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楠直播间 | 实录】高铁“厌童”如何破解?

420次阅读
没有评论

暑假一到,高铁上的孩子又多了起来,“孩子在高铁吵闹而家长不管不顾”的新闻也多了起来,一些极端情况下,乘客甚至与孩子家长发生口诀、冲突。

那么,一些孩子为什么会在高铁上“吵闹”,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怎么做?周围乘客应该怎么做?全社会应该做些什么来破解所谓的“厌童”?

华楠直播间第 111 期邀请到 儿童教育博主唐老师与聆知APP创始人、前高铁车队队长张伟东连线。直播中,二位嘉宾从心理、教育、儿童权利、社会等不同角度,探讨了《高铁“厌童”如何破解?》

【附上本期直播时间轴,帮你快速跳转感兴趣的部分】

(06:18)小孩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存在不足

(08:58)“社恐”需要被理解,小孩的行为也需要

(10:24)大人“厌童”是因为对方是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

(26:26)和人相处不要抱着“教育”他人的心态

(37:41)不能因为“吵”剥夺孩子去公共场合的权利

(49:08)真正的文明社会奉行儿童优先

【华楠直播间 | 实录】高铁“厌童”如何破解?

【以下为直播文字实录,经钛媒体APP编辑删减】

华楠:最近在乘坐高铁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孩子大闹车厢的情况?

张伟东(聆知APP创始人):最近坐车的时候,偶尔也会遇到,但不像以前工作的时候那么多,有时候也会看到小孩子一岁多,哭一哭闹一闹,因为还不是特别懂事儿,父母可能是新手,经验也不足,倒是能理解,但是经常也会碰见。

比如有一次出差,一个5、6岁的孩子晚上不睡觉非常活跃,早上起来也一直在那唱歌,把车厢很多人都吵醒了。最神奇的是他连着大概一个多小时,重复着一句歌词,等我们快到终点站的时候,那个孩子和他父母下车了,这时候我对面的下铺的一个哥哥,也跟着哼起来这歌词,我就在想这一个多小时真的蛮魔性的,对面那个哥哥下车的时候,我自己也不由自主的跟着哼了一句,我还记得唱的是什么,因为是七点多钟下车,他从五点马上将近六点的时候反复的唱了那一句歌词,所以也是经历过的。

小孩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存在不足

华楠:唐老师,你最近出行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恼人的事儿?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这类事情在高铁上我碰见的很少,在地铁上可能遇到的多一点,因为我本身是做儿童教育这一块的,我对于一般的这种行为基本上都能够理解,不过有的时候我更多的是一种担心,比如说有的孩子在高铁上吊单杠,吊双杠,这种行为,我是出于对他们安全方面的一种担心,别的倒是还好。

华楠:在车厢里飞檐走壁确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尤其像刚才也提到高铁这个环境,尤其是中间的车厢,它会因为连接处导致一些左摇右晃,孩子很可能会摔倒。我也分享一下最近我在乘坐高铁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事,就是后面座椅的小孩儿在不停的踢你的椅子,就是感觉你虽然买了一个二等座,但是有一种按摩座椅的感觉,因为我一般出行的话,高铁可能差不多要坐3-4个小时,它就会一直频繁的毫无节奏的不停的去踢你的座椅,我不知道两位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张伟东(聆知APP创始人):在高铁上比较少遇见,但是在电影院上会碰到,因为有时候要带我家宝宝去看他喜欢的动画片,尤其是今年上映的《灌篮高手》大电影,我是三刷了。

很不巧的是每一次后边都是一个小孩,但不是每个小孩都踢(凳子),其中有一个孩子,可能看的兴奋了,就会踢一下,其实踢一下子还能接受,接受不了的是,因为个子也不是那么高,然后坐在凳子上的时候是双脚一起去踢你的前排座儿,那个还挺痛苦的,我内心是非常想说一下的,但实际行动上选择忍了。

华楠:可能面对小孩子天然有一种不能跟他一般见识的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对不对?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他主要还是小朋友,对于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的认知上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这种社会经验还不足,不太能够预料到这个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前面这个人,绝大多数的孩子他都不是有意为之。

