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624次阅读
没有评论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游民星空(ID:mygamersky), 作者 | 一柳渡江,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在B站,有一个堪称禁忌的开关。

它就像是当代的潘多拉魔盒,只要不小心开启,人性最“恶”的那一面就会显现出来,你会看见无数正义之士的口诛笔伐,以及数百楼层的喧闹争吵——而不幸的是,人人都可以启动这个开关。它所引发的危机,每一天都在重复上演。

这个开关既不是以擦边出名的舞蹈区入口,也不是那个阉割了十万八千刀的“青少年模式”,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召唤按键:

“@”。

01 争吵的开始

在不同类型的社交平台上,@人这个功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形状。

在QQ微信等软件里,它常常属于那些屁大点事就要“@所有人”的无良群管理。

而在微博抖音等开放平台上,它更常出现于那些好笑、好玩或好吃的东西(视频)下方,成为你呼朋唤友前来观看的召唤按键;当然,有时它也是一种调侃公众人物的娱乐方式。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慢着……

但在B站这个平台上,“艾特”就是一个引发争吵的导火索。艾特公众人物倒没什么问题,但只要你敢于在评论区@一位与视频不相关的个人用户,那么你就会成为网友戾气的发泄口。你会被问候祖宗十八代、会被视为短视频文化的糟粕人物等等等等。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关于评论区@人的争议视频如今已达到了150w+播放量(来源@瞎问虾猜丶)

这笔账,其实要从B站“短视频”化说起。

自从2020年哔哩哔哩开始引入竖屏视频之后,陆续引流了相当一批以抖、快等短视频平台的用户,而与之相关的,后者的部分用户生态习惯也被一股脑儿的“引入”了过来。

这种用户习惯的集中体现方式,便是在评论区@人。

它的养成既基于这些APP内部完整方便的分享链,也基于其外部分享渠道的缺失。

是的,想在这些APP内部达成视频的分享相当容易,只需轻轻@就会收到显眼的提示;但如果你想要在QQ微信等外部平台分享这段视频的话,则多少有些繁琐困难——你要么直接把视频下载了扔过去,要么扔一串莫名其妙且不知能不能打开的长串文字链接。

因为抖音在QQ微信等地方分享受限的问题,字节和tx甚至打了场官司……

所以在这种限制之下,许多抖快用户都不约而同的使用起了@功能,在方便交流的同时顺带还能给原po主刷刷评论、涨涨热度。

但问题在于,抖快平台的评论显示算法和B站有所区别。对于前者来说,@人的评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被直接压下去,不会对热评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即使是这样,热门视频下方你基本也只能看看热评,因为那些@人的评论已经一眼望不到头了……

而B站不一样,尽管它和抖快同样采用了评论区动态排行,但并未过滤“@人”类型的评论。所以,只要你的@人评论能在短期内收获少量的点赞,就可以(短暂)压在那些几千上万点赞数的评论之上。

不仅如此,B站此前长视频的环境,使得其用户对评论区往往有着较高的留存度,他们往往有着凡事必先翻评论区的习惯。所以当他们看见视频上面是一个@人的热评、下面又是一堆莫名其妙的@人时,自然会气不打一出来。

当对高质量评论的需求和“低质多量”的@人评论产生冲突时,争吵便开始了。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在这场争吵中,你会注意到代表短视频使用习惯的“外来者”,与长视频的“原住民”分成了鲜明的正反两方。

对于正方来说,“@”这个功能是存在即合理的——“有这个功能,我还不能用?”

而对此,反方也给予了有力的反驳:“有分享按键你为啥不用?”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这些吵架的文字不重要,感受一下他们吵了多少就好~

不同于抖快等平台,B站的外部分享链路相当方便。你不需要下载什么视频、复制长串什么文字,直接分享即可直达。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而骂战也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升级,开始从单纯的是非上升到了用户属性与用户成分……但这些骂战,只是互联网生态中最无聊的一部分而已,它并不值得做出什么有趣的解读、更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写一篇文章。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事情也本应如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骂战开始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

