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砖8年的职场感悟

540次阅读
没有评论

屏幕前的你如果回顾自己的职场生涯,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悟?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对自己的8年工作经历进行了总结,在他看来,职场中的我们需要走“自驱型成长路线”,此外还要用长期眼光来安排成长计划。一起来看看本文的讲述吧。

搬砖8年的职场感悟

我是从2015年8月11日正式参加工作,趁着即将搬砖八周年的日子,回顾自己的职业经历。

一方面便于新老朋友对我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复盘,寻找问题,总结经验,争取让未来的个人成长更加“自驱”,也希望自己走过的弯路,能给初入职场的朋友避个坑。

一、差点没拿到毕业证

想必大家都知道,河北省是唯一一个省内没有211学校的。高中的后知后觉,让我进入了一所省内腰部本科院校。

我大学同学的毕业证日期都是6月15号,而我却是7月4号。因为我挂了很多很多科,补考没过,毕业前又有一次补考,依然有一科没过。

所以,我延毕了…

往届延毕的同学,在10月份还有一次补考机会,通过之后可以拿到毕业证。也就是说,如果我想找一个正经公司,只能等到10月以后。而且届时公司都会问,为什么你的毕业证日期是10月?我怎么回答?

好在,我们这一届突然改革了,把10月份的补考机会提前到了7月初。所以我在7月4号顺利拿到了毕业证,没有耽误自己后续的工作和入职。

否则,我的人生轨迹会发生重大的偏移。

当然,大学期间挂那么多科,荒废了四年的学习时间,才让自己在最近两年突然顿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很多这两年新认识的朋友都说我比较卷,又是每日读书,又在考研,之前还日更。然而对于我来说,这只是在弥补曾经的遗憾,或者让已经落后很多的自己抓紧追上大部队罢了。

二、互联网岗位做了一圈

我大学学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其实课程和软件工程差不多,C语言、数据库、java这些都是基础课。所以大四期间我去了一家做跨境电商的小公司,做.net开发。

既然我差点没拿到毕业证,想必我的开发能力各位是能够评判出来的。所以刚开始找工作的目标是开发,面试了一个月,只收到了两个offer,一个2k,一个2.2k。即便是在石家庄,一个平均工资在2015年很低的城市,两千块钱我还是活不下去。

之后,我顺利的被一家培训机构忽悠,转行学了测试。上了两个月的课,在8月份拿到了offer,也就是2015年8月11号,正式入职了一家金融行业的外包公司,这一干,就干了七年半。

我从刚入职时做软件测试,大概半年之后开始做需求分析(其实是需求分析+软件测试),一年之后开始做项目经理,在不同的客户现场做不同的项目。2019年底,随着公司的发展,我所处的团队需要开辟新的产品线,于是我又被定义成了产品经理。

现在回看,其实最初我做的并不是产品经理的工作,更多是售前或解决方案。一直在画PPT,参与招投标、客户交流和产品演示,不断响应不同客户的需求并快速整理方案和报价。大约到了2020年年中,我才有点像产品经理。

真正成为产品经理,已经到了2021年,我通过实践和摸索,慢慢有点领悟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职责和意义,磕磕绊绊的经历了产品0-1阶段,以及1-10阶段。

团队在扩大,我也从产品经理变成了产品总监,找到了几位得力助手,在天南海北的出差中,一边做研发、一边做交付、一边带团队、一边成长、一边陷入焦虑。

我是今年3月份离开了上家公司,与这家企业共同成长了七年半。记得我刚加入时,公司有五百人,离开时,已经发展到了两千人。

回顾自己的经历,在标准的软件工程体系中,产品、需求、项目经理、开发、测试、售前,都做过了,所以更能从不同岗位视角来看待同一件事,也能在相互撕逼扯皮时,找到钥匙。

我融入过不同的团队,遇见过很多奇妙的问题,接触过天南海北客户的做事风格,品尝了不同的美食,领略了不同的地域风情,最终在高德地图上点亮了几十座城市。

但这是好处,坏处是多而不精,乱而无序。看似什么都做过,实则什么都拿不出手。而且你可能也发现了,我并没有什么职业规划可言,无非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机会顺势而为罢了。

而且我的个人能力与平台的粘合度很高。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脱离了这个平台,我还能剩下什么?

