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数字产业人才告急|钛媒体「出海参考」

44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印尼数字产业人才告急|钛媒体「出海参考」

同行之间相互挖人、国内人才转移、从0培养,为了解决“缺人”问题,出海印尼的中国企业花样百出。

“本地员工基本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自主做成的。你说怎么做,对方就怎么做,还经常做不好。他们难以完成任何开放性的工作。”MCN创业者黄春(化名)向钛媒体「出海参考」描述他在印尼的员工都是“人菜瘾大”。

印尼是中国出海企业的热门目的地,但在实际建立本土团队的时候,却给老板们浇了一盆凉水——适合出海企业的人才生态几乎一片空白。

在印尼人力资源平台KUPU首席执行官周海波看来,印尼员工相对服从,职场上不存在国内熟知的“挑战”和“赛马”文化。不只是员工缺乏创造性,当地更加缺乏了解行业的职业化人才和初中级管理人才。

“招基层员工很简单,但是想要找到管理过2个人的初级管理者太难了。”众多印尼出海创业者向周海波表达他们的痛苦。

出海浪潮下的人才危机

近些年,到印尼寻求市场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不断增多。

从最初的游戏与工具性应用,到电商平台、娱乐社交应用、金融科技,再到当前火热的SaaS、人工智能、 MCN、TSP(Tik Tok Shop Partner)等产业,各个互联网企业陆续将国内模式“复制”到印尼。

印尼数字产业人才告急|钛媒体「出海参考」

但项目实际落地时,他们才发现在当地找到合适的人才怎么这么难?

TikTok在印尼拥有2000名左右的员工。据TikTok当地员工向钛媒体「出海参考」透露,TikTok通过社招找到拥有高学历并有相应工作经验的印尼员工占比80%,剩余均为新加坡和中国员工。

“如果出海商家(TSP和MCN)想要在印尼招聘到对电商有认知的员工非常难。印尼普通人基本上都不太懂电商和运营。”该员工强调。

黄春也表示,从去年到印尼后,他们团队招聘了30多位本地的运营和直播员工。每次都从0开始培训员工的直播技巧和运营知识。

除运营外,印尼技术开发人才也十分稀缺。咨询公司A.T. Kearney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尼每年平均每百万人只能产生278名软件工程师,而马来西亚和泰国平均每百万人每年能产生超过1000名软件工程师。世界银行曾在2018年预测,到2030年期间,印尼数字领域的人才缺口可能达到900万。

周海波从出海企业的发展阶段对当地人才缺口进行了描述,“出海企业刚开始在当地成立所需的基础经营性岗位人才(财务、行政、人事、法务等)很稀缺;企业成立后在拓展和发力本地业务的通用性人才(运营、市场、营销、商务)很稀缺;企业要升级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特定行业经验的垂直类人才(产品、研发、专家)很稀缺。”

由此可见,印尼数字领域的人才的空缺几乎是遍及所有环节。

“印尼并不缺乏顶尖高素质人才。例如,印尼巨头金光集团拥有来自十几个国家的高端人才。但产业快速发展所需的中腰部初级白领人员在印尼是非常稀缺的。”周海波强调道,“不过,出海企业主们和KUPU正在尝试解决人才问题。”

同行互挖下的原始人才生态

为了找到合适的人才,出海企业想尽了办法。

印尼海外仓创业者表示,仓库管理是电商产业中最辛苦的环节之一。为了能够找到吃苦耐劳的本地人,他会通过调查面试者的家庭信息,选择那些家庭并不优越、能吃苦的本地人加入他的企业。

而身处在快速变化的MCN行业,一板一眼和缺乏创造力的印尼员工总是让黄春犯难。为了找到创造性人才,黄春的MCN公司利用东南亚招聘网站JobStreet进行大量的招聘和面试,通过快速筛选、快速轮换,最终找到并留下那部分具有主动性并且有创意思维的本地员工。

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合适的人才之外,出海企业开始自主培养所需人才。

德龙工业园通过印尼政府教育部⻔批准,建立印尼德⻰理工学院,并与印尼万隆制造理工学院、泗水玛雅大学、泗水玛中大学,设立冶炼、发电、土木工程等专业,毕业后由德龙工业园直接安排就业。