首先,他对于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的认知上面不足,就是我不知道我影响了你。

其次,有的小朋友,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小朋友,他本身是需要动的,比如像小学生有一些是多动症的孩子,他上课在座位还要走动呢,所以你让他两个小时老老实的坐在电影院看电影,对于小孩子来讲,可能性或者说这种挑战的难度是有一点大的。小朋友并不知道这一套会影响到你。

另外,其实小朋友是非常乐于和人沟通的,如果你感觉到他在后面踢你,你和他去讲一下,“小朋友,你影响到叔叔/伯伯了哦”。他马上就会停止,其实我们最气愤的是什么?我们受了一些媒体热搜的影响,一看到后面有小朋友在踢你的座椅靠背,你马上情绪就上头,这个是比较气愤的现象。

社恐”需要被理解,小孩的行为也需要

华楠:在日常碰到这种情况用言语提醒一下对方吗?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会的,因为我家的旁边就有一个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遇到了两三次,但是基本上我只要和他稍微讲一下,他就不会再踢了。

华楠:但是其实放到很多跟小朋友接触不多的这些人的情况下,可能心里忍一下,这个情绪会积攒到电影结束的那一刻,出了电影院之后,在社交媒体上就会发一句真讨厌小孩、厌童之类的话题,我觉得会有这种情况。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是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理解孩子,因为你是一个成年人,你都有可能存在社交能力不足,或者社恐的现象,那么他作为一个小孩子,他对于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解和认知不足,你就更加应该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都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既然你社恐需要大家来理解,那你也要明白孩子这种行为也是需要被理解的,而且只要你稍微和孩子沟通一下,其实绝大多数的孩子他都是愿意和成人沟通的。

大人“厌童”是因为对方是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

华楠:我去看电影是付了费用的,我乘坐高铁也是和所有人一样买了高铁票,我理解小孩儿,谁来理解我?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这涉及到一个成人怎么样看待这个社会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公共空间,首先,作为成人,我们都需要遵守公共空间的规则、规范,我们其实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就是我们一定会遇到一些不可控的事情的,但是在公共空间也就意味着有一些权利你是需要让渡给别人的,你不能规范每个人都必须怎么样,它毕竟不是我们的私人空间,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如果真正能够每个人都做到这样,那这个公共空间的共同规范,它就不存在了。

第二,公共空间的这种规范也好,规则也好,它更多的是针对成年人。为什么我们要尊重孩子,首先尊重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另外我们还要尊重他,是一个未成熟的独立的个体。因为无论是他的身体、大脑、还是他的认知,都是不成熟的。所以我们要主动和孩子沟通,这就是你作为一个成人,对方作为一个孩子,你完全可以和他做一个沟通的。

那你觉得我作为一个成人,出了钱,我就应该要享受这些服务,这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想法。但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完美,如果一定要追求这种完美,说实在的,有的时候你在任何一个地方你都有可能碰到不完美的状况,那你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假如对方不是一个孩子,你怎么办?假如对方是一个成人,或者对方是一个花臂大汉,手上纹了很多图案,你怎么办?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厌童”的想法,还是因为对方是一个孩子,对方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

在这种公共空间开视频声音外放的、在车上打电话的,这种事情太多了,你怎么没有去“厌”成年人?如果要贴一个标签的话,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喜欢的人。

这里还存在一个现象,为什么儿童吵闹能成为一个热搜或新闻,我们都知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因为它出现的比较少,这就说明高铁上面孩子的吵闹,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是被我们放大了的。

之前我出差也比较多,当然这两年少一点,真正能够碰到孩子在高铁上面或者说其他的公共交通工具上面吵闹的,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小学生包括三岁以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寒假和暑假出来。

其实我并不赞同用“吵闹”这个词来定义儿童的这种行为,因为你一旦用了“吵闹”这个词,已经有一个立场,就意味着这个孩子的这些行为是不对的。

但实际上,它是需要分情况而论的,比如三岁以内甚至4、5岁的孩子,会在高铁上面哭闹,更多的可能是对环境的不适应,因为我是专门研究儿童成长发展的,其实有的孩子,哪怕陌生人看他两眼他都会躲避的,越是小的孩子,他的身体的体温调节都是不成熟的,如果间里面温度稍微高一点点,它就没有办法适应,那此时它的哭闹就是一种情绪、感受和需求的表达,因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欠缺,他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我们理解幼儿的特点,那么对于他们的这些行为就更能理解一些。

