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万年薪也留不住人,光伏高管离职潮愈演愈烈

416次阅读
没有评论

600万年薪也留不住人,光伏高管离职潮愈演愈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华夏能源网

600万年薪也留不住人,光伏高管离职潮愈演愈烈

今年以来,伴随光伏行业的大规模扩张潮,高管离职潮也愈演愈烈。

最为典型的是硅料龙头大全能源(SH:688303)。8月4日,大全能源宣布,董事张龙根与总经理周强民双双辞职,辞任后两人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公司同时聘任王西玉为总经理,以接替周强民的工作。

更早的还有通威股份(SH:600438)前董事长谢毅、爱康科技(SZ:002610)前常务副总裁朱治国、东方日升(SZ:300118)前总裁孙岳懋,天合光能(SH:688599)前董事、副总经理曹博,协鑫能科(SZ:002015)前首席执行官、联席总裁王振辉等,都相继离职。

华夏能源网不完全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截至发稿日),光伏行业已有51家上市公司发生人事变动,涉及95名高管离职。

高级人才的流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行业竞争的白热化。那些伴随光伏产业走到高景气阶段的资深从业者们,正迎来新的职业选择。随着抢人挖人大战的上演,圈内也增加了许多各种版本的“爱恨情仇”。

“很多行业已经固化,没什么新的机会,光伏人才流动大恰恰说明行业发展不错。跳槽涨薪是一定的,但更多的还是看未来的机会,光伏行业P型向N型时代的转换会诞生新一波财富机会,我们希望搭上这班车。”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她刚刚从光伏上市公司,跳槽到一家新成立的HJT企业担任中层。

核心高管缘何留不住?

损失最惨重的是大全能源。

“董事会于近日收到董事张龙根先生、董事兼总经理周强民先生递交的书面辞职报告。”8月初,大全能源的一则公告引起行业震动。加上今年6月宣布离职的大全能源质量总监、副总经理谭忠芳,今年大全能源已有3位高管离职。

某业内人士认为,三名高管接连辞职,与大全能源业绩不理想有关。今年上半年由于硅料市场新增产能陆续释放,多晶硅价格下跌,大全能源营业收入同比下滑超过40%,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更是超过五成。这也是大全能源自2021年上市以来,首次中报业绩出现下滑。

大多高级职位人才,都背负了较大的业绩压力。因此,受业绩不佳影响,另谋其位的并不少见。“今年光储企业的业绩压力巨大,各环节都竞争激烈,上半年各家任务完成率仅37%,势必逼走部分扛了翻倍KPI的企业高管。”光伏行业观察者、“策哥论光伏”创办人胡志强告诉华夏能源网。

中利集团(ST中利,SZ:002309)副董事长董曙光的辞职,是公司业绩不行高管离职的另一种类型。近四年来,中利集团连年亏损,还背负了近80亿元的巨额债务无力偿还,已经走至被破产重整的地步。面对中利大厦将倾的局面,董曙光已“无力回天”,只能黯然离开。

除了业绩压力,胡志强认为,光伏高管离职还有另一大主要原因是高层内斗和利益分配不均。

他对华夏能源网举例称,某龙头企业内部的产品研发,围绕TOPCon、HJT、IBC等多条技术路线均有不同技术团队在同步进行,团队间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一旦研发产品不被市场认可,其研发负责人就容易被排挤,最终导致离职。还有部分大厂,因上市股权分配不均而引发公司老团队与新势力的争斗,最终失败一方被出局。

除了上述情况,企业间的相互“挖角”导致光伏高管离职的情况更多。往往是行业排名在前列、业绩优秀的企业,面临被“挖角”的挑战更大。较大一部分担任要职的高管出走,是由于干得不错而被同行业挖走,另外自立门户去创业的也不在少数。

跨界光伏的华东重机(SZ:002685),今年就从爱康挖得一位重量级高管——朱治国。朱治国曾任天合光能首席运营官兼任组件事业部总裁、腾晖光伏总裁及爱康常务副总裁,有着多年的光伏行业项目运作及管理经验。

朱治国从天合光能离职后,工作职务就变动较为频繁。去年10月,朱治国出任爱康科技公司常务副总裁,之后仅隔半年就再次离职,跳槽到华东重机担任光伏业务负责人、常务副总,同时兼任华东光能、徐州光能总经理。

