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的匿名枷锁

596次阅读
没有评论

脉脉的匿名枷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电厂,作者 | 何畅,编辑 | 高宇雷

顶着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依然在互联网横行,但各平台早期所推崇的匿名机制正在一步步走向终结。

7月7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在第十四条对匿名功能作出相关规定。“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网络社区版块、网络群组的管理,不得在词条、话题、超话、群组、贴吧等环节集纳网络暴力信息,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

7月14日,随着知乎正式下线匿名功能,用户已无法匿名创建问题或匿名发布内容,并可自主选择是否将历史匿名内容转为实名。在其发布的App最新版本中,专业身份认证的升级成为亮点之一,更为便捷的认证方式,也对应着“让内容更专业,让内容更真实”的期待。

当知乎选择与匿名功能割席,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脉脉。这个被调侃为“互联网大厂茶水间”的职场社交平台,近几年来凭借匿名爆料持续斩获流量。从人事调整到薪酬变动,从行业八卦到职场吐槽,信息的持续积累让越来越多的员工聚集于此,后者俨然成为“企业第二内网”。多位互联网公司员工告诉电厂,使用脉脉“就是为了看来自各个公司的爆料”。

在互联网平台上,匿名机制的存在意味着将个体隐匿于群体之中,无论是知乎、脉脉等社区类产品的内容发布,还是淘宝、滴滴等消费类产品的体验反馈,当用户披上“马甲”,他们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一层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尽情表达的顾虑。

脉脉的匿名枷锁

2015年,滴滴在升级旗下网约车用户匿名评价机制时曾明确表示,该项举措是为了“使乘客在对司机的服务不满意时可以放心大胆地给出差评,从而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专车司机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提高平台整体的服务质量,保证乘客的出行体验”。

至于脉脉,匿名是其在上线初期就已确定的功能。理想状态下,匿名机制消除了信息层面的不平等,为员工的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也让企业增加了一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渠道。彼时,创始人林凡给出的解释是,中国的求职者并不希望现公司的同事获知自己存在跳槽打算,求职信息更为隐私。于是,脉脉构建了一个匿名求职社区,并引入同样匿名的“职场八卦”板块。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求职应聘毕竟是以一年为维度的用户行为,并不能长久地保证用户活跃度,这就是我们引进以天、周为维度的职场八卦功能的原因。”

一位脉脉离职员工向电厂介绍,社区发展始终是公司高层重点关注的方向。而匿名内容对用户活跃度、社区内容丰富度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支持作用。以2021年引爆自脉脉的“阿里女员工被侵害”事件为例,林凡此前在接受36氪采访时透露,事件发生后一周内,平台活跃度出现了5%的提升。

毕竟,匿名机制降低了用户发布内容的心理成本,职场爆料、吐槽等内容又天然地能够吸引社区内用户的注意力。一位脉脉用户认为,脉脉相当于一个职场版八卦账号的集纳平台。不同的是,脉脉的门槛更低,只要匿名,人人可以成为这个八卦账号,且毫无负担。

一位互联网公司员工提到,职场上的负面情绪较多,为了自我保护,在脉脉发布相关内容时通常选择匿名。“包括涉及管理层、公司战略的讨论,谁会实名开麦?不是等着公司找上门来吗?”不过,这也是脉脉令一众公司及其HR感到头痛的地方。匿名机制削弱了用户由于发言而暴露身份的风险,却在无形之中催生出一些真实性存疑、仅供情绪宣泄的负面内容。“马甲”之下的用户将不满宣之于口,影响往往的是企业的形象。

匿名机制如同一柄双刃剑,带来流量,也带来风险。2018年7月,北京市网信办、公安局针对脉脉匿名版块存在用户匿名发布谣言侮辱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问题,依法联合约谈脉脉相关负责人,责令其限期关闭匿名发布信息功能,加强用户管理,全面整改。

脉脉匿名内容引发的法律纠纷不在少数,百度、B站、饿了么、作业帮等企业都曾向脉脉提起诉讼。裁判文书网显示,2019年,有脉脉用户以“哔哩哔哩员工”的身份发布信息,称“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个”,该评论被列为热门评论,引发站内回复及其他平台的转发和引用。随后,B站将脉脉告上法庭,认为后者“利用虚假用户发布、传播虚假不良言论,公然诋毁、侮辱B站”,损害其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构成商业诋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经法院调解,脉脉赔偿B站8万元,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前述脉脉离职员工记得,如果想要找到一位匿名发帖的用户,联系负责社区的同事,得到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找不到。“他们说是查不到的,除非这个用户是实名发帖,才能够查到个人信息。”然而,尽管脉脉反复强调对用户信息的保护,甚至于前述裁判文书中也提到脉脉拒不提供用户信息,但拼多多员工猝死以及阿里女员工事件中的爆料者或遭遇开除、或面临谈话,也难免令脉脉的承诺受到了一定质疑。

脉脉的匿名枷锁

更何况,如今所谓的匿名均为前台“匿名”而后台“实名”。脉脉自己也重申,用户必须经过后台绑定手机号加实名认证才有发帖权限,发帖时可选择实名或唯一昵称,“和目前主流的社区机制相似,此后脉脉平台不存在‘匿名发帖’的情况”。

唯一昵称是脉脉匿名机制进化的产物,上线于2021年,即每位用户在匿名发布内容时只能对应一个花名,而非此前的多个。除此之外,脉脉还推出过“实名澄清”功能,加入了价值观标签体系,比如“符合事实”“有失偏颇”等,甚至还通过将“同事圈”提升至一级导航来弱化匿名广场的地位,使信息被划定在垂直圈子中……如此种种,都是脉脉就解决匿名问题争议所给出的路径。毕竟,林凡说过,脉脉追求的是有价值的活跃。

公开资料显示,脉脉的业务主要分为三部分:会员、广告、招聘。不只是会员,广告与招聘都与社区密切相关。

一位招聘行业人士介绍,招聘行业分级明显,不同人群对平台的偏好不同,绝非单纯地以流量为导向。此外,人才与公司之间是相互选择,这对平台的挑战很大,上手使用只是第一步,促成合作需要经过更为精细化的运营,深入研究双方需求。“脉脉在互联网行业的渗透确实比较不错,但这个领域的招聘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玩家了,继续切入还是很难。当然,在其他封闭领域扎深不是没有机会,但难度就很大了。”该人士补充。

脉脉想做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中立方,但负面匿名内容的存在一直是部分企业的心病,尤其是那些在脉脉为招聘、广告花了钱的企业。在脉脉内部,每周都要为是否删帖“打架”。前述脉脉离职员工曾经在同事圈看到过销售同事的吐槽,称目前的情况给他们的续签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一方面是产品体验,他们提出了产品优化上的一些建议,但排期特别靠后,客户的使用感受不佳,那就变成了一锤子买卖。另一方面是很多客户觉得,既然我们用了这个服务,社区能不能少出现我们的负面,但又无法协调——销售要照顾客户,社区有社区的规则。”

脉脉就这样在纠结中向前发展,戴着匿名内容的枷锁,小心翼翼地平衡C端用户与B端客户的利益。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最终总是要做出选择的。“脉脉现在还没有想清楚到底要什么,所以就很拧巴。”前述脉脉离职员工说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