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湾流经济评论
注意看,眼前这帮人不是淘金客,而是去深圳逛吃逛吃的香港人:
来源:小红书用户小娜
这过关的人流量,比广州的死亡三号线还恐怖。
周日晚回香港,又是人山人海。
来源:小红书用户夏哈哈
香港入境事务处的数据,最近的周六(8月19日),香港居民出境达到35.59万人次,是内地居民入境(15.23万人次)的2.34倍。人数最多的两个口岸——罗湖和落马洲支线,香港居民出境人次更是内地居民入境的3.11倍。
数据来源:香港入境事务处
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开始成为深圳一日游特种兵。有位香港的网友晒出了自己12小时极限深圳游:
- 早上10点从香港出发;
- 11点去gaga吃Brunch;
- 12点去做美甲,还特别强调一两百元就能做到自己喜欢的款式;
- 1点半去盐井巷吃川菜,而且还很专业,直接去吃川菜的代表自贡菜;
- 3点半去喝咖啡,不是满大街的星巴克、瑞幸,而是韩国人开的小众店;
- 5点去做SPA;
- 6点半吃的晚饭,就不是普通的川湘菜、潮汕火锅,而是高端的厨师发办 (Omakase)。人均两三百,已经是极致性价比了;
- 8点去做面部护理和睫毛;
- 9点准备回香港;
- 10点到家。
来源:小红书用户升级打怪的SS
这位香港朋友也说了,虽然别人认为深圳无聊,但她看中深圳服务行业物美价廉、服务态度好。
另外一位香港网友则简单多了,直接拎了500多块钱的周黑鸭回去。粗略算一下:一盒鸭翅25元左右,一盒素菜15元左右。保守估计,这人应该拿了30盒左右的周黑鸭。
别说女生了,壮汉拎得都手疼。
来源:虎嗅网友臭友Cceq4
难怪有网友说:
香港赚钱,深圳花。
如果说香港人反向购物图的是性价比、新鲜好玩,那么,深圳到香港的反向代购,则表明内地消费方式已经融入香港,甚至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有媒体采访了从事反向代购的年轻人。他表示,最开始只是想赚回一点来往港深的交通费,但香港人的需求太过旺盛,最后自己还能小赚一笔。刚从事代购,他便在网上发帖,一小时内就有三五人咨询下单。
有人还讨论过,香港一杯珍珠奶茶大概需要30元人民币。深圳一杯1点点只要15元(还是大杯)左右,即使算上10元代购费,也比在香港划算。而且内地的奶茶不仅便宜,还更好喝。
刚开始,反向代购还局限于鲍师傅、喜茶、瑞幸咖啡这类小件商品,后来有香港的朋友开始找人代购海底捞火锅。提前几天下单,提货当天代购在深圳采购,下午送到,晚上开吃。菜品当然是新鲜的,蔬菜上还有几滴晶莹的露珠。
虽然“来了就是深圳人”被网友玩坏了,但不妨它再被玩一次:
来不了,就找深圳人代购!
01 被拼多多们打败的香港代购
有人说,反向购物就像淄博烧烤一样,是大疫过后众人释放情绪的出口,但细数近些年的种种迹象,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内地,已经从多方面完成对香港零售业的弯道超车。反向购物热,仅仅是超车后产生的一个现象而已。
首先是价格上的秒杀。
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港版iPhone?80后、90后或许印象深刻,00后闻所未闻。
十年前的内地大学宿舍里,大家最羡慕广东的靓仔,因为他总能在每年的9月、10月前往香港,带回最新的iPhone。当年一部“超前、空前”的iPhone 5s,首次使用的指纹解锁、当时最先进的处理器、第一次用上黑白颜色之外的土豪金(香槟金)……像是《功夫》里鳄鱼帮大佬发出的呐喊:“还有谁!!!”让人直呼牛X!!!
刚开始,内地还不是iPhone的首发地,香港是。于是,为了能第一时间用上最新款,一台五六千元的手机,能被黄牛们炒到一两万;
后来,大陆成了首发地,但因为关税和汇率,港版iPhone比内地便宜不少,很多人还是买港版;
再后来,百亿补贴来了,汇率差又变小了,港版iPhone优势不再,年轻人涌入拼多多,一边担心配件调包,一边直呼“安全下车”、“真香”。
以丐版iPhone 14 128g为例,大陆官网发售价是5999元,香港是6899元,折合人民币6397元(2023年8月25日汇率)。也就是说,港版比国行贵了400元。如果是在电商平台,特别是百亿补贴,价格差距还会更大。
不仅是手机,如今的SK-II神仙水、兰蔻小黑瓶、萝卜丁口红……哪个不能在百亿补贴买?去香港,耗费精力、路费、住宿费不说,商品价格还更贵。如果没有积分和促销活动,价格能顶天。
难怪网上有人说,不少香港人还专门跑到深圳取快递。看来还是价格得人心啊!
