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价出口、秒杀BBA,国产新能源真实成色几何?

461次阅读
没有评论

加价出口、秒杀BBA,国产新能源真实成色几何?

近年来,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加上国际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比较旺盛,推动了中国汽车出口的全方位增长。

放眼望去,当前中国汽车出口市场“盛况空前”。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6月,汽车企业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伴随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突飞猛进,新能源车也成为了中国汽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为中国车企出口业务打开了难得的窗口期。

从“以市场换技术”到如今的“加价出口”,中国车企与世界汽车巨头的竞争地位正发生历史性易位。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车企一直喊的“弯道超车”,时至今日终于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全球用户对中国车企的共识。

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我们同样应该保持“冷静”。诚然,各项数据显示国产新能源车已经进入全球头部水平,“弯道超车”战略也颇见成效。但行业的崛起也并非朝夕之功,落到每家车企的具体产品之上,真实情况又是否像行业数据一样“乐观”?

加价出口、秒杀BBA,国产新能源真实成色几何?

日前,懂车帝刚刚进行了大规模的夏季测试,其涵盖燃油与新能源产品的“标志性”汽车评价方式,使得其每年的冬夏测试都会引起行业的广泛关注。下面就让我们带大家跟随懂车帝的视角,来看看现阶段的国产新能源车“弯道超车”具体进行到“哪一步”了。

国产车型多维度持续保持领先

据相关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我国平均高温(截至6月30日)日数为4.1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而持续的高温也给新能源车的可靠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之下,为了探究在超高温场景下车辆的产品力表现,懂车帝特地将夏季测试选在室外温度接近50°C的新疆吐鲁番进行。据悉,本次测试覆盖37个品牌、60款市场热销车型,从基础性能、乘坐体验、智能化、安全可靠等多个维度考察车辆表现。

结果显示,国产新能源车型在高温满载续航、高温加速测试等多项测试结果中领先。40°C以上高温天气下,新能源车满载平均续航达成率为64%,续航里程前10车型中,国产品占据9个。同时,国产车型在加速性能、隔音效果、车机智能化水平等也占据一定优势,具有较高产品力。

加价出口、秒杀BBA,国产新能源真实成色几何?

加价出口、秒杀BBA,国产新能源真实成色几何?

具体来看,首先在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续航水平方面,本次夏测所有新能源车满载续航达成率为64%,前10名国产车占据9席。其中,国产车型的平均续航达成率64.8%,合资和进口品牌续航达成率62.3%,国产品牌占据一定优势。

从加速性能来看,自主品牌在该项目里占绝对优势,前10名只有1台不是自主品牌车型;前20名,只有3台不是自主品牌车型。从全部测试车型看,加速快是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强项,且中高端的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已经拉不开差距,竞争其实很激烈。

除了扎实的三电水平,近年来国产品牌依靠智能化、舒适性配置和较高的性价比获得消费者青睐。在颠簸噪音测试中,静谧性较好的车型前9名均为国产,前10名中只有奥迪A4L⼀台合资车型。

从智能化水平来看,新能源车相对传统燃油车有更好的车机使用体验,同时造车新势力在车机流畅度方面有比较优异的表现。在车机测试中,整体来说国产车语音表现较好,其中新势力新品牌更注重语音的交互和能力。

在此次夏测首次加入的手机控车测试项目中,国产新能源在App功能丰富度上更佳,遥控泊车、进出车位、哨兵模式等亮点功能,这些都是目前的燃油车所无法匹敌的。

加价出口、秒杀BBA,国产新能源真实成色几何?

此外,从价格和配置水平的关系上来看,豪华品牌燃油车表现不佳,手机App相关功能需要选装/付费订阅,且整体体验一般。而部分价格较低的国产新能源车型也能提供不错的手机控车配置。

总体而言,从综合测试结果来看,不管是在三电水平还是智能化体验上,国产新能源产品无疑走在了一众进口/合资车型前列。不过,合资及进口品牌车型也在积极“追赶”,部分合资车在将功能外包出去后,语音能力也是大幅提升。同时,传统品牌的燃油车也在尝试做手机APP远程控制和手机钥匙等功能。

传统合资品牌亦在加速追赶

曾几何时,大众、丰田、本田、日产、现代等合资品牌牢牢占据着国内汽车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近年来随着技术和产品实力的不断提升,自主不断抢夺着合资的市场份额,再加上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加持,攻势更是猛烈三分。

