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区别对待的「罪与罚」,将如何改写可乐市场?

516次阅读
没有评论

阿斯巴甜区别对待的「罪与罚」,将如何改写可乐市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节点财经,作者|七公

靴子终于落地了。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隶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公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

IARC援引对人类致癌的“证据有限”,将阿斯巴甜归为2B组,即可能对人类致癌,与三聚氰胺、铅、敌敌畏、腌菜等同类。

阿斯巴甜区别对待的「罪与罚」,将如何改写可乐市场?

 

据悉,阿斯巴甜多用于无糖饮料、口香糖、酸奶等食品,比如两大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旗下,被大众熟知的可口可乐零度、百事可乐零度、健怡可口可乐、可口可乐雪碧纤维+、百事轻怡可乐等,都普遍添加了该人造甜味剂。

也因此,阿斯巴甜“确诊”的消息犹如在深海里丢下一枚炸弹,瞬间引发市场强烈关注和探讨。

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其实,围绕阿斯巴甜的争议,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

阿斯巴甜的“罪与罚”,从来没有停止过

作为食品添加工业常用的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因为甜度是蔗糖的200倍,热量仅为后者的1/200,叠加低廉的成本,自1965年合成以来,便受到广泛欢迎。

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阿斯巴甜开始饱受健康损伤质疑,尤其是潜在的致癌性。

1997年,意大利拉马齐尼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通过设置对照实验,统计组间差异性,啮齿类动物的某些癌症表现与阿斯巴甜的使用显著关联。

由于动物本身的差异性和实验广泛存在的偏倚,之后,相关研究标本逐步转向人群。2009年,美国一项针对癌症病人和普通人群的对照研究表明,使用某些含阿斯巴甜的低卡碳酸饮料,将提高男性50%-80%患胰腺癌的风险。

到了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奥地利路德维希·波尔兹曼研究所等机构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文称,相比不饮用无糖汽水的人,每天饮用一杯以上含阿斯巴甜的无糖汽水的人会增加患白血病风险;相比不饮用无糖汽水的男性,每天饮用一杯以上含阿斯巴甜的无糖汽水的男性会增加患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风险。

2022年,法国在对10万名成年人进行观察性研究后发现,摄入大量人工甜味剂,特别是阿斯巴甜和安赛蜜,总体的癌症风险更高。

不过,由于评估方法、样本选择、证据链条等方面的缺陷,阿斯巴甜的致癌性一直没有拿到JECFA等官方机构的“盖章”。

比较确定的是有一些遗传病患者无法代谢阿斯巴甜中的苯丙氨酸,以及一些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会对阿斯巴甜不耐受。

可尽管如此,消费者在与饮料大鳄博弈的过程中,阿斯巴甜仍然是双方相持的焦点。

阿斯巴甜区别对待的「罪与罚」,将如何改写可乐市场?

比如,2015年百事可乐陷入阿斯巴甜“致癌”或早产风波,公司不得不宣布在健怡系列产品中放弃阿斯巴甜,但这一调整只针对美国市场。

阿斯巴甜区别对待的「罪与罚」,将如何改写可乐市场?

而在此次阿斯巴甜“确诊”后,就中国市场,部分品牌的“双标”表现令人震惊和愤慨:据韩国媒体爆料,可口可乐韩国和乐天证实,他们的无糖可乐不含阿斯巴甜,中国国内进口的产自日本的可口可乐无糖产品也不含有阿斯巴甜。

换言之,中国消费者被区别对待了,我们正被迫承受来自两乐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风险。

阿斯巴甜“确诊”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真相”

得益于科学研究的孜孜不倦,IARC关于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结论虽晚犹至。

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评估结果出来前一天,7月13日,百事公司首席财务官Hugh Johnston就已经对路透社表示,该公司不打算改变其产品组合。“到目前为止,科学证据表明,阿斯巴甜作为一种原料是安全的,而且显然具有零卡路里的好处。”他说。

而在评估结果出来后,率先站出来发声的并不是受到直接冲击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而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其反驳到,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物质”并不意味着阿斯巴甜实际上与癌症有关,不同意IARC的说法。

紧接着,国际饮料协会也在官网放话,称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这项里程碑式的发现经过了严格审查,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阿斯巴甜安全性的信心,并将在消费者考虑减少饮食中糖分和卡路里的所有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

言下之意,公众不仅不需要为阿斯巴甜担忧什么,还应该坚定地拥趸阿斯巴甜。

只是,深挖商家、资本和行业联手,对糖危害遮掩、操纵、美化的过往,以及内里的各种利益纠葛后,无论是可乐巨头的“有恃无恐”,还是机构和协会的及时应援,似乎一切都没那么简单。

上世纪中期,伴随着现代制造工业的发展,企业绞尽脑汁调配各种能让人感官“极乐”的糖分配方,比如两乐的“肥宅快乐水”,以及铺天盖地的“味蕾”诱惑和宣传,高糖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人们生活中大行其道。

1960 年到 2000 年,全球蔗糖的产量从 0.4 亿吨左右,攀升到近 1.6 亿吨,制糖业赚的盆满钵满。

阿斯巴甜区别对待的「罪与罚」,将如何改写可乐市场?