吵闹和活跃之间是有一个界定的

华楠:张总,您在高铁从业的过程中,这种吵闹的更多的是源于大人还是儿童,如果是儿童的话,一般以什么样的情况出现和发生的。

张伟东(聆知APP创始人):刚才唐老师说了一点,很多孩子很少有机会坐高铁,所以突然间有一天出门儿了,会兴奋、开心,这种孩子的行为,稍微劝阻他就会停止,或者是稍微小声一点儿。

但我觉得在高铁、火车上碰到淘气的小孩儿跑来跑去是很常见的,有时候不止寒暑假,包括周末,这种孩子也特别多,其实我觉得大家对活跃一点的孩子是能接受和包容的,甚至有时候列车员路过的时候看到孩子在过道儿,包括刚才你说的连接处,那是一个高危的地方,车在转弯的时候,它容易把孩子的手碾着,另外车上的翻板也容易打到孩子的手,它离洗手间比较近,不止小孩,就算是成人的手也会不小心绑在洗手间的一个缝里边儿被夹折,这种事情很高发,它并不是偶发事件。

现在无论是车上的工作人员,包括旅客,对孩子的吵闹和活跃之间,是有一个界定的,活跃只是活泼,玩平板、唱歌,不能说他是吵闹。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接受不了的一点是,当你试着跟孩子很友好的沟通时,父母不出面这一点已经让你感到不舒服了,如果父母再突然来一句他还是个孩子,你跟孩子较什么真儿啊?你那么大个人了,太不懂事了。本来对方只是有一些小小的不愉快,甚至根本就没有不愉快,听到这句话后,一下子就会变得很生气,我也是花钱享受这个待遇的人,只是礼貌性的跟孩子沟通一下,有时候列车工作人员也告诉小孩不要在车上乱跑,说了一两次不听可能会严厉一些,父母就第一个站出来,站在自己是消费者的角度。

但其实对于工作人员而言,你家孩子在火车上跑跳打闹,摔了之后是他的事儿,跟我们工作人员没有太大的责任,换句话说,最直接的你胳膊腿磕坏了,我可能是扣点钱,但是孩子的疼痛包括各种方面是没法弥补的,尤其是在高铁上,站台和列车之间是有缝隙的,四岁半或五岁以下的孩子经常会掉到那个就空里边儿,掉进去后孩子父母就懵了,哭着喊着的,但这时候都是列车的工作人员跳到大概小两米高的空里,把孩子给你捞出来,这是经常发生的事儿。

所以很多列车人员在事情没发生之前,遇到打闹的情况,他会很严厉的制止,当严厉制止的时候,父母就会跳出来,他站在一种感受上,就说你欺负我们家孩子,你冲孩子吼什么凶什么。这个时候工作人员的愤怒就会瞬间到极点。

包括像上次热搜,那孩子其实也不是吵闹或者活跃,而是孩子全程说脏字,各种老人的问候,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的旅客确实会引起不适。现在,无论是坐高铁的,哪怕坐几十块钱的小车,我们国人素质其实也提升了,张嘴就问候母亲的那个时代其实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如果旅客在制止小孩的某些行为时,孩子的父母反过来怼他,作为旅客都是会愤怒的。

和人相处不要抱着“教育”他人的心态

华楠:如果你遇到劝阻后不改正反而变本加厉的孩子,会选择去教育家长还是教育孩子?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我认为不应该说教育,应该是怎么样去跟家长去沟通,或者怎么跟孩子沟通。这种情况还是看个人,你更偏向于跟孩子或者跟家长沟通都可以,比如说我,我可能会直接跟孩子聊,因为我平时的工作就是跟孩子打交道,所以我跟孩子聊。这样能够解决的话,家长也可能更容易接受。

如果我们要和家长沟通,沟通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我们心里面就想着,这件事情到底要是教育家长还是去教育孩子?那么冲突就一定会产生,因为每个人都有天生的防御心理。如果我们一开始不是教育,而是平等的沟通一下或提醒一下,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是能够接受的。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本身素质确实不高,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情况,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乡下就一句话叫“伸手不打笑脸人”。如果你以一个很好的态度去和人家沟通,一般来讲,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尽量平静的来看待这件事情。

我认为它很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情,那我在遇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有可能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换句话说,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不应该这样,家长真的不应该这样,那我肯定就会受这些影响。所以你就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沟通,就会觉得我比你正确一些,你就是在接受我的劝告,我讲了一句你如果不听的话,就是你的态度不好。

我们还是要尽量理性的来看这些问题。作为成年人,大脑的前额叶已经发育成熟了,你能够用理智来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虽然我们提倡大家都来遵守这些规则,包括小孩子,但这只是一个很美好的设想。现实生活中一定有我们不可控的一些事情,如果你想自己少发一点脾气,我们不管是跟对方父母还是对方孩子,别抱着教育的心态,抱着沟通的心态,这样这个社会才会更美好一些。

华楠:遇到“熊孩子”您是选择和孩子沟通还是选择跟家长沟通?

