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民股份50亿“追光”,深交所担心钱和赚钱的问题

441次阅读
没有评论

华民股份50亿“追光”,深交所担心钱和赚钱的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湘股策

近年来,光伏赛道炙手可热,“追光者”众。若论“追光”之速,华民股份当属首屈一指。

凭借义无反顾的“追光”举措,华民股份成为2022年湘股中最闪亮的星,股价一年翻倍。

进入2023年,华民股份大手笔押注光伏赛道却引发监管关注。

6月中上旬,公司连吃两封深交所函件,或多或少都与“追光”有干系。

一封是年报问询函,就2022年净利润大幅下滑、与营业收入波动幅度相反等情况,深交所要求公司做出合理性说明。

另一封是关注函,要求公司对于投资40亿的云南大理项目、投资10亿的安徽宣城项目、控股股东业绩补偿、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股权质押等事宜进行说明。

从传统的耐磨材料行业,火速奔赴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光伏赛道,华民股份的选择是否前景光明?

主业不振,转型成必然

其实,对于华民股份而言,转型是早晚的事。

时间回到11年前。

2012年8月1日,一家名为“红宇新材”的湘股在深市创业板挂牌,也就是华民股份的前身。

红宇新材时任董事长为实控人朱红玉。据香菇匠盘点,朱女士应是湖南上市公司中的第一位女董事长。

上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红宇新材的主营业务集中在耐磨材料领域,此后又拓展出表面处理业务(PIP业务),不过占比并不大。

官网信息显示,公司拥有高效球磨综合节能技术、可控离子渗入技术(PIP)两大核心技术,产品被应用于矿山、火电、水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模具等诸多领域。

尽管一再声称核心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但红宇新材的耐磨材料业务发展并不顺畅。

2012年,也就是上市当年,红宇新材实现营收2.37亿元,归母净利润4860.99万元。

2.37亿的营收体量看似不大,但对红宇新材来说,出道即巅峰,此后再无一年营收超过这一数字,直至2022年切入光伏赛道。

2018年,红宇新材迎来寒冬。

当年营收降至1.05亿元,还不到上市之年的一半;归母净利润更是巨亏2.85亿元。

屋漏又逢连夜雨。当年A股大跌,红宇新材股价也是节节下挫,实控人朱红玉深陷股权质押危机。

此后数年间,围绕红宇新材的控股权,发生了一系列资本运作。参与者包括如今已经爆雷的中战系,曾经操盘万福生科重组的资本大佬卢建之等。

当然,这些江湖旧事并非本文关注重点。

最终,控股权落入建鸿达集团法人欧阳少红之手。其丈夫为知名邵商、建鸿达集团董事长刘平建。

2021年8月16日,公司公告称,实控人变更为欧阳少红。更早些时候,2020年7月,公司已更名为“华民股份”。

2022年12月,华民股份向欧阳少红定增募资5.49亿元,其实际持股比例增至38.13%,控制权进一步稳固。

入主华民股份之后,欧阳少红也不得不直面一个事实:耐磨材料主业难堪大任,并不足以支撑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自2012年上市以来,华民股份仅在2015年、2019年实现归母净利润正增长;2017年—2021年,公司连续5年扣非净利润亏损。

2022年上半年,情况丝毫未见好转。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8119.15万元,同比下降0.61%;归母净利润亏损21.46万元,同比下降103.61%;扣非净利润亏损273.16万元,同比下降204.95%。

在此背景下,转型成为华民股份必然的选择。

大干快上,火速“追光”

问题是,向哪转?怎么转?

华民股份看上了火热的光伏赛道,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追光”。

2022年8月16日,正值欧阳少红入主一周年之际,华民股份迈出进军光伏赛道的第一步。公司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5600万元收购建鸿达集团持有的鸿新新能源80%股权。

资料显示,鸿新新能源成立于2022年1月12日,公司致力于成为光伏产业链上游单晶硅棒及单晶硅片材料环节专业化制造商。

彼时,其正在积极推进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的“年产10GW高效N型单晶硅棒、硅片项目”(简称“云南大理项目”)

半个月后,2022年8月31日,收购事项获得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9月8日公告称,鸿新新能源已完成工商登记变更。

收购完成之后,鸿新新能源投入重金,快速推进云南大理项目的建设。

2023年1月4日,华民股份发布的公告显示,鸿新新能源累计斥资3.2亿元采购单晶炉及配套设备;累计斥资约5400万元采购金刚线晶硅切片机。

此外,1月17日对外投资公告显示,云南大理项目一期机电工程的投资金额达到8900万元。

粗略一算,短短五个月时间,仅上述几项投入就高达4.63亿元,而华民股份2023年一季度末的净资产才不过10.11亿元。

依靠不遗余力地重金投入,华民股份的“追光”之旅快速前行。

2023年1月12日,云南大理项目一期举行点火投产仪式。此时,距项目正式开工(2022年9月13日),仅过去了四个月,效率惊人。

据称,一期项目达产后将形成3.5GW高效单晶硅片的有效产能,具备210大尺寸硅片并兼容210以下各规格尺寸硅片的生产能力。

不过,华民股份的光伏雄心并不局限于此,此后又抛出总投资额高达50亿元的两个大项目。

2月20日,华民股份公告称,拟与安徽省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约,在该开发区内投资建设年产10GW异质结电池专用单晶硅片项目(简称“安徽宣城项目”),总投资额约 1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6亿元。

