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难得喘口气,但手机依旧拖后腿

42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小米难得喘口气,但手机依旧拖后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坤舆商业观察,作者 | 张奕丹,编辑 | 吴辰光

经历了连续4个季度的业务集体萎靡后,小米终于迎来难得的喘息机会。

8月29日,小米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营收673.55亿元,同比下降4%,这是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连续6个季度同比下降;经调整净利润51.4亿元,同比增长147%,连续两个季度同比增长。

对于营收下降,净利润增长,依旧与小米在今年提出的“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有关,其目的是为持续降本增效,优化库存管理。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小米的经营业绩出现质变,主要还是内因的改变,小米经营业绩的改变将不只是一个季度的变化,而是持续的变化。

三大业务收入方面,自2022年二季度出现集体同比下降后,本季度,IoT业务与互联网业务终于回暖,这让小米难得喘了口气。但基本盘手机业务依旧拖后腿,不仅成为唯一收入同比下降的业务,同时也是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连续6个季度同比下降,小米依旧将原因归结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持续萎靡。

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平均销售单价(ASP)1112元,同比增长2.8%,其中,得益于高端化的推进,在中国大陆地区ASP同比增长超过24%。

实际上,近年来小米对于ASP的增长和下降的解释也不新鲜,几乎无一例外的显示:增长是高端化的推进,下降不是促销就是清理库存,还包括部分被国内因高端手机出货量的贡献导致的ASP增加所抵消。

自2020年小米10发布以来,小米的高端口号就一直没停过。如今尴尬的是,小米手机收入不仅连续6个季度同比下降,在出货量方面,二季度,小米手机在全球市场的降幅是最大的,在国内市场的降幅排在第二,这恰恰说明了小米手机的市场表现没那么好。

此外,小米又透露汽车业务维持2024年上半年量产的目标不变。当百度、滴滴等因资质问题均放弃独自造车,而是采取与车企合作的方式,小米汽车未来怎么走是个看点。

不管怎样,小米在手机基本盘仍没有好转的同时,还要为造车分心,或许在难得喘口气后,还将继续呼吸加重。

手机业务持续承压

二季度,小米手机收入366亿元,同比减少13.4%,自2022年一季度以来,连续6个季度同比下降。

2022年一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小米手机收入分别为458亿元、423亿元、425亿元、366.7亿元、350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1.1%、28.4%、11.1%、27.3%、23.6%。

对于下降的原因,小米几乎都归结为受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萎靡的影响,小米手机的出货量也随之减少。

据TechInsights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共2.69亿部,同比下降8%。其中,三星以20%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之首,手机出货量5350万台,同比下降14%;苹果以1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手机出货量4310万台,同比下降9.3%;小米以1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出货量3320万台,同比下降15.9%;OPPO以1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出货量2710万台,同比下降2.2%;传音以9.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出货量2480万台,同比增长31.2%。

从这组数据看出,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的降幅是最大的。

另据Canalys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共约6430万台,同比下降5%。其中,vivo和oppo均以18%的市场份额并列第一,出货量均为1140万台。不同的是,vivo同比下降14%,OPPO同比下降4%;苹果以1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出货1040万台,同比增长5%;荣耀以1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出货量1030万台,同比下降21%;小米以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出货量860万台,同比下降19%。

从这组数据看出,小米手机国内出货量的降幅排在第二位。

对于市场形势,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目前智能手机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如今的换机势头其实并不猛,平均每个用户的每个手机驻留时间已由过去的18个月提升到3年左右,所以,现在已是一个巨大的红海市场。对于小米手机而言,受大环境影响是一方面,但关键的一点是,产品爆款程度不够,在抢夺市场上没有明显优势。

实际上,为了出爆款产品,自2020年小米10发布以来,小米就正式确立了高端化战略路线。在2021年年底小米12的上市,直接开启了全面对标苹果模式。从2022年开始,小米几乎时时刻刻都要展现高端成果。

