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

569次阅读
没有评论

城市美學新態度

MoCA Studio 最新展覽「 混血人 」
8/19-10/15 登場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阮原閩|祢來了,之後|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我們所踏著的土地,其間文化與身分的流動,可以如何化作藝術的感知與實踐?

探索人類信念與自然的關係,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Studio 推出最新展覽:「混血人」,匯集來自捷克的藝術家馬偕.馬哈切克(Matěj Macháček)、比利時藝術家王愛眉,以及台灣藝術家林安琪、阮原閩、高安柏、羅聿綺等六位年輕藝術家。在混血般多樣的作品媒材中,呈現面對個人身分的思索,延伸對文化的想像,並在美術館空間裡建構混合且離散的整體視野。

此展由盧芛和段沐兩位新銳策展人共同策劃,由當代館與國藝會合作的「策展人培力@美術館」專案所支持。策展計畫始於 2020 年花蓮太巴塱部落的踏查──來自不同國境及地區的藝術家、部落文化工作者們,一同爬登阿美族聖山奇拉雅山(Cilangasan)體驗成年禮的儀式。旅程中探索部落中關於身分認同、飲食、性別、文化記憶和神話等主題,藝術家們不僅回看自身文化,也與腳下這塊土地展開對話。而經過台灣疫情嚴峻時期,策展上亦重新思考展覽形式與持續踏查的可行性,在現場作品之外,亦有踏查路徑虛擬化的線上展區,觀眾可以一同試著想像爬登聖山的身體感知。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王愛眉|地臍|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王愛眉作品《地臍》(局部)|Melody TU 採訪拍攝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王愛眉 Wang Aymei_《一方安身之所》局部_2020(2023年的版本為《地臍》)|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在前往聖山的路途中,土壤是成年禮儀式的重要導引,聯繫著人的前世今生、人與人的關係、文明與身分。藝術家 王愛眉 的作品《地臍》,用土壤在現場構築出山脈般的形象。此作源自台灣重要人類學家胡台麗教授的紀錄片中,有關太巴塱祖屋(kakita’an)樑柱文化歸屬的提問。王愛眉將碎裂的陶片連結成一張網,不僅象徵族人使用的八卦網意象,也是登山的繩索。山徑連結著抵達部落的路線,將人和這片土地連接在一起。網子在保護祖屋結構的柱子碎片同時,也成為另一種網,保護了日漸稀薄的文化記憶。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高安柏|奇拉雅山 Cilangasan(三件,其中二件)|Melody TU 採訪拍攝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高安柏作品《奇拉雅山》(第三件局部)|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這些水墨畫在媒材上,特別加入當地的水與塵土。|Melody TU 採訪拍攝

高安柏《奇拉雅山》系列作品,用水墨勾勒出阿美族聖山。流傳至今的「發光女孩」(Tiyamacan)神話故事中,所出現的蛇、青蛙、烏龜、蜥蜴等生物,都穿梭在水墨語彙的台灣山水中。雲煙作為神靈們穿越時空的媒介,同時也作為傳說中洪水不斷流轉的過程,應證了曾淹沒於海中的聖山。藝術家更在水墨媒材中加入了當地的水與塵土,呼應著土地與藝術實踐的可能。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羅聿綺|吞吐,然然,炭色的黑 Swallow, Burn, The black in the ashes|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羅聿綺作品《吞吐,然然,炭色的黑》|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藝術家羅聿綺在展覽開幕式,帶來與觀眾互動的藝術行動。|Melody TU 採訪拍攝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現場參與者們分食看似焦炭,內在卻完全無損的原型食物。這些容器都加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Melody TU 採訪拍攝