为推进该项目,华民股份拉上华晟新能源、宇晶股份、安迅半导体,共同投资设立了鸿晖新能源(安徽)有限公司。其中,华民股份出资7000万元,占股70%。

6月12日,华民股份又宣布,公司及鸿新新能源拟与大理州人民政府、祥云县人民政府签约,投资建设年产10GW高效N型单晶硅棒、硅片项目二期及新增10GW硅棒4GW硅片项目(简称“云南大理项目二期及新增项目”),总投资额约40亿元。

连吃两函,资金隐忧

正当华民股份在光伏赛道大干快上、高歌猛进之际,却被深交所泼来提神醒脑的冷水。

6月8日,收到深交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6月15日,收到关注函……短短数天,华民股份连吃两函。

两封函件共计16个大问,其中14个或多或少都与华民股份的“追光”之举有关。

细细梳理,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涉及市场担心的两大隐忧:资金实力、盈利能力

众所周知,光伏赛道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动辄上亿,乃至数十亿,这绝非一般企业玩得转的。

小马拉大车,华民股份的50亿光伏投资计划就面临这样的质疑。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华民股份总资产15.63亿元,净资产10.11亿元。两大项目50亿投资额,已经接近公司净资产的5倍。

难怪深交所关注函的第一问,就要求补充说明投资所需资金的具体投入与筹资计划。

按照回复函的说法,对于总投资40亿的云南大理项目二期及新增项目,华民股份面临的资金压力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华民股份50亿“追光”,深交所担心钱和赚钱的问题

来源 | 公司关于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公告

该项目的40亿投资金额分为三个部分:工程建设、设备购置安装、流动资金

其中,13.10亿元的工程建设投资,短期内不用考虑。

按照规划,该项目工程建设部分主要采取“政府代建—租赁—回购”模式投资,公司将在代建厂合格竣工验收交付之日起五年内按代建成本回购。

此外,设备投资金额预计为20.94亿元,采取分期购置、分期投产形式进行,预计于2025年6月30日前实施完毕。

华民股份声称,鉴于公司与设备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关系,其在分期结算模式的基础上可给予公司一定信用账期,因此设备实际投资周期较长,可有效缓解公司资金压力。

至于6.03亿元的流动资金缺口,华民股份并未提及。

不过,即便五年回购、分期结算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但长期来看,终归还是需要拿出40亿真金白银的。

回复函显示,截至2023年5月31日,华民股份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及银行承兑合计仅有12959.70万元,主要用于日常运营和设备采购。

且不说40亿总投资,就是相较20.94亿元设备投资金额,华民股份这笔资金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资金缺口如何弥补?

在回复函中,华民股份提及两条路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或者股权融资

其实,两者都存在隐忧,分别涉及债务风险、控制权问题

在金融机构借款方面,公司的筹资安排包括:尚未使用的商业银行授信额度17740万元;与多家金融机构达成初步融资意向,贷款额度3亿元—4亿元;针对设备融资事项与金融机构洽谈;同时,公司也可采取融资租赁形式购置设备等等。

姑且不论借款安排是否合理,但是大肆借贷必然导致公司债务风险高企。一旦行业不景气或经营稍有波折,企业就会爆发债务危机,甚至沦落到破产境地。

而且,华民股份一季度净资产仅有10.11亿元,即便资产负债率能够做到100%,也不过只有10.11亿元的举债空间。相较40亿元的投资额,仍然远远不够。

相比之下,股权融资路径或许更有操作性。

华民股份表示,未来不排除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等股权融资方式,为该项目筹集专项资金。

不过,定增也会带来控制权方面的隐忧。

目前,华民股份总股本5.78亿股,欧阳少红及其一致行动人(湖南建湘晖鸿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计持股38.13%,控股比例并不算高。

粗略计算,假设定增融资10亿元,若要维持控股比例不变,欧阳少红及其一致行动人需投入资金3.81亿元。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更何况,欧阳少红及其一致行动人的股权质押比例正在逐步提高。截至7月8日,其所持有的2.20亿股中,已有1.50亿股被质押,占其所持股份的68.22%。

有意思的是,在回复函中,华民股份仅按要求补充说明了40亿元云南大理项目二期及新增项目的筹资计划。对于10亿元安徽宣城项目的筹资安排,只字未提。

硅片跌价,盈利能力未卜

当然,如果华民股份的光伏业务能够一年盈利上亿乃至上十亿,那么一切问题都不复存在了。

但是,实现的概率有多大?