通威前董事长谢毅,则是离职创业的代表人物。今年3月,通威换帅,谢毅辞去董事长等职务后,成立四川和光同程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32GW 的电池片项目,主打N型TOPCon技术路线。

在业内被“争夺”的优质人才,从履历来看,大多都有龙头公司的工作背景,这也是光伏新势力挖人看好的“光环”。

组件龙头晶科能源(SH:688223)就先后向业内新势力公司输送了一批“一把手”,被业内为“黄埔军校”。例如,光伏“新秀”高景太阳能董事长徐志群、沐邦高科总经理郭俊华、保碧新能源CEO金锐、前大全能源董事张龙根等,最早都出自晶科系。

600万年薪也留不住人,光伏高管离职潮愈演愈烈

图:核心高管离职情况不完全统计(制图 /华夏能源网 郑明超)

据统计,今年离职的高管中,副总经理、副总裁级别最多,有26名;董事长、总经理级别其次,有12名。两者合计38人,由此推算出,企业核心高管的占比达到四成。此外,财务人员、独董、董秘都属于流动频繁的岗位。

高薪、股权、职权的“诱惑”

业内流传一则跳槽传说称,某光伏高管两年前率团队辞职,现在个人身价已有24亿。另一位头部组件企业的总经理被挖走后,不算年薪,光股权现在就值8000多万……

这些坊间故事,激荡着光伏高管们的内心。事实上,影响高管离职的因素中,高薪的因素确实不可忽视。

2022年某知名组件企业的多位高管离职,原因就是公司的薪资与股权激励水平在行业内较低。以公司离职CXO级别的一位高管为例,其年薪为400万元左右,同时持有上百万股公司股票。虽然乍看待遇相当优渥,但在同行高价挖人面前并没什么竞争力。

这些出身行业龙头、有着丰富光伏项目运营成功经验的老将,成为被各方争抢的对象。高薪、股权,还有更高的职务、更大的决策权,都给这些光伏高管们极大的诱惑。

胡志强对华夏能源网表示:“销售端的负责人跳槽起码可以涨薪20%,技术端则更高。”另有光伏人力资源集团首席业务运营官也表示,现在基本上年薪30万元的候选人都很容易拿到45-55万元的年薪。

除了高薪,大方的分享公司股权也是挖人者的常规承诺。如华东重机对朱治国就被给予无锡宇杰66%股份待遇。无锡宇杰是无锡华东光能的控股股东,前者持有后者25%股份。据此推算可知,朱治国持有无锡华东光能16.5%股份。

近三年净利率一直为负的华东重机,如今将转型的希望寄托在光伏业务上,朱治国可谓肩负重任。在雇主方来看,能用股权换得一位光伏大佬的全力辅佐,实现企业翻身,还是很划算的。

高薪“抢人大战”背后,根本原因是大量的跨界企业和新势力亟需有经验的管理者引导指路。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曾透露,2022年初至2023年4月底,我国光伏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60个。尽管实际落地情况存在不确定性,但如此庞大的扩产规划基数上,人才需求旺盛是自然的。

为了留住人才,2022年光伏行业普遍推出一波涨薪潮,薪酬水准相比此前有较明显提升。例如,通威前董事长谢毅,就以638.73万元年薪名列2022年度光伏行业薪酬第二;行业第一则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大全能源总经理周强民,年薪674.11万元。

但为何高薪之下,很多公司依然无法留住人?

有行业投资人对此表示,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相比百万年薪,不差钱的核心高管更看重个人发展。“比如更大的权限,更大的发挥空间,在经营决策上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也是一些高管离职的缘由之一。”

离职创业的“另一条路”

离职创业,是一些能力强、资源深厚的光伏高管的选择。代表人物除了通威前任董事长谢毅,华为智能光伏前总裁许映童也是典型代表。

这类龙头企业出身的大佬级高管,具备了从零到一开创新事业的能力,很容易收获资本方的认可。如果他们本人有离职单干的想法,与资方很容易就“一拍即合”。

一位投资机构负责人告诉华夏能源网:明星高管离职创业,只要方向对、资源够,成功的概率就很大,资本很看好这样的项目。有两位光伏高管离职创业,很多资方想塞钱给他,最后还“投不进”。

