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全球最新热词,你知道几个?

521次阅读
没有评论

独家,全球最新热词,你知道几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四份仪Quadrant,作者 | 大拿、小黑、彭超,编辑 |李源、孙迩溪、钱颖文

什么?

全球多地高温,德国政府却搞起了“气候封锁”?

什么?

日本不流行断舍离了?又改“不扔东西”了?

全球不同角落社会心理极速变化,带动各地人群价值观变迁,全都反映在当季网络流行热词上!

四分仪智库x 3Drips跨文化心理研究咨询团队,协同海内外国际财经x 消费心理研究员,带你一网打尽全球五大市场流行热词,解读社会心理,解码市场脉搏!

美国

Quiet Quitting “安静退出” 

社会/实事

关键热词释义:

要真正理解这个词,得先理解“Quit”所指代的语境。“Quit”在这里指的并不是辞职,而是“放弃付出额外的努力”,叠加在一起,“Quiet Quitting”指的是“以静悄悄、不引起别人注意的方式,在工作中放弃额外的付出和努力。” 具体的执行方式是:下班立刻就走,绝不加一秒班;不在工作质量上超过平均水平;不参与工作场合的社交;不寻求升职等等。

除了Quiet Quitting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以Quiet开头的词汇也开始出现在美国日常工作场合的“暗语”中,例如Quiet Firing(悄悄地开除某人),指的是老板不给你加薪、不定时给予你工作上的反馈、公司对你的职业发展前景缺乏规划,却也不把你炒掉的一种事实性排挤行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把员工当空气”,通过边缘化一个人,让他自己受不了走人。

社会心理解读:

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sive)是指人们间接的、敌对或消极的行为,通常是为了避免直接对抗。被动攻击的方式包括忽视某人、讽刺性评论或给出反讽的赞美等不同行为。

相比于我们印象中美国人的直接爽快和有话就说,新一代的美国职场人,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开始以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Quiet”这个行为前缀的出现就反映出了美国社会的这个新变化。

如今,在美国社会对少数群体包容性不断提高的同时,政治正确的风潮也甚嚣尘上。而当少数群体霸占了主流发声渠道后,普罗大众也只能发出无声的抗议了。

Bed-rooting “躺平摆烂” 

流行/文化

关键热词释义:

什么是Bed-rotting?直译过来就很容易理解——腐烂在床上。它指的是大学生厌烦上学/工作/上进,选择一整天窝在被子里,一边吃零食,一边刷Tik Tok或者看Netflix。

Bed-rotting是属于美国Generation-Z (年轻世代)的一波潮流。不少GenZ会在自己的Tik Tok发布相关照片和视频,并且加上关键词标签。这既是“GenZ们”自我关怀的方式,也彰显了一种生活态度:世道太乱,奋斗无用,不如躺平摆烂。

社会心理解读:

要理解Bed-rotting,需要先了解美国当地对应的一个文化词汇:Hustle。它最开始来自街头和黑人文化,指的是街头混混通过不同手段(包括非法手段)来供养家庭、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后来,这个词进入主流文化,开始泛指一切努力工作、开拓事业的行为。

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如今美国社会的活力并不如以前。有一丢丢类似于“平成废物”的思考方式,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发现奋斗真的未必能获得好结果,“努力就有收获”更像是上一代人给新一代人强行鸡血的话术。那么,与其被Hustle文化裹挟向前,无效内卷,不如选择轻松一下,赢在心态和姿态。近期已有多篇美国媒体报道表示,Bed-rotting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对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有莫大的好处。

Dopamine Detoxing “享乐节制” 

环境/健康

关键热词释义:

“享乐节制”这个词直译过来是“多巴胺戒断法”,多巴胺是大脑中带来愉悦感的物质。你可能会产生疑问,快乐不好吗?为什么要戒断多巴胺?

可实际上,许多人都苦于花太多时间在刷Tik Tok,Youtube视频、Twitter等活动上,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多巴胺戒断法”指的就是暂停这些即时满足的来源,帮助重置大脑的奖励系统,让自己能专注在更有意义的活动上。

社会心理解读:

作为“Bed-Rotting”的一体两面,让“享乐节制”成为热门词汇的重要原因是疫情效应。在保持社交距离和居家办公的前提下,人们会比以往花更多时间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的连接感也由此减弱,大脑也更加沉醉于源源不断的即时满足。在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后,“享乐节制”的做法便成为了他们自我调整的方式。

享乐节制与禁食(fasting)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净化”和“排毒”的过程,通过短暂地停止摄入,让身体和心理能够重新调整平衡

小贴士!