张伟东(聆知APP创始人):遇到这种情况 ,我先会友好的和孩子沟通,如果和孩子沟通两次不行,我可能会再扮演严厉一点的角色继续和孩子沟通,比如我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和孩子说,小朋友不许再跑了,但是毕竟是孩子,如果你很慈眉笑目的跟他沟通,可以保证一件事儿,你跟他说两次和三次是没什么太大用处的,如果你稍微严厉一点,可能价值还是大一点。

我们当兵的时候,在新兵连我们的班长是很严厉的,把我们打的是非常惨的,那会都很恨我们班长,后来自己去带新兵的时候,发现一件事儿,其实你跟他讲十遍某一个起步动作,不如扇他一个耳光给他讲一遍,他就全记住了,当然我们对孩子是不能这么做的,自己家孩子不能,别人家的就更不能了。

这种情况下,刚开始你可以笑着说,给孩子创造一个好印象。有时候遇到一些比较顽皮的孩子,或者说是他就是喜欢玩,非得跑到门头,他觉得挺有意思的,如果把那个拐板儿扭过来,那个铁就会咣当一下摔上去,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行为。如果稍有不慎,那个弹力是很大的,大人的手指都是轻易能打折的,孩子就更危险,这种情况下你就必须得严厉的跟他沟通一下。可以站在长者的角度,不能说教育,但是要批评一下,你太淘了,这样做不行,对你太危险了。

在这种情况下,这时候也有很多懂事儿的父母感谢你,帮我们关照着孩子,甚至在以前,车上有留言簿给你写个好评,就像现在的五星好评;但有的人也会给你甩个脸色或者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

这时候站在我们的角度上是分两种情况,因为在火车上是一种服务型的岗位,会跟大家解释这个事情是怎么样的,但是有时候对于上班久了的人,总是遇到这种情况也难免火气,双方可能就会杠上或发生冲突,甚至还可能产生一些肢体动作,所以作为列车工作人员,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会稍微的严厉一点儿,如果不严厉一点,真的会发生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事情,因为我们心里灌输的就是大家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的安全问题,不希望发生这种意外。

华楠: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公共空间,孩子大声喧哗或踢凳子,有人指出并批评,但孩子屡次不改,唐老师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对于孩子,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认知,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孩子是一个未成熟的个体。很多孩子比如说妈妈刚批评完,前面的那个叔叔也跟他讲了不要踢,但是可能他就是做不到,因为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不足的,他的大脑是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动的,这种动是他身体发育的一种内在召唤,是一种内在需求,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比如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腿可能不自觉的在抖动,你有时候都没发觉,孩子也有可能是这种现象,而作为家长,要尽量提醒他,可以在上高铁之前就跟他讲好,或者当孩子出现这种现象以后,我们不仅要提醒孩子确实影响到别人了,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我把孩子抱在自己的身上,我牵着你,在过道里面走一下。

有的孩子一个小时基本上还没问题,如果这个旅程时间过长,八岁以下的孩子,他是很难坚持全程都坐着不动的,所以我们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这一特点。比如坐个20-30分钟我们就下座位走动一下,五分钟左右再回到座位上,孩子就会安静很多。但有的家长不了解这些,当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他除了提醒以外,没有别的办法,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

华楠:之前在社交媒体上看过电影院里有个小孩在电影播放的两个小时不停的在幕布前走来走去,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这种情况坦率的来讲没有办法,孩子一定是有好动的倾向的,不仅在高铁这种约束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即使在上课的时候他也同样会走动,因为我接触到的家长、孩子和老师很多,上课在教室里面走进走出的孩子,可能会占了5%到10%的比例,这是不受控的一种行为。除非你在他上车之前就让他做大量的运动,先消耗掉一些能量,这样他能够安静一点。否则,对于这种孩子,你是没有办法的。

