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认真按照执行。
文件显示,要将合成生物技术作为“上海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目标到2025年,涌现若干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领域科研成果、一批领先企业和高端人才,构建基础研发领先、创新转化活跃、产业主体蓬勃发展和产业生态健全完备的新发展格局,包括:
(1)新增5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建立库容百万级以上的元件库,建设服务能级覆盖长三角乃至亚太地区研发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相关重大原创科研成果,进入全球创新策源技术前列;
(2)开发面向基因编辑、合成与组装、线路设计与构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实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转化项目,形成一批有产业应用价值的国际合作项目,培育10个以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企业;
(3)吸引5家以上企业建设区域或研发总部,新增3至5家合成生物领域企业上市,培育1至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优势企业,建设3个左右具有特色和国内领先优势的产业基地。
多地大力支持
要论对合成生物的热情支持,上海并非孤例。
今年5月,杭州发布了《杭州合成生物学产业核心区高质量发展试点政策》,明确对合成生物学重点技术攻关任务,杭州将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合成生物学产业项目提升改造的,最高给予1亿元的资助资金。
同月,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强化研发投入、支持高标准厂房建设、强化论坛、峰会等活动支持、加大投融资支持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银支持。
此外,河南、常州还设立了专注于合成生物领域的产业基金,总规模分别为15亿元和20亿元,,鼓励当地产业发展。
合成生物这一概念,一度炙手可热,仅2022年国内有超过50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完成融资,高瓴、高盛、CPE源峰、君联资本、达晨财智、中金资本、同创伟业、洪泰基金等一众知名结构纷纷下注。
兴起于世纪初的朝阳产业
合成生物指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地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可以实现以合成生物为工具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新型生产制造方式。通俗来说,就是把生物体当作车间,进行生产制作。
2000年常被认为是合成生物学的开端,自此这个领域共经历了四个阶段:2000-2003年为创立时期,一些基础的理论产生并被实际运用;2004-2007年为扩张发展时期,实际应用领域不断扩大;2008-2013 年为落地时期,其在医药领域实现初步产业化;2014年至今,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合成生物在医疗健康、能源、农业、食品等领域大放异彩。
图:2019年合成生物细分领域分布
近年来,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呈高速增长态势,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的一份报告,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预计将从2021年的95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0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5%。
行业遇低谷
然而进入2023年,行业火热势头不再,海外鼻祖Amyris破产,多家海外上市公司股价腰斩,一切似乎都预示着被寄予厚望的合成生物遇到了挑战,“前景”与“泡沫”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
国内方面,情况也是不容乐观。
合成生物学龙头凯赛生物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0.30亿元,同比减少20.05%;扣非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减少39.46%。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合成生物存在商业模式和技术挑战两大痛点,前者考验公司选品策略,后者则要求公司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
而论竞争格局,近些年来一大批合成生物公司的登场让整个行业快速进入短期饱和状态,行业人士感叹“十年前,国内合成生物学战略布局这幅图几乎是一片空白,但现在已经画不下了”。
即便行业遭遇短暂挫折,不少投资人依旧保持乐观,“合成生物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投资方向,是值得长期投资的重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