02 漂亮美甲打败维港晚风
价格之外,服务体验是内地的第二把刷子。
先说线下。
虽说深圳是美食的荒漠,但作为湖南人的精神省会,这地方的湘菜绝对正宗。再加上近些年内地餐饮品牌急速扩张,无论是遇见小面、大师兄这类快餐品牌,还是海底捞、阿强家这类正餐连锁品牌,都已在深圳密集布局。更别说茶颜悦色、泸溪河这些乘着国潮的东风、挖掘到流量密码的品牌,已经红得发紫。
反观香港,虽被誉为世界美食之都,但这里不少中餐店都诞生于本土。去一家油尖旺的川菜夫妻店,老板可能用地道的香港话告诉你,他的爷爷辈就来这里赚英国佬的钱啦!
近些年,也有内地的连锁品牌餐饮打入香港,但因为疫情等原因阻隔,香港人的记忆,还停留在2017年进驻油麻地的海底捞、2018年沙田的喜茶。
于是,关口的闸门一开,对美食的向往就像咆哮的江水,涌入深圳。时隔三四年后再次见到深圳的餐饮,香港人或许真会连呼“哇塞”。
来趟深圳,不能吃个饭就打道回府吧?于是,美甲、SPA,甚至路边彩票亭的生意都好到爆。
难道香港没有美甲店吗?肯定不是,但谁让深圳又便宜又好看呢?
以往在香港,维港晚风,配上一杯Mojito是朋友圈必备的素材,但仔细想想,独一无二的美甲又何尝不是呢?
再说线上。
美团、饿了么烧了无数轮钱,外卖行业已经卷上天,香港还没有发达的外卖网络;
李佳琦红了好几轮,但在香港只能一边试口红,一边看柜姐脸色;
内地直播卖货已经开启“男色时代”, 椰树开了美男脱衣秀的“好头”,无数商家质疑椰树,理解椰树,最后成为椰树。胸肌、腹肌、背肌开始霸屏。你说香港?这方面好像不发达……
在内地消费,买到的快乐不是一点半点。
03 天猫国际打败奶粉代购
如果说价格、体验是隔靴挠痒,那么,品质升级就是对香港零售业最大的打击。
以往过关,内地人不带两罐美素佳儿回来,心里总不踏实,但这些年已经大可不必。电商巨头出海多年,海外布局日益完善,抢产地、抢市场、抢用户,海外商品供应链也日益完善,方便消费者海淘只是一件不大的附属品。现在,内地人可以轻松在电商平台购买港版的美素佳儿。
美素佳儿只是一个缩影,表明最具消费力的中产阶级,有可能摆脱香港高品质产品的依赖,转而在家吹空调等快递。
还有最开始提到的手机行业,也在发生巨变。2013年二季度,三星一统江湖,市占率高达18.3%。当时的苹果虽然只能用联通4G网络,但仍有不少人愿意为科技感和设计半夜排队抢购。三星、苹果的设计,一直被国产手机学习。
但到了2023年,国产手机已经占据了市场几乎全部份额,唯一的国外品牌苹果,市占率只有15%左右,三星更是不见踪影。国产手机引领设计潮流也已经不足为奇了。
数据来源:IDC
手机之外,手机之外,奶粉、化妆品等内地人常去香港扫的货,也逐渐被国产品牌替代。
此前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国产奶粉跌入谷底。2017年,有位母婴店老板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其门店进口奶粉品牌占比高达82%,国产奶粉仅占18%。国产奶粉品牌痛定思痛,在安全、配方、奶源等方面不断改进。终于到了2020年,国产奶粉市场份额达到53%,首次超过外资品牌。尼尔森去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奶粉市占率5强中,已有3家变成了国产品牌。
国产化妆品也在逆袭。2021年,我国彩妆市场前两名均是国产品牌——花西子和完美日记,市占率分别为6.8%和6.4%,均较2017年提升超过6个百分点,并超过了迪奥、欧莱雅、YSL等国际大牌。
所以说,香港人反向购物,不仅仅是性价比那么简单……
04 香港消费失去的五年
内地消费反向超越的另一面,同时也伴随着香港消费失去的五年。
首先是香港的收入领先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受失业率上升、宏观经济衰退导致减薪等方面的影响,2020年,香港家庭月收入大幅下跌6%。疫情过后,香港人的收入水平仍未明显改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4月期间,就业人士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是两万港币,相比于今年一季度还低了300元。
收入的下滑,以及疫情受困,也让香港本土消费从巅峰坠落。
今年1-5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额均不及2019年同期水平,1月的跌幅最大,达到近1/4。