2022年一季度至2023年二季度,小米手机ASP分别为1188.5元、1081.7元、1058.2元、1121元、1151.6元、1112.2元;同比变化分别为14.1%、-3.1%、-3%、-2%、-3.1%、2.8%。原因无一例外的显示为:增长是高端化的推进,下降不是促销就是清理库存,还包括部分被国内因高端手机出货量的贡献导致的ASP增加所抵消。

CHIP奇谱科技总编罗国昭指出,随着全球市场发展放缓,原本小米手机采取低单价、低利润,但靠销量取胜的道路已行不通了,因此需要从高端突破。但手机ASP的短时上涨并不代表高端化的成功,高端化绝不仅仅是手机价格的提高,而是在于消费者的复购意愿。

飞象网创始人项立刚也表示,整个市场大环境不好,小米手机出货量下降是在情理之中,但其所谓的高端策略确实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对小米品牌的认知还到不了高端的地步。

“小米最初说是做给发烧友的性比价手机,后来又说是做给屌丝的,全程都透露的是面向普通人群的品牌氛围,这个过程中又没有技术的根本性突破,历史的标签影响了小米的高端之路。如果继续用小米这个品牌打高端不容易,不如重新创立一个品牌。”项立刚向坤舆商业观察说道。

对于高端,小米也有过内部讨论。前不久,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2023年度演讲中提到,当小米11受挫、小米12不达预期时,在2022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小米内部组织了一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专项战略讨论会,所有部门的总经理都参加了,核心话题就是小米到底要不要继续做高端?是用小米品牌做,还是新创立一个品牌?最终达成共识是:坚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

但2022年对小米或许不太友好,这一年,小米提交了一份上市以来首个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年度成绩单。三大业务中,只有互联网服务收入微增0.4%,手机和IoT业务收入均出现下降,其中手机收入下降了19.9%,降幅最高。

今年年初,小米提出了“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至少目前来看,利润有了,但手机规模还未做到有效提升。

IoT和互联网业务回暖

二季度,能让小米难得喘口气的就是IoT和互联网业务的回暖。

具体看,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12.3%,主要是由于智能大家电、平板及若干生活消费产品的收入增加,部分被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的收入减少所抵消。

互联网服务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6.8%,创历史新高,主要由于广告业务收入的增加,广告业务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13%,创历史新高。

此外,小米其他业务收入10.6亿元,同比下降5.4%。

用户方面,2023年6月,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6.06亿,同比增长10.8%。其中,中国大陆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1.49亿,同比增长6.5%。截至2023年6月底,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数达6.545亿,同比增长24.2%。

成本方面,小米二季度总销售成本532亿元,同比下降8.9%。其中,手机销售成本317亿元,同比下降17.8%,这是由于手机销售额减少、境外市场存活减值拨备减少以及核心零部件价格下降所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销售成本183亿元,同比增长8%,这是由于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销售额增加所致。互联网服务销售成本19亿元,同比增长2.4%。其他销售成本12.03亿元,同比增长29%,这是由于智能空调的安装服务以及处置若干废料的成本增加。

得益于总销售成本降低,小米二季度毛利142亿元,同比增长20.3%;毛利率为21%,同比增长4.2%。

二季度,小米销售及推广开支45亿元,同比下降16%,这是由于包装与运输开支及宣传与广告开支减少。

行政开支11亿元,同比下降13.1%,这是由于行政人员薪酬及专业服务费减少。

降本增效的同时,小米还在加大研发,研发开支46亿元,同比增长21%,这是由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相关的研发开支增加所致。

总体看,基于两大业务回暖以及降本增效,小米二季度实现了净利润的大幅增长。

但问题是,小米的大盘仍是手机业务,至少其表现直接影响到小米的总营收。

二季度,小米手机、IoT、互联网服务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分别54.3%、33%、11.1%、1.6%,同比变化分别为-5.9%、4.8%、1.2%、-0.1%。可以看出,小米手机收入占比的降幅是最大的。

实际上,从2022年开始,小米手机收入占比就已呈总体下降趋势。2022年一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小米手机收入占比分别为62.4%、60.2%、60.3%、59.7%、58.8%。随着此次已降到54.3%,离跌破半壁江山已越来越近。

