚持就好。

人们年龄焦虑的来源也有很多共性。身边35岁+的人,压力主要来自于孩子、子、车子,所以努力的目标很明确,同时肩负承上启下的职责,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当然快乐是加引号的。

我发现受传统观念影响比较深的人,更容易有年龄焦虑。但是焦虑程度在于心态调整程度。多接受新鲜事物,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心态平和、有明确的目标,都可以缓解焦虑。比如我过了35岁后,经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我一般是用游泳和玩游戏这两种方式调整。

职场融不进年轻人圈子,相亲市场遇到年龄歧视

袁园|42岁 女 一线城市 工程行业

市场对35+的歧视并不是现在才有,只是从前比较隐蔽,现在变得相对直接了,涉及工作、生活,这是我的体会。

职场上非常明显,大部分企业倾向于招年龄小的员工,认为有干劲,可能宁愿招聘毕业生从头培养,也不太有动力招聘35岁有工作经验的中年人。

所以我一直不敢换工作,在这家单位干了七八年,现在做到了管理岗,不过还是遇到了中年尴尬。因为在工作中,我大多数情况是和70、80后沟通,但也需要同一些90、00后打交道。我发现他们和我的思维完全不一样,沟通上存在很大障碍。

比如在对接工作时,他们经常使用一些表情包、流行梗,但我根本不懂。我会把有意思的表情包保存下来,有时候也会问,“这个表情包是什么意思?这个梗又是什么?”他们会解释一两句,有的我能听明白,有的完全是没听过的词。

其实我很喜欢在聊天时用表情包,很好玩,还能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但也闹了不少笑话。现在我都不怎么使用表情包了。“这些文化是给年轻人设置的,梗太多了,我追不上。”

比如那个微笑的表情,聊到开心的时候,我都会发一个,同龄人还会礼貌回复我相同的微笑,年轻人就不搭理我了。后来我才知道它是“不好、不开心”的意思。现在和这些小朋友说话,我也得很小心。

如果说工作中更多面对的是年龄尴尬,那么在相亲市场,就是很明显的中年歧视了。

我从25岁开始相亲,相了大概30多次,没成功主要是自己太挑了,总觉得和身边的同龄人相比,相亲对象不够优秀,就想再等等,就这样拖到了30岁。

30岁一过,我再也不愿意相亲,因为主动权变了,这个年纪的女生不被相亲市场待见,我必须降低择偶标准,找比自己条件差一点的男生。但我都到这个岁数了,也不想再委屈自己。

到了35岁,我明显感觉到自己比以往变得焦虑了,它源于我在生活、工作都不算成功。

生活上,我没有经历结婚、生子,圈子在变小,喜欢的东西少了,不喜欢去酒吧这种人多的地方,更喜欢一个人去公园溜达。

工作上也越来越力不从心。35岁时,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跟不上了,加上那两年长期熬夜,长了很多白头发。到了40岁就更不行了,熬一晚,感觉人一下就衰老了,不仅脸色不好看,就算休息几天身体也缓不过来。

35岁可能面临很多无奈,它是职场和生活中的一道坎,但回过头去看,年龄问题一直存在,并不是35岁才有,20岁也有20岁的烦恼,能够随心所欲的年龄是短暂的。既然不能阻止年龄增长,我何不微笑面对,长期处于这种焦虑状态,对我也没有任何帮助。

我身边还有很多50岁还在带团队拼命的人呢,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迎接45岁的到来。

工作家庭难两全,我更愿意在办公室独处

柴叔| 35岁 安徽软件开发公司合伙人

中年是一个很微妙的人生阶段。身体不如年轻时候健硕,脑力水平逐渐退化,但要付出的东西却要逐年增加。

初入职场的时候,我们公司有个30多岁的设计师,每天都要躺在沙发上午睡,那时候的我经常拼命熬夜干活,每天只睡四小时,一度觉得“人到中年挺会偷懒的”。如今我到了这个年纪,开始理解他了,现在天塌下来,我也得夜里十二点准时睡觉,否则第二天真的顶不住,有时得空出去打球,也开始被年轻人“虐”。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我也时常力不从心。自从二宝出生之后,我换了一套更大的房子但和孩子们的“时间差”越来越大。因为我要面对更强的工作压力,得变成一台不能停下来的机器。经常是我晚上到家时孩子们都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时,大宝已经去了学校。

我妻子也经常忙于工作,孩子的奶奶经常半开玩笑半埋怨地说,家里两个孩子是“留守儿童”。在一次我又没去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之后,大宝突然问我,“为什么别人的爸爸有时间?我同学问我为什么从来没见过你?”但其实我已经尽力了,有时候正当我聚精会神工作的时候,一条消息就能让我慌神——孩子发高烧了速回。

家里的事还没处理完,来自年轻同事对我的“隔离”,又一次提醒我,我是个中年人了——年轻人的聚会,基本从来不叫我,理由是知道我忙;年轻人买下午茶,也从来不买我的,理由是知道我只喝茶。

随着公司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觉得我这个合伙人才是那个被“PUA”的人。近两年我们新开了短视频业务,团队的年轻人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们常常觉得我太保守、太过时、跟不上热梗,经常毫不留情地回怼。他们的天马行空也有好处,但背后是我在替他们兜底。现在老板跟员工之间的关系,跟我初入职场时已经完全不同,我只能默默适应。

35岁之后,我更喜欢老朋友,也更喜欢独处了。实在顶不住压力了就和几个老哥们儿打会球,喝几杯,互相开导,充当彼此的心理医生。不过大家都忙,现在聚的越来越少,我更愿意在办公室自己待着,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或者看看书、静一静,我很享受这种感觉。

我周围很多朋友都说,到了中年,三个问题就能问哭一个人:孩子能上什么样的学校?老婆买不买得起名牌包包?父母在老家能否抬得起头?

但我觉得,到了这个年纪,困扰自己的,从来都不是外人。别人的看法、世俗的要求、互相的攀比,难以事事满意事事达标,不如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找准做事的准则,实事求是。

如果非要我给个建议,那就是35岁之前,一定要去学一些消除地域差别、行业差别的通用技能,比如经济学、数据分析、哲学等,把思考框架打开,形成自上而下的思考体系,充实的内在自会开花结果。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是没有办法停下来的,那就干脆别停下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暮、Zoey、李俊、袁园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