美国社会热词风向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一个人的人格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拥有对立的第二人格,只不过它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国家亦同。以上三个词体现出了美国人社会性格里的另一面,而这些隐藏着的“副人格”会在外在社会环境和客观市场情况产生变化时显现出来。伴随着如今美国社会的物价攀升、增长挑战和各类政治议题争论,年轻一代也在变得比老一代“更佛”、“更低欲望”、“更无所谓”——至少表面上如此。你吵你的,我摆烂我的,是不是有点熟悉的味道?

德国

Das Comeback der 2000er “千禧潮回归”

独家,全球最新热词,你知道几个?

消费/时尚

关键热词释义:

流行文化是个大漩涡,卷着卷着就又转上来。在德国,千禧年代的娱乐风格和流行文化又开始回归。

音乐方面,94年创立的Xandria乐队重组并发行新单曲《重生》;以Scooter乐队为代表的Techno风格也开始回潮;时尚方面,Y2K的穿搭风格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而Y2K指的即是Year 2000(2000年),即千禧年,具体风格特色包括“上紧下宽”或 “上短下长”的穿搭法则,对漆皮、PVC等科技感材质的运用等等。

社会心理解读:

现在的德国,各方面都多少有点“卡住了(stuck)”的感觉。默克尔退休,联合政党争吵不休,能源和外部危机不断,德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觉得受制于人,束手束脚,又没有办法迅速改变现状。他们一方面只能在环保、平权等议题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则将复兴的愿望投射到德国的黄金时代

2000年左右,德国一手推动了欧元区的建立,2003年的《哈茨改革》创造了新型劳动力市场,为德国之后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德国复兴的开始,也是东西德合并后腾飞德十年。因此,在德国人的潜意识中,这次的千禧年回潮一定程度上寄托了对于当下社会再一次复兴的愿景。

Klima Lockdown  “气候封控”

消费/时尚

关键热词释义:

“气候封控”是德国目前的热议话题之一,支持和反对者参半,这个新造词的灵感来源于疫情风控时期的城市封控。而在联邦议会近期通过2045年实现碳中和法案和供暖系统法案之后,人们开始围绕能源短缺和低碳转型继续讨论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和方案。但这些讨论中的一些极端声音也让大众不免开始担心,自己的日常出行自由是否已经会遭受限制?是否会出现疫情期间封控类似的情况?

如今德国境内一些相关的减碳措施例如:尽可能让人居家办公,达到减少尾气排放的目的;在城市的进入路径上设置计数装置,记录进入城市的外来车辆数量,让外来车辆有限度有指标地进入;提出让德国人均肉类消耗量减少到10g/人/天;使用热泵代替油气家庭供暖系统等等。甚至有一些极端气候组织的小伙伴们,排队攻占当地马路牙子,不许路上汽车通行,呼吁节能减排,以吸引媒体注意。

目前种种带有强烈限制意味的“Klima Lockdown”招致了批评,部分评论家把可能出现的“气候封控”称为“环境独裁(eco-dictatorship)”。

社会心理解读:

对“气候封控”的争议反映出部分德国国民对于气候议题心态的转变。很多人表示,他们已经厌倦了一次又一次地面对气候问题,也已经厌倦了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受到指责和攻击。与此同时,许多环保主义者们在大众眼中却像是纯粹的“压力团体”,只会暴露问题,缺乏实际行动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许多有关于环保的抗议行为与幼儿表达不满的行为非常相似:乱抛东西、捣乱、堵路,缺乏建设性。当两三岁左右的孩子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他们就会这么干。

因此,要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的国家整体“转型”目标,不仅需要实干,还需要团结在这个议题上日渐分裂的国民,这可真是个大难题了。

Deutsche Frauenfußball Nationalmannschaft 

“德国女足”

| 流行/文化

关键热词释义:

德国足球一直是世界足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足球也一直是德国人民最关注的话题。在德国男队经历了最糟糕的一段时期之后,人们希望德国女足可以帮助德国恢复一些足球方面的荣誉,尤其是当女足世界杯近期火热开战的时刻,德国社会也开始了定期特有的“女足热”。