项立刚认为,虽然小米的智能家电做得还不错,但还没法替代手机,目前小米手机还是基本盘。

罗国昭指出,虽然别的业务增长可以让小米摆脱对的手机严重依赖,但不可能做到去手机化。同时,小米做其他硬件也会和手机遇到一样的问题,即产品迭代速度、价格涨不涨以及怎样全球化,其实整个小米生态从国内扩展到全球都很艰难。目前,小米还有比较严重的供应链驱动和依赖问题,此前一切欣欣向荣的时候,以较轻的供应链模式是个优势,而现在不是了。

下一步还要花大钱

对小米来说,两大业务回暖并不“解渴”,毕竟下一步还有更大的投入。

总体投入上,据雷军此前透露,小米的技术研发布局已进入12个技术领域,包括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同时基于智能制造,进入机器人、无人工厂、智能电动汽车等,总体细分领域达99项。

据悉,过去六年(2017-2022)小米研发投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38.4%,预计2023年全年的总研发投入将超过200亿元,未来五年(2022-2026)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这些投入中的一大看点就是造车。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共投入14亿元。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小米汽车的实际投入力度还要大,小米做全栈自研、自建汽车工厂,投入更高。此外,小米汽车刚刚结束了夏测,进展超出预期,维持2024年上半年量产目标不变。

前不久,有消息称,小米已获得相关部门批准生产电动汽车的消息。不过,小米方面不予置评。

8月19日,雷军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一组照片,定位显示在新疆,其中一张照片是多人手持一条“为小米汽车而战”的横幅。这更加印证前一天有博主透露在新疆遇见四辆小米汽车消息的真实性。

小米难得喘口气,但手机依旧拖后腿

种种迹象表明,小米汽车距离正式上市的时间已越来越近。

但客观来说,小米汽车已错过最佳入局时间,如今新能源车行业似乎是最卷的时候。一方面,新能源车领域投入很大,按小米二季度14亿元的投入计算,一年大概投入60-70亿元,这与造车新势力一年几百亿的投入还相差甚远。

目前,本身能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屈指可数,再加上年初由特斯拉率先降价引发了国内车企集体价格战,这让原本就烧钱的行业又为生存不得不“吐血”竞争。

另一方面,原本由蔚小理领衔的国内造车新势力格局已然生变,蔚来、小鹏已逐渐掉队,理想曾不被看好的增程式技术如今却是市场香饽饽。同时,传统车企从去年开始频频发力新能源,如今,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前十名中已越来越难看到新势力的影子。

先能生存下去是时下新能源车企的首要任务。

“从小米主业下降的情况来看,是否能够有足够财力去支撑汽车业务的发展是一大问题,目前看不能说支撑不了,但还是有压力的。此外,小米汽车已错过了最好的时机,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主要打法在变,技术路线在变,对于小米来说注定是条不平坦之路。”张毅说道。

在项立刚看来,小米有制造的基因,但问题是,小米汽车不能像一个新起的企业一样投入运作,因为,从小米集团层面还要考虑成本、考虑股价等,会有不可兼得的可能。而一旦不可兼得的情况发生,或许会影响投入,影响车的品质,那么最终又会走极致性价比路线。

此外,小米的科技同行百度、滴滴等,均放弃独立造车,而是与车企合作,华为也一直声称不会造车,这反映出时下科技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造车资质不好拿。因此,车还是交给车企做,自己只做技术供应商,那么,未来的主动权或许还是个问题。

因此对小米汽车来说,下一步该具体怎么走也是业界最为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雷军在个人年度演讲中对小米汽车只字未提,在距离上市临门一脚的时候如此低调,有声音认为是其生产资质仍未尘埃落定的缘故。

罗国昭认为,小米作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后进者,如果直接停止硬件层面的投入转而与主机厂合作或许会显得非常孤立。现在再找合作伙伴,虽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也无从下手了,至少优质的资源不多了,那更多的只能靠重金砸,但现在的大环境下,小米本身想挣钱也不容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