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游时,很多人都喜欢预订有自己特色的民宿,这也是途家这些民宿平台的客源之一。民宿赛道内,除了国外的Airbnb退出外,途家、木鸟、美团等几家各有自己的特色,这篇文章,作者来告诉我们怎么选。
打算找个十一之前的周末和朋友去上海玩一圈,订民宿的时候发现一模一样的房源、入住时间,木鸟一晚1323,途家一晚1575,好奇之余对几家民宿预订平台对比了一下,发现三家平台各有自己的优势版块。
先说结论:
- 住有特色的民宿首选木鸟民宿,性价比相对较高;
- 定酒店式公寓首选途家民宿,房源量大可选择性最多;
- 美团可以做辅助,一是因为成立较晚房源量少覆盖城市少,二是聚焦下沉市场房源质量参差不齐,但如果对住宿体验要求不高,美团民宿有部分低价民宿。
那我们现在就来详细分析下他们的各自优劣势吧。先来聊聊木鸟:
木鸟民宿成立于2012年5月,同样是国内老牌的民宿预订平台。就如同文章开头笔者对比的数据,虽然是个例,但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木鸟民宿的议价能力,这与木鸟民宿的发展模式有关。
木鸟民宿创立至今,一直沿用了C2C的运营模式,轻资产运营的方式使得木鸟民宿的现金流相对健康,在2020年率先渡过难关实现连续盈利,这也使得近两三年从各家的数据报告来看,木鸟民宿始终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从产品端来看,为什么特色民宿首选木鸟?
第一:由于C2C的运营模式,木鸟只提供交易平台,不做自己的自营民宿,在早期大量的中小民宿主纷纷涌入木鸟民宿,浴缸、婚纱、海景、树屋等特色民宿资源较为丰富,种类多样;
第二:木鸟民宿独立运营的方式保持了较大的自主性,流量来源健康。深耕C端多年,在房东端拥有相对高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议价能力较强,房源价格带比较全面,从一二百到上千都有;
第三:为了增加民宿住宿过程中的服务体验,木鸟民宿在2017年率先提出对标四星级酒店服务标准打造四木民宿,以期对供应链有更多的把控。
总结:如果你是比较注重旅游体验,想要新鲜感的话,可以尝试木鸟民宿,颜值和服务都挺不错的,特色民宿非常丰富。价格带和议价能力都是吸引我的点,使用也还算方便,APP和小程序都可以预定。
我们再来说一下途家民宿。
2011年底途家民宿成立;
2013年2月,携程入股途家;
2016年10月,途家战略并购携程、去哪儿公寓民宿业务,携程对途家的把控进一步加深。2019年罗军卸任,此后随着杨昌乐与陈刚相继执掌途家,途家对携程的依赖加重,这种依赖,正在大幅削减途家的独立性。
这种变化给途家带来的,是偏酒店式的运营思维、管理模式、房源内容和用户构成。为什么酒店式公寓首选途家?
- 途家创始人罗军本身具有的房地产背景以及携程背景的CEO相继任职,途家在2020年之前选择了自营的发展模式,在注重标准化的酒店式公寓上投入大量资源,尽管因为现金流影响途家砍掉20城的自营业务,但途家在酒店式公寓这种模式化的房源上建立的管理优势还在,酒店式公寓的运营会相对成熟;
- 途家前期房源量较少,比较大的一次扩容是在2016年基于携程的战略规划收拢了携程、去哪儿的公寓房源,房源量由2015年媒体预测的42万套猛涨至230万套,这使得途家民宿平台公寓房源占比非常高,相比民宿,在途家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公寓入住;
- 携程的民宿频道成为途家民宿的重要入口,途家失去独立性后非常依赖携程流量,因此途家无论是在产品展示还是房源建设上都趋近于酒店,更适合喜欢入住酒店用户的一种补充住宿产品;
- 受携程高星酒店发展思路以及前期自营模式影响,途家较为重视高质高价的房源,这也较为匹配携程而来的商旅流量。
总结:途家民宿作为携程酒店的一种补充,标准化、高端化是它的优点,酒店式公寓房源多,如果你对价格敏感性不高,出行偏爱酒店,推荐试一下途家民宿。
如果热衷于特种兵旅游的话,不妨考虑偶尔使用下美团民宿。
2017年,美团打出新品牌“榛果民宿”。在当时,作为美团点评的全资子公司,榛果民宿60%~70%的流量来源于美团点评。此后随着榛果民宿于2019年改名美团民宿,美团民宿的流量来源更加高度依赖美团生态,也就是以美团为代表的本地生活,想要在美团订民宿的话不用专门下载,美团APP上即可预订。
美团民宿成立比较晚,在早期主要靠学校周边钟点房发展,房源质量欠佳。美团民宿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四线下沉市场,当然这也是相对的,木鸟民宿在2021年年度报告中提到,三四线城市订单占比40%,美团民宿可以作为木鸟民宿的补充。
这个依靠下沉本地生活市场期待弯道超车的策略对于美团民宿来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方面性价比并不占优势,整体房源质量把控经验欠缺,很多房源的质量被用户诟病,另一方面美团民宿建立起这种印象之后很难再吸引装修、服务都在水准之上的民宿房东入驻,美团在一二线市场劣势较大。
总结:对民宿体验性要求低,看重住宿功能,不太重视房间质量和服务,喜欢特种兵式出游的用户可选择美团民宿,但美团房源量仅为途家和木鸟的一半以下,可选空间相对小,建议做备选。
从我个人的使用感受来看,如果你一旦深度习惯于某个平台其实可能就没有太多理由了。习惯成自然,这个很难改变所以这个就看大家的需求了。
本文由 @雨后伊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