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速度与金钱的游戏

475次阅读
没有评论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触乐夜话:速度与金钱的游戏
各取所需?(图/小罗)

本周三,我去参加了《GT赛车:极速狂飙》首映场,观看了这部由真实玩家故事改编的电影

坦白地说,现实中的赛车运动和虚拟的竞速游戏对我而言都相当陌生。就算用“门外汉”来形容,我恐怕都是离门最远、连门长什么样都看不清楚的那种人。作为游戏编辑,我当然叫得出一些知名赛车游戏的名字,但我和它们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是几年前采访一位全身瘫痪、仅靠微软无障碍控制器(Xbox Adaptive Controller,简称XAC)体验游戏的玩家时。在获得XAC前,他唯一能玩的游戏就是竞速类——大部分时候,他只用WASD就能操作。而他玩《极限竞速:地平线4》比我熟练得多。

至于现实中的赛车运动,我对它的了解仅限于身边同事、朋友科普的趣事。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赛车比赛(我当然没能记住那些级别的具体名称)是有钱人的游戏。某种意义上,它和一些“课金就能变强”的游戏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差别则在于,老板和赞助商们在这里砸的钱是普通课金玩家的不知多少倍——在观影过程中,我的同事、也是赛车爱好者邓培钧老师经常指着荧幕上赛车的某个零件说:“就这小东西,撞坏了一个,换新的就要几万美元……”

触乐夜话:速度与金钱的游戏
首映场电影票,背面印着座位号

和其他许多运动相似,车手也需要从小培养。但按照顶尖赛车运动的“烧钱”程度,一个有赛车理想的孩子,或是一个想让孩子当车手的家长,横在他们面前的是巨大的资金鸿沟。邓老师曾经在电影开场前向我估算了一个职业车手从儿童时期开始训练到开上顶级赛事所需的金额,后来我不小心给忘了,但还记得听到那个数字时的第一反应:真的要这么多钱吗?假如最后没能进入职业圈子,这个沉没成本未免太大了!

也许正是有着如此巨大的限制——尤其是金钱,我们甚至还没有说到天赋和努力——一个从游戏玩家到职业车手的励志故事才会格外让人感慨,而这正是《GT赛车:极速狂飙》的剧情:赛车手詹恩·马登伯勒的前半生。

由于电影还没有正式上映,我不想透露太多剧情。只能说,同样是索尼出品,同样是游戏IP改编,《GT赛车:极速狂飙》给我的观感比《神秘海域》要好上不少。或许是真实背景让我更感兴趣,或许是主角游戏玩家的身份让我有共鸣,又或许是《神秘海域》那种探险寻宝、走哪塌哪的故事让我产生了一定抗性……总而言之,尽管《GT赛车:极速狂飙》以电影的标准仍然中规中矩,但游戏玩家看它还是有些亲切感的,尤其是山内一典出现的几个镜头……

触乐夜话:速度与金钱的游戏
片中还有奥兰多·布鲁姆,虽然我走进电影院之后才发现这一点

当然,站在玩家和编辑的不同角度,我从《GT赛车:极速狂飙》中也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游戏和游戏背后的巨大企业让一个有天赋的玩家实现理想,这听起来像是童话,却也实实在在地发生了。相应地,全世界数千万玩家的支持又是这个童话诞生的前提。在现实中,故事的起因可能没有那么戏剧化,但它的确给众多玩家带来了一种“看吧,游戏可以做到这个”的扬眉吐气感。尽管类似话题在当下这个游戏得到一定程度认可的时间节点显得有些陈旧,但赛车与游戏的交叉仍然能够让很多人感觉到新鲜:游戏高手与现实高手的距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

不过,电影结束后,赛车迷邓老师还是继续向我普及了这位詹恩·马登伯勒的经历。比如,他小时候其实开过几年卡丁车,而在作为赛车手开上真车之前,他不仅在游戏中开了几千小时车,还要在和他同样水准的玩家里脱颖而出,之后又要熬过职业赛车手的训练与比赛,才能成功。如果说日产、索尼这样的大公司在外部条件上帮了他的忙,那么他自己也必须去努力兑现天赋——从这个角度,詹恩·马登伯勒又回到了“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的传统故事里。

触乐夜话:速度与金钱的游戏
右边这位就是詹恩·马登伯勒本人,他在电影里还担任了驾驶替身

但即使只有这些,《GT赛车:极速狂飙》已经足够吸引我的注意力了。这个速度与金钱的游戏,不论现实还是虚拟,似乎都变得有意思起来。看完电影之后,我很想去开一局赛车游戏,并且看一场真正的赛车比赛——对于电影出品方来讲,这些是不是已经足够了?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