其实,从年初特斯拉比亚迪率先开启降价策略开始,一众合资品牌便被迫开启了“仓促迎战”模式。一番抄底大促过后,让原本就陷入被动的传统合资品牌,更是手忙脚乱。

由于国内的汽车市场接近于从一个增量到存量的状态,未来的竞争态势必然聚焦在存量博弈上。过去一年,国内燃油车销量仅为1486.9万辆,相比2021年减少了230.1万辆,这种规模相当于直接“消亡”了两个上汽通用的份额。

从销量端的反馈来说,在新能源汽车如此迅猛的增长势头下,燃油车的生存空间自然受到进一步的挤压,再加上国际局势导致的油价上涨,别说一些冷门车型,就连合资品牌常年霸榜销冠的轩逸、朗逸、卡罗拉这样的车型都在去年年末出现了“腰斩”的现象。

再比如前段时间,德国Automobilwoche报道,奥迪汽车公司被曝为应对中国日益激烈的电动汽车竞争环境,奥迪正考虑直接从中国竞争对手处购买一个电动平台的授权,以缩短其车型的开发时间。

其实,不管奥迪最后选择哪一家自主品牌,亦或是此次采购传言“纯属虚构”,我们都能从中发现,随着汽车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自主品牌在与外资品牌的合作中逐渐拥有话语权,合作模式也由原本的“市场换技术”变为“技术输出”。

回顾国内新能源车的崛起之路,我们会惊愕地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从4.06%增加到31.85%,仅仅用了四年左右。然而同样是四年,对于横跨了三个世纪之久的燃油车产业来说,不过是弹指一瞬。

政策限制、供应过剩、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新旧技术体系的急速切换,让燃油车企陷入“积重难返”的困境。其实,不是燃油车转型的动作太慢了,而是国内新能源车行业“弯道超车”的速度过于迅猛。

而在这个过程中,合资品牌光环退去、自主品牌逐步崛起,几乎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销量的表现,也有自主品牌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上的积累和爆发。

不过,深耕中国市场几十年,竖立了强大品牌“壁垒”的合资车企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诚然在本次测试中,传统合资品牌的主销产品在很多维度稍有“落后”,但其“追赶”的势头已然日渐凸显。通过测试结果,我们也能很直观地发现,在过去的一年中,合资品牌的产品在辅助驾驶领域有着十分可观的进步。

加价出口、秒杀BBA,国产新能源真实成色几何?

如今,好的驾驶辅助功能不再是新势力品牌的专属,一些传统车企同样能够实现优秀的ACC功能,如雷凌、别克世纪、E5,均能够满分通过ACC测试。

而AEB表现好的车型,也不再仅限于感知硬件丰富的新势力品牌车型,传统车企的产品中,如雷凌、雅阁、宝马3系、CLC、bZ3等产品,也能靠简单的感知硬件配置实现60km/h的时速下刹停。

在产品序列的打造上,以BBA(奔驰、宝马、奥迪)为例,三家传统豪华品牌在此前的上海车展上“不约而同”集中展示了最新的全电动化产品矩阵,甚至在奥迪展台上你都看不到一台燃油车的身影。

根据规划,奥迪从2023年至2027年,其三分之二的投资将用于未来电动化和数字化领域;宝马集团将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投产新世代车型,两年内将有至少6款新世代车型实现量产;而奔驰方面,到2023年底,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品矩阵也将达到17款。

而BBA三家在此前上海车展的“独特”阵容,也仅仅只是国际汽车巨头加速电动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丰田、本田、马自达等多个品牌也陆续推出了各自的电动化新产品或新战略,并表示将中国新能源市场作为未来增量的关键。

其实,无论是燃油车时代还是电动车时代,头部合资品牌相比新势力,都更具备抵抗市场波动风险的底层实力,摆在他们面前的更多还是一个低下“高贵头颅”的时机而已。

目前,在新能源车领域,中国车企凭借新能源以及智能化的“弯道超车”已经成功“领先身位”。但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也在积极追赶,提升新能源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依托产品及技术层面的丰富储备,仍旧犹有一战之力。

可以预见,合资品牌与自主及新势力品牌比拼发展“后劲”,将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行业的主旋律。

技术百家争鸣,终落回产品决胜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竞争的“上半场”是电动化,目前各大车企激战正酣,电池和整车的创新技术层出不穷。而随着“下半场”智能化的悄然开启,今年以来,800伏碳化硅、双枪充电、城市NOA去图化热潮以及滑板底盘等新概念技术,充斥在国人的视野当中。

各自繁杂的技术路线选择,也将各大车企引向了完全不同的研发路径,俨然呈现出一副“百家争鸣”的态势。

加价出口、秒杀BBA,国产新能源真实成色几何?