幸运的是,我还是有勇气跳出了曾经的舒适区。

三、我是幸运的

我想我是幸运的,从拿毕业证这件事来看,真的要归结于上天的眷顾,让我没有太晚毕业,否则以后每次面试,都需要做出一番解释。而对于延毕的刻板印象,想必我也不会遇到什么好的工作机会。

我想我是幸运的,虽然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被忽悠进的培训机构在我入职之后没多久就倒闭了。虽然有讲师辞职,但我在的那个班还算正常,遇到了好的代课老师,让我快速完成了开发岗到测试岗的转型。

我想我是幸运的,工作之后遇到了两位好领导,好导师,对我知无不言、悉心教导。没有因为我年限少、经验少而区别对待,反而一次次委以重任。遇到了很多好同事、好战友,原谅我的过错,协助我的工作。

我想我是幸运的,工作的前五年赶上了公司的快速发展期,机会多,挑战多。虽然工作确实很累,加班很多,但对应的成长也多。

我想我是幸运的,有机会在传统项目制的公司里有机会做产品。转型产品之后,在领导的带领下不断突破固有思维,不断接触新的领域。在团队管理期间,有幸遇到了给力的同事们,有机会试错,有机会共担,也有足够的授权。

所以,我始终觉得工作之后的自己是幸运的,能够让一位什么都没学会的学生,迷茫的青年,通过持续、正向的外部驱动不断成长。反观很多同学、同事,因为没有持续的外部压力,而长期陷入成长的停滞。

然而,我的焦虑也来源于此。因为长期的外部驱动,让自己始终缺少真正的方向。

不知道自己在哪,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潮水褪去,才知道自己只有一条底裤,而这条底裤,也仅是一块遮羞布。

四、幸运不会始终相伴

外部驱动成长的模式,具有非常强烈的不确定性,所以以上所说的幸运,都是暂时的,如果我们把幸运当做自己的实力,那就危险了。

回看最近两年,我应该是在去年10月份“开窍了”。当时公众号写了半年多,既在日更,又在考研,可能正是半年多的量变再加上前些年的量变,让我在那段时间认识到了自我驱动成长的重要性,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并应该怎么去做。

于是,我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并通过阅读、写作这两件能够形成成长闭环的抓手持续“拷问”自己,最终似乎找到了答案。

结合自己所在的城市、自己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能力现状,选定了长期发展的行业和职业,选定了工作目标与生活目标,明确了工作期许与个人价值期许。

于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后,我开始了新的探索。考上了母校的MBA,换了工作,开始坚持每日阅读并运营了自己的社群,开始顾家,开始做副业,开始尝试多维度探索。

因为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幸运不会始终相伴,唯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才不会在浓雾中迷路。

五、职场慢思考

1. 创业型团队更需要文化认同

这个文化认同,可能是团队文化,也可能是自我成就感认同。比如即便拿着很低的工资,投入大量精力最终攻克了一个难题,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感、能力成长,是否能够抵消薪资不对等的情绪?

比如创业团队要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对客户心平气和,只能智取。比如周末要搞个团建,你去还是不去?

如果不认同,千万别委屈自己,因为团队文化个人是很难改变的。如果能接受,那就多注意好的一面,别总盯着差的一面。

我们大多数人所接触到的团队,都有各自的问题。如果自己不向内解决,即便换一个团队还是一样。

2. 多投入时间,虽笨但有效

我不喜欢加班文化,工作做完了还不走的毒瘤无疑。但前几年我确实经常加班,晚上、周末,也时不时的来个通宵。

我一直在犹豫这一段要不要写,因为好像我在鼓励这种方式一样。但最终我还是决定写下来,因为曾经在时间上的投入,确实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益处。但也提高了自我承载力的门槛。在之后不能加班时,容易被贴上其他负面标签。