这一次,球迷们选择将目光聚焦在了德国女队队长亚历山德拉·波普(Alexandra Popp)身上。这位32岁的球员是德国体育界最重要的明星之一,曾在俱乐部层面获得过所有奖项,包括两个欧冠冠军。人们寄希望于这位领袖,期待她能够挑起大梁,带领德国队一路向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人认为成绩不佳的德国男队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一位能够一锤定音的领袖球员。

社会心理解读:

德国国民性格在大家的心目中一直都是有些“闷骚型”的人格呈现,略带强迫性和回避性。足球本身是一种目标明确,有着严谨规则框架的运动。因此许多年来,德国都将青训的目标定位培养能够最大化适应团队的球员。

但另一方面,足球又是一项规则内允许“撒野”的运动,个人主义在球队里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缺乏个人主义、个性球员,不仅让德国男队的整体比赛风格变得沉闷、死板,更强化了德国人本身性格中的强迫、回避的成分,导致交流不畅,反而影响了球队的团结和士气。

对女足的期待,固然也说明了德国社会对于女性和国家荣耀的期许。不过类似于中国,大家似乎也只在一段特定的时间里,特别关心女足,并且用女足姑娘的拼搏精神来寄托对男足的不满。在这一点上,中德网络文化正在同此凉热。

小贴士!

德国社会热词风向

我们的研究团队认为,德国市场近期的三个热词体现出了德国人目前的心理张力:社会衰退和影响力降低的焦虑现实,与国民心中对于德国的惯性思维正在不断产生冲突。

另一个可关注点则是“投射”:在不能付诸实际行动直接解决问题的时候,德国民众通常会将复兴的追求和渴望投射到其他娱乐活动上。

法国

La grève vs L’émeute  “罢工 vs 暴乱” 

| 社会/时事

关键热词释义:

法国这次暴乱始于六月底一名少年被警察枪杀。暴乱者连续三晚在法国首都周围的城镇焚烧市政建筑,远至马赛、兰斯和里昂也发生了冲突。混乱、嘈杂、烟雾弥漫、警民对抗等等情况屡屡发生。

但罢工与暴乱并不相同。更多的罢工有着明确的组织和安排,会提前让大众知晓时间、地点和规模,气氛热烈但不混乱。对法国人来说,罢工早已不仅仅是自我诉求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生活方式。

社会心理解读:

对于冲动、情绪化、更加感性的法国青年们来说,这代表着主动进攻的姿态,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想要获得在这个成长阶段不断追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而个体自由与集体权威的抗衡也一直是法国社会的潜在精神。这种抗衡一方面会带来乱象,另一方面也会培育出创造力和不拘一格的自由思想。就像法国街头的垃圾堆,有人看出脏乱差,有人看出艺术。

Joie de Vivre  “乐享生活”  

|  消费/时尚

关键热词释义:

“乐享生活”虽不是一个新词,但是在2023年的法国却成为了各种活动、演出的主题词。它表达了法国人坚持当下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基调,也在黑天鹅频发的当下世界体现了更为坚定的内心价值追求。

众所周知,饮食文化是Joie de Vivre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红酒文化、咖啡馆文化、fine dinning、apéritif(晚餐前的小聚会通常被称为 “apéritif”,有时也被缩写为 “apéro”。这是一种社交习俗,人们在正餐前聚在一起喝一杯酒,吃一些小食,如奶酪、橄榄或者腌制的鱼等)等。

时尚穿搭是另一个描述法国的重要方面。大家尤其喜爱具备独特调性的基础款单品,对于奢侈感的理解不在于昂贵与否,而在于通过穿搭体现出独特的质感与风格。艺术则是Joie de Vivre的核心部分,通过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表现出艺术气质,例如日常泡在艺术展览馆。

社会心理解读:

Manger uniquement de la gastronomie, acheter uniquement du luxe, acheter uniquement du français. “只吃美食,只买奢侈品,只买法国货”。这句话是对法式生活文化的夸张表达。但是这种说法也可以理解。疫情期间,法国人无法正常外食、购物和消费;疫情过后,他们开始对过往的生活方式进行过度补偿。就像小时候被父母限制玩游戏,长大之后疯狂玩游戏补偿自己小时候玩不到游戏的缺憾。

Jeunes des Banlieues  “郊区青年”  

流行/文化

关键热词释义:

说起法国近期青年暴乱的根源,大部分报道都会提到“郊区青年”这个词。上世纪60、70年代,法国在郊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安置建设,以安置其他国家和种族的移民和难民。