其实,对于全球的汽车制造商来说,已经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智能化无疑将是下一个发展契机,而在智能化积累越多、体验越好的车企,也将迎来跃升的关键节点。

“油电混战”之下汽车行业的洗牌还在加速,投资人希望传统车企能够将积累的技术优势转化为销量,维持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而下游经销商与二手车市场,则寄希望于头部企业能够重拾燃油时代的统治利益,为经销商带来丰厚的利益。

那么,其实一切的技术决胜终将落回到各自的产品体验层面。随着消费者对于各种新技术的“审美疲劳”,对于车辆品质感的诉求,也再次被置于公众的“聚光灯”之下。

而在一些更为极限的用车环境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硬实力”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

相关研究表明,当室外温度达到35摄氏度的时候,车内的温度15分钟内可以达到65摄氏度,这时车内的甲醛、苯、乙醛、二甲苯等有害气体的挥发量可以达到平时的5至7倍。所以,夏季高温天不仅对整车的功能性提出了高要求,更对车辆内饰材质等细节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

此次懂车帝的夏季测试结果显示,夏季高温对用车产生一定影响,尤其车内甲醛、防晒隔热、空调降温等方面,与日常用车存在较大差异。

加价出口、秒杀BBA,国产新能源真实成色几何?

在防晒隔热方面,车窗玻璃的红紫外线隔绝能力和车价正相关,越贵的车隔绝效果越好。由于对人体伤害更大的是紫外线,车企对紫外线的隔绝相比红外线更加重视,所有测试车辆红外线平均隔绝率为72%,紫外线平均隔绝率则为84%。

测试对60款车型进行了4小时以上的高温暴晒,所有车辆开启空调后15分钟内平均降温13.85,没有车辆能够降至30以下,制冷效果不如平时。测试过程中,经历暴晒后车内甲醛挥发量明显升高,是非暴晒环境的3-5倍,越是内饰豪华的车型,甲醛释放量越高。此外,通过手机App远程开启空调,不一定能降低车内甲醛量,除非App有单独的外循环控制开关。

而在充电方面,由于电池温度高、热管理系统需要耗电冷却,充电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电量损耗,实际充电量比电池的标称容量更多。这与冬季形成一定反差,打破了用户对于“电动车充电怕冷不怕热”的传统认知。

传统燃油车时代,油耗、空间、舒适度是大部分消费者的痛点。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里程、充电、智能化成了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适用于传统车企的爆款逻辑,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未必适用,一款产品好坏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消费者手中。

当然,决定产品优劣的要素众多,并非是功能越多越好,也不一定是价位越高越安心。因此业内也一直存在着是差异化优势更重要,还是避免缺陷更重要的争论。

以豪华车市场为例,除了特斯拉在SUV领域勉强突破了BBA的“封锁”以外,还没有哪个新势力品牌真正触及BBA的根本份额。其背后的核心逻辑便在于豪华品牌成熟的产品体验感以及品质营造。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早期而言,长板更为重要,因为这一阶段消费者以尝鲜为主,对缺陷有较高的容忍度,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对缺陷的容忍度会越来越低。单纯依靠某些显著的差异化优势已经不足以让消费者对显著缺陷选择容忍。

因此,对于手握经营多年的品质口碑的合资品牌来说,现阶段更多的还是关于产品再定位、品牌更新、应用场景拓展,一个重新思考的过程。

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用户画像越来越难勾勒,用户的痛点、产品的优势和缺陷也越来越难以准确被发现,这些都成为了现阶段各大车企面临的共同难题。

加价出口、秒杀BBA,国产新能源真实成色几何?

而此次懂车帝的夏季测试,无疑给困扰其中的一众“玩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础”。

“我们自2019年起,就建立了独立的第三方汽车评测体系,包含一辆车从新车试驾、深度测评到车辆拆解的全生命周期,涵盖燃油、插混、增程、纯电等全部能源类型。”懂车帝副总裁马骏介绍,懂车帝已常态化实测汽车近1000款,冬夏测规模化测试车辆超过200款。

测评结果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购车参考,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汽车产业在“新四化”后呈现的行业之变。在新能源赛道上,自主品牌已经从燃油车时代的跟随者转变为赶超者,多项测试结果领跑榜单。

但不容忽视的是,新能源车企与传统厂商之间的较量,仍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围绕二者衍生出的技术博弈也将成为整个汽车产业的新常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满足消费者对于智能化的用车需求是对所有厂家的巨大挑战。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行业和用户才更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测机构。一方面为消费者的购车行为提供指引,另一方面,也只有车企和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帮助新能源车产业更快、更好地真正实现“弯道超车”。

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上线马上满6年的懂车帝,将帮助更多的消费者乃至于汽车制造商们,更好地完成这场由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过渡的“时代之变”。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