现在对于时间的投入,我更鼓励放在自我成长上,做对自己长期有价值的事。最担心的还是闲暇的时间从身边溜走,而全然不知。

3. 个人瓶颈受限于团队瓶颈

很多有潜力的年轻人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团队,或者倒退的团队,导致自己始终接触不到更有价值的信息或挑战。

久而久之,成长的关键期就错过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阶段性审视个人、团队的发展情况,尽量让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契合在一起。

4.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成长重点

我前三年属于全力工作,不考虑其他层面,薪酬的增长都是领导主动提出的。而且,对于能力成长还是要有足够的耐心。

初入职场,我们需要快速入门,为了入门可以舍弃一些其他方面;

入门之后,需要找到台阶并脚踏实地向上走,因为前几年是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期,也是一个分水岭;

多年之后,生活上的琐事将越来越多,不断占据着自己的精力,这时又要寻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该努力的时候幻想躺平,等到该收获的时候才后悔没有播种。

就像搭积木一样,地基的稳定性决定了上层建筑

5. 屁股决定脑袋

我做测试的时候,抱怨开发;做需求的时候,抱怨项目经理;做项目经理的时候,抱怨售前;做售前的时候,抱怨产品;做产品的时候,又抱怨领导。

总之,我在哪个岗位,就会以当下视角看待问题,这样会让自己的思维和格局非常狭隘。

就像我们很难理解领导的决策一样,不仅仅是经验问题,更可能是角度不同,或者是有信息差。

6. 饭要一口一口吃

每当有一些重大工作任务出现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欠缺很多能力。因为想要全面快速提升,所以把摊子铺得很大。

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导致自己很难专注,最后则是乱学一通,没什么明显效果。

我记得刚做售前的时候,需要向客户讲解微服务架构中的各个组件以及在产品中的应用。那段时间我疯狂查资料,越查发现问题越多,因为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一个认知盲区,开辟一片“新世界”,我把它成为“知识开荒”。

多开几次荒,就知道自己曾经多么无知和渺小。

刚做产品时又想写好文档,又要规范流程,还要学习画原型,学业务知识,想解决方案,熟悉行业规范,对接不同的客户等等,开不完的讨论会,协调不完的资源。我完全不知道自己一天天的在瞎忙什么。

想要的太多,能做的太少,还不如实事求是的定一个计划,选择几项少量任务快速攻克。而保持专注,却是我们大多数人最欠缺的能力。

步子迈大了,容易抽筋,嘴塞满了,容易噎死。

六、最想说的话

互联网上充斥着成功学、成功人士的高光时刻,让我们或是蠢蠢欲动,或是羡慕不已,或是急于求成。而他们成功的背后,可能是十几年如一日的积累,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距,从很多年前就开始了。

我相信有缘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和我一样都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普通的学历、普通的背景、普通的人际关系。

但又是有血有肉的人。大厂、高薪今生也许注定与我无缘,但我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并努力在当下的平庸层面努力变得不那么平庸。

当我们真正接纳自己的平凡,并清醒的找到定位和目标之后,开始行动的时候,就已经不那么平凡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在爬山,有的人在爬丘陵,有的人在爬五岳,有的人在爬珠穆拉玛。起点不同、目标不同、风景不同、感受不同。

但每当我认清当下的台阶,并向上迈出一个台阶,都是一种进步。

写了这么多,越到后面越没有逻辑,总结来看,主要想表达两个观点:

  1. 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目标,主动寻找,主动前进。走自驱型成长路线,而非纯靠外部事件驱动。当然,两者如果能有机结合是最好的。
  2. 用长期眼光看问题,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对未来五年、十年的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当战线拉长,也许能更加理智的安排成长计划。但不要再拖延了。

最后,感谢毕业至今我所遇到的所有朋友,所有事情。也感谢你能读到结尾。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机会,只不过任何机会都需要自己主动付出精力、脑力、时间、甚至体力。

无论好与坏、悲或喜,都促成了最终的结果。我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毕竟不满意也没有任何办法。

因为只有下一个8年,才是自己真正能抓住的。

专栏作家

不想延期,公众号:不想延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半路转行的B端泛金融产品,坚持“以实践验证理论,以输出倒逼成长”的目标。点滴珍贵,重在积累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