虽然他们得到了安置,但居住的房屋条件简陋,多为10多层的立方体或长方体。而且这些居住区长期以来都面临着贫穷和不同族群的冲突等社会问题,成为黑帮、毒品贩子和盗窃团伙等不法分子的滋生地。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就是“郊区青年”。

在不断地文化发展中,“郊区青年”也成为了法国街头文化的代名词,蕴含着“反叛”、“拼搏”、“白手起家”等不同含义。

社会心理解读:

可以说,郊区青年既是暴乱的导火索,也是暴乱的主要参与者,参照近期移民青年被杀的负面新闻。他们将暴乱看做是一场革命,但这场革命却没有明确的、统一的纲领,对叛逆精神的坚持融入了骨髓又有点想当然的成分。说到底,郊区青年所谓的“革命”是为了享乐,享乐中得到的安逸满足后又产生革命的需求,这是一个不断巩固又打破,又巩固又打破的过程。与其说这反映了一类群体的政治诉求,不如说它更多体现了青少年心理中期待自由,追求叛逆和打破框架的愿望。

小贴士!

法国社会热词风向

法国的国民性格经常呈现出对立又统一的感觉,对立在于:有情调的生活和暴乱常常同时出现,卢浮宫里的古典艺术和街头艺术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深深根植于表象之下的则是共同的文化基因:自由精神和浪漫主义。在这一点上,他们有自己“深沉”的坚持,这也是面对诸多变化和挑战中那份不变的特质。

日本

それってあなたの感想ですよね 

“ 那只是你的感想吧?”  社会/时事

关键热词释义:

在日本这个盛行“阅读空气”的社会,曾经国民口中所流行的“知らんけど虽然我不知道,但是……”这句话的表达更多体现出一种谨慎和自保的态度,以防自己分享出来的观点会不被采纳,被否认、甚至会被贬低。在日本文化的语境中,绝大部份的表达都是含蓄婉转,以及极少会给予直接的否定。因此,过往这句话的盛行也表现出日本人在人际互动和职场中的满满求生欲。

不过,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似乎不会这么谨慎,甚至开启了“直接回怼”。“それってあなたの感想ですよね那只是你的感想吧?”这句话就体现出与之前的回应完全相反的态度。

社会心理解读:

这句话开始盛行,尤其是在日本年轻人的群体当中,既体现出了年轻一代的自我意识与传统日本性格之间的区别,也体现出了日本文化中固有的对立性。这种对立却可兼容的特点延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普遍的感情状态形容中也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特点的存在。

捨てない  “不扔东西派”  

|  消费/时尚

关键热词释义:

这个概念来自90岁的作家五木寬之先生,他提到,“但凡能留在身边的东西,都会充满回忆,让人不老”。

这一概念和之前山下英子女士所提倡的“断舍离”概念截然相反。据山下英子女士所描述,“断”指的是停止购买和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则是需要处理掉堆放在家中没用的物品。“离”更多是指向精神上舍弃对物质的迷恋,尽量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和自由的空间。

社会心理解读:

两个相对对立的提倡也体现出日本文化里以结果取向的特点。当我们在日本旅行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日本的路牌、路标非常多,这体现了日本人凡事需要“指引”的心态。我们也会发现在日语的结构中,“结果”往往放在最前面。因此上述这些作品也成为了日本大众的“路标”。在遇到重大转折点的时候,日本大部分民众会下意识地向“路标”请教,而“路标”往往就是“结果”的象征,它们会指引方向却某程度上省略和忽略了“过程”。

蛙化現象  “蛙化现象”  

流行/文化

关键热词释义:

这是一个近期在日本年轻人中非常流行的词汇,描述的是本来觉得男性恋爱对象整体不错,却因为相处时对方的一些细节和举措突然感到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的感觉。“蛙化”来自《青蛙王子》这个童话,只是过程反了过来,从王子变成了青蛙。我们的日本研究员指出:这个词与中文的“下头”对应度非常高。

社会心理解读:

与蛙化现象对应的是蛇化现象(ヘビか),它正好指代相反的情况,也就是当对方出丑或表现得不体面的时候,大家不但不介意,反而觉得很可爱。近似中文的“恋爱脑”以及“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状态。

小贴士!