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由多糖、过糖导致的健康问题日渐浮出水面。

20 世纪 60 年代,营养学家、医生和研究员们陆续发布研究,分析糖可能造成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1965 年,约翰·尤德金 (John Yudkin) 发表论文,指出摄入过量糖会增加心脏病风险,1972 年,他在出版的《纯白的陷阱》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糖的危害。

为了向公众隐瞒糖的真相,糖业协会催动“钞能力”,于1967年给哈佛大学的3名学者行贿 6500 美金(约合现在的 5 万美金),收受钱财者刊登论文极力撇清糖与心脏病的联系,且言之凿凿地把脂肪论证成心脏病的“背锅侠”。

直到 2016 年,这出黑阴谋才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上被揭露。

除此之外,制糖业还资助了众多学者,并和其中的两位:哈佛大学的弗雷德·斯太尔和明尼苏达大学的安塞尔·基斯(Ancel Keys),成为终生朋友。

据悉,前者是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食物和营养委员会的创始人与常任主席,日后成为决绝的保护糖的学院派。

“现代人的营养不良和糖没有半点关系。”他在文章中写道。与此同时,他的学院一直受到国家糖果商协会、国家软饮料协会、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金主”的偏爱。

窥一斑往往知全豹,基于此,我们有理由怀疑,现在世卫组织公开的“可能致癌”结论,或许已经是迫于某种压力,经过“滤镜”处理完的效果……

而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该种行径,造就了今日两乐的肥壮身躯和强势地位,也使后来者在进入时困难重重。

数据显示,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市占率分别高达45%和38%,合计占有份额8成以上。

阿斯巴甜撕开裂缝,国货软饮迎来契机

尽管两乐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凸显垄断优势,但国货软饮并非没有机会。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数据,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是影响健康的权重因素。而在不少疾病中,过量糖分都是“始作俑者”。

为此,该报告倡导成人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在这个大框架下,研究并笃行“0糖0脂0卡”的企业显然更有机会。

而发酵中的阿斯巴甜事件无疑又为局面的改观起到恰逢其时的助攻和加速作用。

事实上,就在舆论刚刚起步时,如元气森林、奈雪的茶等品牌,便第一时间给消费者吃下“定心丸”,和阿斯巴甜撇清关系,零售端的便利店品牌Today也宣布要下架包括零度可口可乐在内的九款含阿斯巴甜产品。

随着阿斯巴甜撕开的这道口子越变越大,对于一批具有前瞻眼光和先发举动的企业来说,利好也在逐渐扩大。毕竟,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

问题是,消费者该如何甄别原料,并判断一款的饮品的好呢?我们可以在购买饮料前,先观察配料表的长度和内容,简单来说,越短的配料表代表这款产品的加工度数越低,加工工序越少;越天然的成分,通常意味着对人体健康更有益。

以元气森林为例,该品牌早在2018年便推出无糖气泡水,在实现了“0糖0脂0卡”的同时,凭借更高超的生产工艺和负责任的态度,从源头出发,剔除配料表中常见的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化学防腐剂和磷酸等化学合成添加剂,把消费者的安心、放心诉求落到实处。

2023年5月,元气森林亮相第二代可乐味气泡水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既要健康、安全,又要好喝、品质的心理,在第一代天然赤藓糖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还原蔗糖带来的甜感,并持续改善口感,真正做到“无糖但一样好喝”、持气更足、口感更炸裂。

经节点财经了解,相较于以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代糖,包括赤藓糖醇、木糖醇、甜菊糖,罗汉果甜苷等在内的天然代糖,能够更好地被人体吸收代谢掉,安全性也得到了专业的认可。

其中,又以赤藓糖醇应用最为广泛,对人体的影响最小,评价也最为正向,且具有抗氧化活性,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成本远高于阿斯巴甜。

目前,元气森林已声明,全线产品均不含阿斯巴甜。

或许这次,真的不一样,至少在可乐细分赛道,国货软饮有望扭转乾坤,奔赴华丽丽的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