不能因为“吵”剥夺孩子去公共场合的权利

华楠:知道自己孩子就是好动或者坐不住,那还要带他去公共场合吗?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这是孩子的一种权利,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孩子?为什么要制定那么多儿童权利的法律法规?就是为了保证孩子发展的权利,他不是犯罪嫌疑人,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为什么不能够让他到公共场合去?公共场合不是私人空间,不是我希望这个公共空间是什么样,它就能够变成什么样的。

当然如果我作为孩子家长本身,为了大家着想,我可以尽量的避免,这是我的一个选择,而不是我不能够带孩子到公共空间。比如我出行,总得选择一个交通工具,你不能要求人人都买车吧,也不能要求我有车了,我就一定得开车,没有人可以要求你这样。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关于怎么样保证儿童基本权利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我觉得吵,影响我了,你就不能够到公共场合来了,我们谁都没有办法去剥夺一个孩子正常的权利。

华楠:在观影院吵闹或踢椅子的孩子,是不是也影响了观影者的一个权利,张总您怎么看?

张伟东(聆知APP创始人):从我作为观影者的角度来说,首先双脚往前蹬我椅子的这个孩子,他一定会影响我的心情和观影体验,蹬我的座位还好,有时候带着我女儿一起看电影,会蹬我女儿的凳子,我女儿也是孩子,她就会很讨厌后边儿那些动作,可能正跟着的剧情走,因为这些动作一下就拉回来了。

有很多时侯我女儿也会因为体验感不好,第一时间向我求助,比如眼睛看着我,不一定直接说,但是我明白是什么意思,这种被影响的几率还是蛮高的。如果是自己可能会忍了,无非就是自己观影体验感不佳,但是如果是蹬了我家宝宝的椅子,我会提醒一下,一般情况下,这个孩子也会收敛一点儿,这是以前发生了自己身上的一些经历。

包括在火车、高铁上,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白天还好一些,晚上那种动卧,或者卧铺的特快直达车,确实有孩子不睡觉跑来跑去的,甚至有时候一岁多的孩子在使劲哭,可能新手妈妈也不知道怎么照顾。

遇到这种情况,旅客的行为一般会分两种,第一种是90%以上的人,会转嫁矛盾,把矛盾转嫁给工作人员。他会找列车员投诉,如果列车员没管,或者说通过列车员儿的制止和沟通之后无效,他就会拿起自己的“尚方宝剑”投诉列车人员。因为他自己不想或者不好意思去找这个所谓给他带来这个困扰的,没有让他休息好的这个人,而是转嫁给第三方工作人员;另一种可能会出现若干的反应,可能喊一声“别吵了”之类的。

其实在列车上,有一个群体比孩子还恐怖,就是一群老年人聚到一起,可能是结伴儿出去的姐妹、同事、同学或者突然间认识的是老乡。在车上,尤其晚上卧铺车,可能十点多都已经熄灯了,他们还在聊,甚至聊到很晚,制止的旅客可能占10%,其他大多数都会选择忍或者说一句。但电影院就没办法了,因为你没办法让放映员管一下。一般列车员出面还是比较关管用的,如果这次热搜事件,列车员出面及时制止了,它就不会上热搜了。

华楠:我们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即使买到了静音车厢,但它不是真正的静音车厢,还是会有带小孩儿的乘客,有出现噪音的这种情况,所以所谓的静音车厢是不是名不副实,静音车厢是否会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让孩子不要吵闹?

张伟东(聆知APP创始人):可能没有,因为车上的所有工作人员,不是执行人员,而是服务人员。在车上,无论你有多无理取闹,工作人员也没办法对你产生太严厉的行为,比如你在静音车厢,你吵到别人了,那我有权力把你请出去,或者说把你带到某个角落,让你去冷静。工作人员并没有这种权力,虽然穿的是制服,但更多是以服务为主。

华楠:所以静音车厢就是一个伪命题,没有办法杜绝吵闹发生?

