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闯荡产品江湖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跨越许多门槛和困境,这篇文章里,作者就讲述了自己当时裸辞跨行、并且通过面试的一段职场经历,一起来看看,或许会给你一定启发。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状元”又是怎么走上这条道的呢?以“状元”的目标,追求产品经理之路,实际上源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或许是通过阅读书籍,或者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抑或是其他途径的启发。今天,我想浅谈一下为何会选择走上产品经理这一道路。
掐指一算,我也入坑6年。我的入坑之路也就主打一个“误打误撞”。初到互联网公司的时候,我只是一个产品助理,行业与我的专业毫不相关。
实话说,互联网的知识体系一点都没有,或许各位看官会有所好奇,我既然没有这部分知识又是怎么通过面试的。
好了,说到这,我相信很多人已经有点看下去的动力了。现如今,转岗的、gap在家的、应届毕业的等等宝子们在看到“面试”这个词时,不能说“眼冒绿光” 至少不再昏昏欲睡。
首先,交代一下当时背景。
- 学校:非985/211
- 学历:硕士
- 工龄:1年
- base地:上海
- 离职方式:裸辞
- 上一份工作:传统制造业
- 互联网技能:0
一、应届生
从上述背景来看,我近乎是一个准应届生。同时,从行业角度看,我也算是一名跨行者,而且还是以裸辞方式离职。因此,我被称为集“应届生”、“跨行”、“裸辞”于一身的典型案例。我将从这三个关键词的角度,浅谈一下如何应对面试。
如果你是应届生,第一,学历需要有一点点优势。在魔都这种人才济济的城市,水中游的毕竟有“海龟”,普通院校仿佛看不到希望,但实际企业往往还是会考虑“性价比”,机会同样存在。
第二,体现工作主动积极。作为应届生可能要求没那么高,只要能完成交代的工作即可,但要体现出自己的活力。
第三,我个人感觉为人诚恳很重要,同时对于IT互联网这个行业,还是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总结一下,只要你的条件满足JD描述,大胆去投简历。在同等面试机会面前,企业会考虑性价比——你同样能完成“海龟”的工作内容,并且有活力、为人诚恳,又开出了一个合理的“报价”。试问在当下这种行情下,谁能对“高性价比”不动心?
二、跨行者
说跨行之前,我们应该想的是: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跨行?我抛砖引玉先讲三个。
第一,行业不景气,夕阳产业。这转行是迟早的事,并且是越早越好。
第二,行业如“温水煮青蛙”,收入方面“食之如鸡肋”,想进入互联网行业提高自己收入。这个无可厚非,毕竟赚钱不可耻,都是为了奔小康。
第三,公司破产、赋闲在家、报国无门。
前两个属于“卧薪尝胆”,既然主动想转岗,就要做足准备。一方面是做好技能方面的准备,另一方面包括前期薪资待遇没有期望的那么高的心理准备,毕竟需要换个行业证明自己的能力,需要战绩。面试的时候需要告诉面试官,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岗位技能,你来了能解决什么问题,未来自己怎么规划。
针对薪资方面,我个人永远都是一个建议,不需要关注别人的,只要能满足你当前的期望,就是最合适的,毕竟现在缺的是战绩。
第三种情况是最惨的,但面试的时候一样能破局。首先要客观陈述破产原因,并且不是真的在家“躺平”,也是在不停的充电。同时面试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会更大。
换句话说,你需要准备的是前两个条件下的“困难Pro”版。
三、裸辞人
最后说下裸辞。其实这个在当前环境是很不提倡的一个做法,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那就好好去体验该有的经历。
我不能给出很好的建议,我只能说有的时候时间会给出最好的选择。但面试前我还是会讲几点给看官们分享:裸辞往往是冲动和绝望的结合体。你在工作中感到了绝望才让你不辞而别,但是大部分人做出决定的过程又是冲动的。
既然上份工作让你感到绝望,那在面试前就要考虑好你未来想做什么,避免自己不再绝望。那么你在面试的时候只需要回答好为什么想做产品汪——是因为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觉得自己喜欢,并且想把这个工作作为自己今后长期的职业。此刻,从一定程度上面试官已经撕掉了一半你“不稳定”的标签。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选择成为产品经理的原因也会因人而异。无论选择的原因是什么,重要的是确保你对该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以便在产品经理的角色中取得成功。
现在言归正传,谈一谈产品经理。我们到底怎么去做一名产品经理?一两句话肯定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然而这篇文章的叙述过程就是很好的例子。
首先,所有岗位都是基于需求存在的,产品经理只是在互联网领域被放大了而已。我写这篇文章的前提是有很多人有面试的需求,而面试的人有各种背景条件。
其次,一个合格产品经理是客观的,想解决这个需求需要有同理心,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将需求抽象成3个关键词。针对这三个关键词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最后,方案的成效评估,是需要持续的跟踪。说到这,那就需要各位看官给我不断的提出宝贵意见,以保证我版本的持续迭代。
本文由 @星冰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