羅聿綺 從駐留在部落生活的經驗出發,作品《吞吐,然然,炭色的黑》展示碳燒後的食物雕塑作品,反思「烤火」過程中,木柴砍筏自山林間的樹木,柴燒成一道道食物,承載著不同的生命痕跡,回應著人、物、地之間的關係。羅聿綺也於展覽開幕式帶來藝術行動。現場參與者們分食炭燒食物,體驗藝術家在部落生活的收穫.這些容器都加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藝術家馬偕.馬哈切克|Melody TU 採訪拍攝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馬偕.馬哈切克|Fervent Growth(左)|Quiet Beast(中)|《聖山》Mythical Mountain(右)|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Forged Hill|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Glowing Hill|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來自捷克的藝術家 馬偕.馬哈切克(Matěj Macháček)帶來 5 件畫作。馬哈切克在台灣生活期間,受到宣紙的特殊質感吸引,並將其納入創作的表達方式。他以生動的筆觸與明亮強烈的色彩,在宣紙上描繪出聖山途中的經驗與待在潮濕島嶼的記憶,潤色後裱貼於畫布上,作品拼貼上藝術家旅行的片刻和跨文化的時空背景,同時跨越了現實與記憶的邊界。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林安琪|她可能來至__社|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林安琪 作品《她可能來至__社》,引用部落女人社(Temahahoi)只有女性民族的神話,以及部落耆老們流傳日治時期日本人贈送的黃銅鍋造成部分族人有不孕的事件,結合成裝置及雙頻道錄像作品。藝術家結合自身的生命經驗,試圖以三個敘事脈絡,來探討身份認同、性別、族群、口傳故事、土地流失與散離的主題。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阮原閩作品《祢來了,之後》(局部)|Melody TU 採訪拍攝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作品局部|Melody TU 採訪拍攝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作品局部|Melody TU 採訪拍攝

阮原閩 作品《祢來了,之後》探討自身成長經驗中,部落受到基督信仰的影響下,所體現在文化、服裝和手工藝的種種變異,以《舊約》中以色列人與迦南原住民的衝突為參照,重新思考身份與部落的文化現狀,嘗試以不帶批判的觀點,重新詮釋不同文化間衝突、模仿乃至混合的可能性。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阮原閩|祢來了,之後 When the Gods came|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這些缺失的形狀在展覽現場由編織工藝呈現。|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MoCA Video「混血人:神話山徑」是策展人因應疫情所建置的線上展區,以抽象化的奇拉雅山為空間架構,中心的巨型生命樹貫穿了三個樓層,第一層的土壤將 2020 年初期展覽「混血人:來一場野性的餐會」作品數位化呈現。第二層的樹林延伸了實體展區的部分作品,最後第三層空間抵達神話山徑的終點,在歌聲之中來到了神話的終點與部落歷史的起點。策展人和藝術家們透過此虛擬空間,記錄了計畫期間的時間軸,逐步實踐出多條思考自身文化和具有多重身體感的路徑。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王愛眉|一方安身之所|線上展區- 混血人:神話山徑|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羅聿綺|吞吐,然然,炭色的黑|線上展區- 混血人:神話山徑|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高安柏|奇拉雅山|線上展區- 混血人:神話山徑|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阮原閩|祢來了,之後|線上展區- 混血人:神話山徑|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王愛眉|地臍|線上展區- 混血人:神話山徑|藝術家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 混血人 」展場直擊|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 混血人 」展場直擊|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 混血人 」展場直擊|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採訪.整理撰文|Melody TU
官方圖片及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

混血人

展期|2023/8/19-10/15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實驗展場 MoCA Studio、MoCA Video
參展藝術家|王愛眉、林安琪、阮原閩、高安柏、羅聿綺、馬偕.馬哈切克( Matěj Macháček )

策展人介紹| 盧芛 & 段沐

同為 1994 年生的兩位台灣年輕藝術家,盧芛出生於屏東縣、段沐出生於新竹市,目前皆工作、居住於新北。兩人合作策展關注當代跨文化語境下,土地與身分流動如何作為藝術實踐的可能性。過往策展包含「混血人:來一場野性的餐會」(2020,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台灣)和「家:基地、壁癌、貼皮與組合屋」(2023,台東美術館,台東,臺灣),並於 2023 年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更多展覽資訊

延伸閱讀
村上春樹、薩滿與心靈過渡儀式 北美館暑期首檔「 無垠之森 」登場
宛若葉片的速度 ── 彭思錡 陶作個展「擁有一具纖薄的身體」

這篇文章 聖山踏查,開展屬於當代台灣的神話想像 ─ MoCA 「混血人」 最早出現於 城市美學新態度kaiak.tw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