——或者说,变质。

02 开始变质的争吵

言语的攻击,永远无法如真实的刀枪一般刺入对方的血肉。所以无论再怎么骂、再怎么心平气和地劝说,你也没法隔着网线掐死对面。

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原住民们”逐渐接受了一个事实:无论怎么劝(骂),这群@的人也不会消停。

在这场斗争当中,许多人开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一生态。但也不少人,逐渐开始倾向于用那些更有乐子的方式,去劝阻“@人”这一行为。

根据不完全统计,他们的劝阻方式大致分为三种。

其一,为复制粘贴式。

他们深谙“互联网交流的尽头是复制粘贴”这一道理,所以每当发现@人的评论时,他们都会掏出已经准备好的艾特圣经,并成群结队地复制粘贴,通过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让对方明白,艾特人这一行为,本身是不适宜的。

你为什么不艾特我,就因为咱俩不认识吗,从国家层面来讲,咱是同胞,手足兄弟啊,你好意思艾特别人不艾特我吗,你这样让我感觉未来充满了迷茫,瞬间让我跌落无底深渊,如果你每次都艾特我,那你就能把我从深渊中拉住,我的世界也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其二,为互帮互助式。

他们会本着热心的原则,顺着@人发起者原本的意愿进行无限制的重复艾特(比如下图);而如果被@人不进行回复时,他们则会进行亲切的问候,发出“是不是他(被@人)开始烦你了”等十分温柔的话语。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而第三种,也是最抽象的一种——召唤式艾特。

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算是第一种方式的分支,只不过有些过于抽象了些。

这群人将评论区@人的行为与“召唤术”关联起来;又因为抵触心理将其归类成了“亡灵召唤”。于是,每当出现@人的评论时,他们都会自发变身亡灵法师,开始进行一轮又一轮的召唤。

哥布林、骷髅、僵尸……任何负面形象的非人类种,都能够成为他们召唤的对象。

召唤的过程甚至产生了一些攀比心理,他们会比拼谁召唤的军队更多、更强。只要自己召唤的足够多,就能够达成乐子意义上的胜利。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慢着……

而相对的,一些热衷于艾特人的用户也开始变革。他们开始为单纯无意义的“@”披上了一层更加抽(逆)象(天)的外衣。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化身猫娘玩主仆play游戏。只需要加上一些逆天的字眼,他们所受到的攻击就会减弱许多。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因为他们知道,在B站玩抽象这套,就可以避免被攻击。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尽管我身边确实有这么玩主仆play的(而且不是一对一),但现实里玩这么开的确实还是占少数的。

所谓平台的生态冲突开始被抽象文化所浸染,披上了一层更加“乐”的外衣。争吵本身的娱乐性开始盖过了攻击性,小部分外来者与这些所谓的“原住民”,开始在某种意义上达成了小范围的、诡异的生态融合。

——但无论如何,这只是小部分而已。

每天在评论区,你依旧能看见许多这个名为“@”的符号,和“B站是否还是长视频平台”的讨论。从中,你或许可以窥见B站试图转型短视频但并未成功的现状,也或许会想到叔叔此前“将视频播放量改为播放时长”的承诺——这个原定7月就上线的改动,如今也已经石沉大海,仿佛消失了一般不曾存在。

部落依旧是部落,冲突依旧是冲突。但一切还没结束。

03 后记

版本迎来了更新。

我在前面提过,@公众人物的行为,一般不会引来过多的争吵。但这个共识,在最近似乎开始有些松动。

AI浪潮的来袭,让B站中一些可被公用的“AI”助手开始异军突起。“AI视频小助理”“机器工具人”等BOT出现在了评论区中。

只要在评论区艾特并发出要求,它们就会自动总结视频的内容、归纳视频重点,达成“省流效果”

——尽管大多数时候,它们总结的狗屁不是。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可还是有不少人在评论区不厌其烦地@这群AI,它们在近期各大视频评论区的出镜率,已经开始超过了那些被@的普通人。

一些人已经开始反感,可更多的人觉得它目前还比较新潮有趣。

“因为在B站@熟人,我被喷了一整天”

知名抽象up主“超级小能猫”的动态和其评论区,突出一个叛逆

旧的争斗还未完了,新的矛盾已经出现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