盈利能力,正是深交所反复发问的关注重点。

尽管华民股份切入光伏赛道较晚,2022年9月才完成对鸿新新能源八成股权的收购,但其光伏业务却是增长迅猛,正成为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

2022年,华民股份增收不增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51亿元,同比增长59.15%;归母净利润却是亏损3488.57万元,同比大降839.37%。

华民股份50亿“追光”,深交所担心钱和赚钱的问题

来源 | 公司关于年报问询函的回复公告​​

其中,光伏业务收入9357.05万元,营收占比37.14%;净利润亏损1867.29万元。而且,其毛利率仅有8.33%,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华民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光伏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公司经营规模较小,且业务结构和同行可比公司有所差异。报告期公司光伏业务主要以硅料提纯业务为主,而同行业可比公司光伏业务多以硅片、电池片及光伏组件业务为主。

此外,鸿新新能源云南生产基地尚处于建设期,叠加人员及货物流通不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等因素影响,导致光伏业务亏损。

2023年一季度,华民股份实现营收1.94亿元,同比增长391.26%;归母净利润549.15万元,同比增长1421.03%。

究其原因,主要系随着高效N型单晶硅棒产能的提升,公司光伏领域业务规模持续扩大所致。

一季度,华民股份光伏业务收入1.58亿元,营收占比已经高达81.44%。

虽然未披露具体数据,但香菇匠判断,光伏业务应该对公司盈利起到了正向拉动作用

毕竟,国内硅片厂商在一季度的日子确实比较好过。

自2022年11月以来,硅料步入下行通道,但硅片却与硅料价格背离,走出了独立上涨行情,并持续了4个月之久。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隆基绿能、TCL中环凭借优异的保供能力保持了硅片价格的坚挺。

华民股份应该就是此次硅片价格坚挺的受益者之一。

不过,华民股份的光伏业务能否持续保持盈利状态,还真不好说。

今年4月底,国内硅片市场风云突变,价格开始调头下行。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硅片价格已经连续3个月陷入下跌,隆基绿能、TCL中环等两大巨头都连续下调硅片产品报价。

7月9日,TCL中环公布单晶硅片最新价格,较4月初报价均已腰斩有余,最大降幅更是达到56%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价格整体下行之际,华民股份能够独善其身的概率是少之又少,更何况其光伏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

香菇匠之所以说盈利能力未卜,是因为华民股份只能随行就市

尽管华民股份一再强调行业前景光明、扩产能势在必行、新产能成本优势等,但某种程度上,公司光伏业务盈利与否还是取决于他人。

目前,国内光伏硅片领域呈现双巨头格局,隆基绿能和TCL中环技术领先、产能庞大,已经基本掌握了硅片定价权。

其实,鸿新新能源的原大股东、欧阳少红担任法人的建鸿达集团,对其盈利能力也把握不准。

在转让股权之时,建鸿达集团承诺,鸿新新能源2022年—2024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50万元、1450万元、1600万元。

结果,第一年就筐了瓢。鸿新新能源2022年净亏损1867.29万元,业绩承诺完成率-348.97%。

见此情况,建鸿达集团赶紧改口。

建鸿达集团解释,自2022年9月到12月,出现了诸多自身无法控制和预见的客观原因,对鸿新新能源生产经营造成了重大影响,导致未能完成业绩承诺。

华民股份50亿“追光”,深交所担心钱和赚钱的问题

同时,其郑重提出修改业绩承诺为:鸿新新能源2022年—2025年累计实现净利润不低于5600万元。

对比之下,新承诺增加了2025年作为承诺期,且较之原承诺的累计净利润增加1800万元。

按照这一承诺,由于2022年亏损1867.29万元,鸿新新能源2023年—2025年至少要完成累计净利润7467.29万元。

哦豁,这下很明显了,虽然看好长期盈利前景,但不保证每年具体盈利数字……连实控人出任法人的关联企业都这样认为了,这不就是“盈利能力未卜”吗?

结语

光伏虽好,盈利才香

其实,早在华民股份切入光伏赛道之初,市场就对此颇有质疑,甚至有媒体认为有“蹭热点”之嫌。

毕竟,以华民股份的体量,从耐磨材料领域转战火热的光伏赛道,公司既没有资金优势,也没看出来技术底蕴。

近一年下来,真金白银的投入、相关项目快速推进,华民股份以实际行动洗清了“蹭热点”之嫌。做光伏硅片,华民是认真的!

不过,步子太大了,往往会引发“蛋蛋的忧伤”。

两大项目合计50亿的投资计划,确实容易给人留下“热血上头”的印象。

以公司的资金实力,怎么做得下来?光伏业务的盈利能力究竟如何?市场的担忧、深交所的关注还是有道理的。

而且,通观回复函,华民股份颇有些语焉不详。尤其是筹资安排,“初步融资意向”“洽谈”“可采取”“不排除”等用词尤为刺眼,充满了不确定性。

某种程度上,建鸿达集团提出的新业绩承诺,也体现了对公司光伏业务盈利能力的不确定。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华民股份游离在多数机构的视线之外。

香菇匠统计发现,自去年转战光伏以来,只有华鑫证券一家机构发布了关于华民股份的研报,并给出了“买入”评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