数据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受经济波动和疫情防控影响,近五年,香港入境游客人数从2019年开始骤减,2021年跌入谷底。伴随而来的,是香港零售总额的下跌。2018年,香港零售总额达到顶峰,在5000亿港币左右,随后开始下跌,到2020年谷底时只有三四千亿了。
图源:普华永道
普华永道在2月时就分析,今年香港零售总额估计增长13%到3950亿港币左右,但由于经济不确定性等原因,零售市场想要恢复到2018年那样的高峰水平,可能还需要5-10年。
也就是说,香港走过失去的5年,可能还需要1个甚至两个5年才能治愈。
拆解零售总额数据后会发现,各品类销售额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部分品类如珠宝、钟表和贵重礼品类、药品和化妆品类几近腰斩。
图源:普华永道
奢侈品及其相关行业方面,真可谓风水轮流转。据统计,瑞士钟表全球前3大出口市场,在2018年还是香港、美国和中国内地,到了去年则变成美国,其次是内地,接着才是香港。
而且随着各奢侈品牌战略定位改变、香港与内地商品价差缩小、内地电商渠道发展迅猛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关掉香港的店铺,转战内地:
2020年,PRADA关闭在香港最大的旗舰店;
2021年,LV关闭了铜锣湾时代广场的精品店;
2020年到2022年,周大福关闭了15%的香港店铺,扭头在大陆新开3100多家店,门店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这么一来,去年,香港从全球“租金最昂贵的商业街道“榜首位置跌落。
奢侈品之外,就是药品和化妆品零售额跌幅最大了。来看香港美妆店巨头莎莎国际的数据:
受疫情防控影响,莎莎业绩影响非常大,于是公司开始自救——
缩减门店,从234家减少到186家;
削减销售成本;
优化库存管理,减少存货周转天数……
结果呢,2023财年,莎莎国际实现营业收入35亿港元,同比增长2.6%。但如果去除香港会计准则第36号所确认的零售店铺资产减值拨备(包括使用权资产及物业、机器及设备)、各地政府发放的疫情相关补贴、临时租金减免等,莎莎国际年内仍是亏损状态。可见疫情大考和复苏的艰难。
另一家化妆品店——卓悦,更是泥菩萨过河。
其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最高点19.35亿港币下跌到2020年的5.39亿港币。为了自救,2020年,卓悦把自己位于荃湾的集团中心总部卖了,并在之后出售了位于荃湾、元朗、旺角等商业区的多家店铺。结果呢,到了去年,公司营收只剩下1.86亿港币了。
即使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餐饮行业,也深受暴击。以香港两大茶餐厅品牌太兴、翠华为例:
去年,太兴营业收入26.8亿港币,同比减少15.7%,转蚀4320万港币。
翠华控股的日子更不好过。2023 财年,翠华控股营收8.46 亿港币,同比下降14.9%。报告称,疫情影响是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翠华的业绩从疫情前就已经开始急速下坠了。2020 财年到2022 财年,翠华控股亏损分别为3.17 亿港币、1.24 亿港币和1.18亿港币。2023财年扭亏为盈,净利润为6057.8万港币,但人家是卖物业换来的。
深圳与香港,无形中已经互换了身份。
参考资料
- 格隆:深圳,正被香港人挤爆
- 深圳微时光:香港代购,不“香”了
- 深圳微时光:抓娃娃、刮彩票、一天四杯奶茶…香港人的北上打卡攻略,看呆深圳人
- 时代周报:深港“反向代购”潮:一天赚四五百,跨境跑腿或面临罚款风险
- 三联生活实验室:深圳人的“反向代购”,拯救了多少香港白领
- 霞光社:内地新消费,复制到香港
- 每日人物:当直播卖货进入“男色时代”
-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奢侈品市场洞察:“重塑客户价值,实现可持续增长”
- 工商时报:香港零售恢复高峰恐须10年
- 智通财经APP:香港零售业“回春”,莎莎国际扭亏为盈下暗藏“冰与火”
- 财华社:沦落到卖物业度难关!昔日茶餐厅大佬翠华控股黯然失色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