张伟东(聆知APP创始人)明文规定的卧铺车最晚十点要熄灯,有的九点熄灯就叫静音车厢了,但这时候依然有人打电话、有人闹,孩子该跑跑该哭哭,这个是没办法管的。

真正的文明社会奉行儿童优先

华楠:透过这个事件,我们如何建立“儿童友好”的空间与氛围,我们距离“儿童友好型”社会还有多远?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据我了解,我们国家对于儿童是比较苛刻的,真正的文明社会,一定是奉行儿童优先的。比如我付费了,那我要享受相应的服务,但有小孩子吵闹,当你的权利和孩子的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定是优先满足孩子的权利。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尊老爱幼,“爱幼”怎么体现出来,在儿童优先上可以体现出来,我们特别喜欢给孩子贴标签,动不动就熊孩子,儿童的认知能力不足、社会经验不足,他的一些社会行为、表现就一定会出现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随着经验的提高,是会改变的。

我们成人不由分说,一顶“熊孩子”的帽子就给他戴到头上了,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行,他对于自己的很多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是缺乏预计的。比如说我尖叫有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的感受,小孩对这些缺乏预计,但随着他经验的增长,他慢慢知道了,他就会改变。

所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儿童的权利优先,一定要建立儿童友好型的社会?比如在印度,就不觉得孩子的吵闹是对大人的一种干扰,不管在什么场合,孩子吵闹都觉得没关系。即使在日本这一讲究礼仪到近乎苛刻的国家,他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也同样是非常宽容的。当然,他们对于孩子家庭教育方面,可能也会比我们更加注重一点,孩子的表现可能会相对来讲会好一点。

讲句实话,我们国家和日本这些国家不同,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在经验上也是不同的。比如城市家庭的孩子,可能家长会经常教导他,你讲话要小声一点。在农村,比如我自己是农村的,是山里面的,我们都不觉得讲话需要小声一点,因为我们要跟人家打招呼,比如说住在我们对户的可能隔了500米,甚至1000米,我们打招呼就是扯开喉咙就喊。现在我在直播的时候,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我的音量是比较高的,每个人的经验是不同的,有的人觉得这种正常稍微偏大一点的音量,就觉得是吵闹,但是这种音量对于有的人来讲,又觉得挺正常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感受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每个人的感受都有不同,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点,也是构建儿童优先儿童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的基础。

华楠:唐老师刚才您有聊到欧美,包括日本,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韩国的“厌童”情绪在整个社会是非常高涨的,包括它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一些餐厅或者公共场合注明12岁以下的小孩是不能进入的,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唐老师(儿童教育博主):我在新闻上确实看到了韩国有这种情况,是否真实我并不清楚,但在欧美,我相信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欧美在儿童权利的保障上比亚洲国家,落实的更好一点。我在微博上看了大量的文章,描述孩子在公共场合受到友好对待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基本上没有看到哪个国家公共场合对儿童表现出厌恶的情绪,当然我的见识是有限的,但是也确实只看到韩国有这种报道,别的国家是没有的。

张伟东(聆知APP创始人):我认为这次的热搜事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因为无论是在高铁上,包括在电影院、游乐场,工作人员和旅客对孩子大多数都是比较友好和宽容的,比如我工作那段时间,路过一节车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小孩儿比较吵闹的,有时我会把他们组成一个小队儿,带着他们去想去的地方,安全的情况下带他们玩一玩、沟通一下。成人和孩子之间的融洽感和亲切感会越来越密切,未来的美好世界也会越来越近,因为现在很多的家长会学一些心理学,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他们知道在孩子童年的时候,一些不好的事情很容易成为孩子的阴影,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开导孩子。

对于热搜事件,希望媒体方尽量少让这种事情上热搜的好,孩子骂脏话固然不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会变得文明,而这次热搜也可能会给他留下一定的阴影,尤其是回到学校之后,如果有人拿这个事儿取笑他,那可能孩子要花很多年才能把小时候这个点给疗愈开。

另外,也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任何人,因为你并没有经历过别人的生活,不要为了蹭热点流量,将一些捕风捉影的录像传到网络上,这样的社会会清朗很多。

以上就是本期华楠直播间的部分内容,想看完整内容,可观看华楠直播间第111期《高铁“厌童”如何破解?》直播回放。

华楠直播间每周四17点开播,直播将在钛媒体APP、钛媒体PC、钛媒体微博、钛媒体视频号、钛媒体百家号同步直播。(主理人:张华楠;策划:棉签 ;编导:棉签;导播:羽赫;实录编辑:华楠、书予)

【华楠直播间 | 实录】高铁“厌童”如何破解?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