日本社会热词风向

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当季热词,我们选出的日本这三个文化热词则更多聚焦于生活中细小的方面,比如社交、家庭和恋爱时的用语,同时也体现出了日本国民性格里鲜活的对立性。

生活在资源缺乏的岛屿国家,日本人需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发现无限的可能性。这是他们的文化心理,也直接促使他们在细节的觉察和钻研上下很大功夫。

澳大利亚

Optimism of meat alternatives “合成肉风潮”

消费/时尚

关键热词释义:

澳大利亚的肉类替代品市场别相较于其他发达经济体,比如美国来说,无论是研发还是推广来说都比较晚,但是它的市场发展速度和规模却比任何其他地区都快。根据GlobalData估计,到2025年,澳大利亚和亚太地区的零售市场价值将增长570%,达到9.12亿美元。

除了目前最火的植物肉,有报道指出澳大利亚或许在明年就能在超市货架上买到“培育肉”。植物肉是由大豆、豌豆、真菌、小麦和大米等植物来源生产,而培育肉则来自活体动物、受精卵或存储细胞库的细胞。

社会心理解读:

为什么植物肉在澳洲这么受欢迎?简单总结:因为澳洲人普遍胖,但又好吃,而且还崇尚澳洲特有的“户外生活方式(Outback Lifestyle)”。植物肉算是一石三鸟,味道和肉够相似,让人不用担心发胖,还有天然原生态这层属性。澳洲人本身文化里带的灵动性让他们开心地接受了植物肉这种在中国人眼中多少有些不伦不类的新型食品。

而说到培育肉,其带有的强烈人造属性,或许就不能很好地迎合澳洲人崇尚自然的文化心理了。

Reproductive Justice “生育公正”

环境/健康

关键热词释义:

这个词是澳洲女权主义者提出的关于女性生育权的口号,其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堕胎权和相关的医疗保障。在此前美国社会史无前例地针对堕胎权开了倒车之后,澳洲在今年通过一项法案,让女性能够更容易获得用于孕早期流产的MS-2 Step药物米非司酮。这无疑赋予了女性对于生育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不过,在澳大利亚目前的医疗系统下,仍存在针对女性生育权的一些问题,例如:许多医生无法进行人流手术,许多医院不提供人流服务等。

生育公正即意味着,在给男性提供足够多方便的避孕措施的同时,也需要给女性提供更多的关怀和便利,尊重她们对自己身体的选择权和支配权。

社会心理解读:

生育公正之中对于流产后女性关怀的争取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因为流产本身即是一次创伤事件,对于女性的心理和身体都有很大的影响。据报道,英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女性在流产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的症状。

之所以会产生创伤,不光是因为孕妇在潜意识中已经与孕育在体内的幼体产生了一定的连接(无论是依恋还是恐惧),更因为意外怀孕本身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而流产更是可能让他人认为自己抛弃了作为母亲的传统角色。再加上澳洲的天主教传统氛围,相比于中国,澳洲女性更有可能会因为流产而产生抑郁、焦虑和自卑的内心感受。

Phone ban during music festival

“音乐节手机禁令”  

流行/文化

关键热词释义:

在澳大利亚举办的This Never Happened电子音乐节中,主办方禁止观众在观演过程中使用手机。他们将贴纸发给观众,要求观众贴住自己的手机摄像头。所以说,与其说是禁止使用手机,不如说是禁止观众拍摄演出现场。

This Never Happened的概念创始人,本身也是一名音乐人的Daniel Goldstein表示,许多人已经忘记、或从未经历过没有手机的演出了。他希望能与新一代的观众分享多年前Club演出的沉浸和专注的氛围。令人欣慰的是,这个理念和举措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接受。

社会心理解读:

对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原住民们”来说,摄像头代替了我们的眼睛,机器代替了我们的感受。这或许是当今时代所有人共有的心理特征:记录一件事情往往比身处其中更加重要,发到社媒打上话题标签的炫耀感与参与感,正在吞没我们对于世界现场的微妙感知。

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我们与自然的连接感不断变弱。因此,到了户外,我们更倾向于拍照,因为我们已经不擅长用五官感受;由于社交网络和碎片化视频的影响,我们在观看现场演出时,也没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投入地欣赏,只能拍视频发朋友圈。而手机禁令,其实就是唤醒我们的感官,重新培养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方法。

小贴士!

澳大利亚社会热词风向

澳洲人的祖先在刚来到这片土地的时候,就经历了与自然斗争、抗衡的过程,拼搏过后,达成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因此,崇尚自然已经刻进了澳洲人的文化基因。这一点不光体现在他们对产品的选择上,希望原生态、非合成;也体现在对自我的关注和爱护上,希望能更好地作为主体去感受外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