2022年,Lazada开展“印尼数字人才工作发展计划” (AKAR Digital ),与印尼中小企业合作部,在西爪哇和东爪哇推出多项教育培训计划,包含通过中小微企业培训,提高他们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和鼓励数字化转型。

此外,出海企业还会将印尼员工带到国内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 。

但对于想要快速搭建团队的公司来说,这样长的培养周期并不是首选。“同行挖人这件事情正在印尼发生。”周海波透露,“另外,为了解决缺人问题,企业还可以选择从国内招聘出海人才,将国内竞争压力释放到广阔的海外人才市场空缺中。”

KUPU作为人力资源平台最先感知到人才市场变化。在大量需求的推动下,为了更快速、高效,KUPU打造了智能化的招聘和应聘双边对接平台,以替代JobStreet的传统招聘模式,并且专门为出海企业推出了猎头服务。

不过,最终要解决印尼的人才危机,关键在于打造一批印尼数字经济产业的中腰部公司,通过公司为行业培养出大批优质的人才。

周海波举例道,“2012年前后,小米、滴滴、今日头条、蔚来汽车等企业先后成立,它们从校招和刚进入职场的白领开始进行体系化的培养,打造了当前中国互联网的人才和精英。但印尼目前没有这样的生态,印尼的人才资源发展需要有一批本土化的中腰部企业的成长来带动。”

重新认识当地的职场文化

印尼本身的职场文化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是出海企业管理本地员工不可忽视的因素。

印尼是多宗教国家,但大部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规定,每天要在破晓、中午、下午、日落和入夜前分别做五次礼拜。因此,印尼员工每天在工作时间内至少要做两次礼拜,甚至,公司需要配备祈祷室。

除宗教外,当地人的温和与工作中的按部就班同样让出海企业难以适应。但对于从事印尼休闲食品领域的彬哥来说,印尼员工的按部就班和本分正是他最喜欢的部分,并且他看到本地员工从不偷懒。

不同行业对人员的不同要求,使得相似表现的人产生了差异的评价。这种反差同样体现在中国与印尼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中。

很多对印尼文化不理解的出海创业者会认为,印尼工人低效、懒散、不接受加班、下班后不回复消息。但根据在当地生活工作20多年的千岛企服王瑞观察,印尼人更注重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他表示,面对中国人的“极致效率”,当地人反而会不解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爱钱?

不同于国内的996,印尼对于“反加班”是社会性的。当地劳动法和基础设施都反映出“反卷”工作文化。

印尼《创造就业法案》规定工作日加班的第一小时,报酬为每小时工资的1.5倍。从第二个到第八个小时,加班费增加到每小时工资的2倍。如果是休息日或法定假日加班,前八个小时的加班费为每小时工资的2倍,第九个小时的加班费增加至每小时工资的3倍,第十、十一和十二个小时的加班费达到每小时工资的4倍。并且印尼劳动保护法案执行十分严格,对劳工保护力度很强。

此外,据周海波表示,他所在的写字楼下午6点半后大厦会统一断电。到下班时间后,办公楼断电在印尼是普遍现象。没有电灯、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印尼打工人纷纷冲出闷热的雅加达办公室。

“不过,当地的白领并不是完全不接受加班。”周海波观察道,“只要给出足够充分的理由,本地员工是可以接受加班的。并且,KUPU有很多在职的活跃求职者。这说明他们依旧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追求向上流动。”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甚平,责编|杨秀娟)

节目预告

随着中东经济转型加速,投资热潮不断,越来越多的出海者前往中东考察,但是目前中东市场仍存在信息差巨大、庞乱芜杂、缺乏基础认知的现状。

钛媒体「出海参考」希望通过四期直播节目(中东市场概览、当地消费与电商、泛娱乐社交、新能源转型)尽可能为中国“新航海者”们展开一幅中东实景画卷。

印尼数字产业人才告急|钛媒体「出海参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