谢毅创办的和光同程,就吸引了包括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宜宾市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煊炀光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重量级投资方。

许映童创办的上海思格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仅3个月就获得了数亿元的天使轮投资。投资方为高瓴资本、华登国际、云晖资本、钟鼎资本等,截至今年5月,上海思格已累计融资近6亿人民币,现估值近30亿人民币。

而徐志群控制的高景太阳能身后,更是站着43家资本的身影。成立四年时间,已经进行了3次融资、4次增资、5次股权转让,公司估值也达到200亿元。

“目前来看,体面离职的总裁级别的高管,七八成都选择了去创业。创业搏一把,未来无限可能,当然要比做职业经理人空间更大。”胡志强对华夏能源网表示。

新技术的迭代、新资本的涌入、可以预期的巨大市场空间,都让光伏行业“遍地都是创业机会”。抓住机会,往往就能创造新的传奇。

一道新能创始人刘勇曾先后担任晶澳科技(SZ:002459)首席技术官(CTO)、首席运营官(COO),隆基组件事业部总经理,中来股份副总经理等职务,后于2018年创办一道新能,定位于新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深耕光伏电池、组件以及分布式电站环节。

一道新能用了四年时间,就从初创企业晋级为行业头部公司,2022年底组件出货量位列全球第八,成为产值超百亿元的光伏“独角兽”。

这些成功的创业案例,对光伏高管离职创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挖人留人“攻防战”

光伏人才的流动,搅动了一池春水,避免了行业陷入死气沉沉。但抢人挖人大战的上演,也给很多企业带来严重困扰。

“光伏圈子不大,人来人往是正常现象,但抢人挖人确实带来很多问题。薪资预期被抬的很高,不给年薪百万、不配股权分红,似乎就没诚意。实际上光伏行业利润水平不比互联网、金融高,工资也不可能跟它们比。薪酬预期抬太高,最后是招人难,找工作也难。”前述光伏业内资深人士表示。

跟随人才流动,最直接的问题是带来技术专利权的纠纷。而有的公司在技术竞争上打不过,也会用挖人来偷技术。

“从表面上看,技术人员跳槽比较少,这其实是因为技术人员的跳槽都比较低调。由于光伏行业发展正在由P型向N型转型升级,电池片环节跳槽的技术人员尤其多,很多人走就是带着技术走的。”胡志强告诉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说。

胡志强表示,受制于竞业协议限制,有些技术人员走的是“隐形”跳槽路线,比如入职不敢用自己真名,有的会借用兄弟姐妹的名字。“这些做法没法细究,细究起来就是专利权官司”。

核心技术骨干的流失,让被“挖墙脚”的企业叫苦不迭。为留住核心高管,或最大程度减轻影响,很多光伏企业也费尽心机。

某光伏中游公司就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由于高管离职带走技术,该公司就派出卧底人员潜入同业公司,待集齐证据后,提请劳动仲裁,要求前高管继续履行《竞业限制协议》,并支付高额违约金。

前述光伏资深人士对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透露:有些光伏上市公司为了留住人才,除了公告的年薪、股权外,还会有另外的渠道发钱。有些是高管们成立公司,以业务往来的形式发钱,实际工资比公告的高很多。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合理避税,另外也是怕亮明价格容易被其他公司挖。”该人士补充说。

员工持股的方式,是很多上市公司留人的常用手法,如晶科、隆基、天合都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措施,对维护员工队伍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晶科电力在今年4月推出的 2023年员工持股计划,参与对象包括在公司任职的董监高和核心管理人员136人。

当然,股权期权也是“金手铐”,只有安下心来与公司长期共同发展,才能享受到高额回报。有些公司为了留人,会在股权上增加很多限制措施,如某组件龙头,其员工持股平台设计了四层股权架构,相当于加了“四把锁”。有的企业对高管减持套现做出限定,“需要服从公司统一安排”,并非是随时就能套现走人。

但实际上,“金手铐”也未必都能达到效果。人才就像握在手中的沙,抓得越紧流走越快。一个健康增长的行业,人才正常流动非常符合逻辑,人才的高速流动往往说明行业正处于高景气度。

光伏高管离职潮的背后,是行业增长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人才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行业发展角度看,不是坏事。人才开枝散叶,全行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要比捆在少数几家企业都没前途要好得多。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