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521次阅读
没有评论

丰色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立志十年内出资100亿资助我国基础科研的项目:

“新基石研究员”发布第二期入选名单了。

今年,一共583名科学家申报,最终46人从中突围夺得宝贵名额。

其中,生物与医学科学25位,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21位,包括北大数学“黄金一代”肖梁、《北大数学课,启用AI助教》这篇文章中我们刚刚介绍过的董彬教授等人。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仅38岁,女性科学家有5位,良渚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等机构是第一次上榜。

这些入榜科学家们将在接下来的5年内总共获得2500万元(每年500万)或1500万元资金(每年300万)

这笔钱具体怎么花?

项目组不过多干涉,只要将它用于基础科学研究就行。

具体花在什么项目上?

也没有一开始就写“死”的约定,只要科学家觉得有搞头、足够创新就可以。

一切都在5年,甚至10年后揭晓(到期后还可以续申)

据了解,这次的大名单加上首批的58位,一共已有104位中国科学家获此资助。

而该项目的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则表示:

在他目前收到的诸多反馈中,最多的还是“能不能扩大申请范围”、“能不能再多点名额”这样的诉求。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46位科学家拿下“百亿”项目

相比首期991人报名参选,这次申请总人数有所降低。

但施一公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大家了解了其中的高标准,以及竞争的激烈,如果没有在自己专业所在的前沿领域有所建树,就不敢“轻易申请”。

在评审机制上,今年首次实现了初审阶段100%的海外同行评审。

这一是为最大程度地体现多样化的“科学品味”,二是为避免人情利益。

按照计划,今年的录取人数不超过50人,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最终实际入选46名。

简单计算一下,入选率大约为7.9%

具体来看,全部46位研究员分别来自28家机构。

最多的是清华和北大,入选研究员数量都是8名,其次是中科院,7名。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像良渚实验室等新型研究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则是第一次上榜。

(良渚实验室成立于2020年7月,浙大主办,聚焦“重大精神疾病”“疑难未诊断疾病”“血液与免疫疾病”三大研究领域)

年龄方面,平均47岁(申报门槛为55岁),最小的是来自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的薛金鑫,今年38岁,40岁以下仅他一人。

大部分(63%)研究员处于40-50岁之间,一共29人。

另外,在报名的两种方式中(机构提名或自由申报),自由申报录取者达到了20位,占比43%。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总的来看,大部分入选者将开展的领域都属于实验类(38人,占比83%),将获得每年每人500万元资助,理论类仅8人,每人每年300万元。

今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三位医师科学家入选,也就是独立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临床医生。

他们将从临床实践中凝练重要科学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那么,最后是具体入选名单:

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的21位科学家中,5位来自数学与理论计算机领域,9位来自物理学领域,7位来自化学领域。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他们的研究关键词遍布两相湍流、量子通信、高分子化学、凝聚态物理、光学微腔等等。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的25位科学家中,17位来自生物学,8位来自医学科学。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他们的研究关键词则包含机械力感知、脑可塑、表观遗传、单细胞测序、肿瘤免疫治疗等等。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选人不选项目、民间资助力度最大之一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由腾讯出资科学家(施一公、王小云、潘建伟等)主导人才遴选、公益属性、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独立运营的基础研究资助项目。

去年4月正式启动,主要资助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个基础领域。

当然,更鼓励学科交叉研究。

它的投入规模为100亿,将在十年内支持200-300位科学家,每位至少5年,可谓是“民间”资助基础科研力度最大的一个项目之一,可与国家资助形式互为补充。

其首批名单今年1月公布,第三批则在2025年开始申请。

选拔方式相当与众不同,讲究“选人不选项目”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如施一公所解释,这是因为:

原始创新不可预估、很难计划,基础研究中的‘冷门’和‘热门’是动态变化的。真正的原始创新肯定是最聪明、最大胆、最有原创性的人做出来的。

因此,他们要选人不选项目,主要目标是找到最创新、最大胆、最有潜力的科学家。

他也在现场举了一个切身案例,来说明究竟什么是“基础研究的不可预估性和难以计划性”

2011年,我在给学生上课时,讲到幽门螺旋杆菌在胃肠里如何生存,我突然意识到谷氨酰胺脱氨十有八九是癌细胞生存抗酸的一个重要机制,癌细胞是不是可以通过脱氨来抗酸?抑制它的抗酸机制,会不会成为治疗癌症的一个手段?结果发现果然是这样的。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基于此宗旨,在具体执行中,新基石项目便不对入选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更不做项目进度考核

它只提了一个模糊要求:做难度极大、风险极高、耗时漫长的项目。并要求研究员们确保时间投入:

在资助期内,不能再接受新的企业委托项目;如果申请人担任所在机构主要领导,申请可能受限。

在5年期满后,新基石将进行成果检验,如果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还可以续期;即使没有取得续期资格,也还有两年的缓冲期。

可以说,新基石提供最长期、稳定的支持。

当然了,说不选项目,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还是要聊一聊候选科学家们过去的突破是不是重大的、具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以及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讲述未来计划。

比如据科委会成员表示,在今年的终审现场,绝大多数答辩人的PPT里只有一页个人简介和以往荣誉,他们更多的是展示自己对科学问题的设想与思考。

就有答辩人略带羞涩地表示:

我参加别的项目答辩,应该不会说这个想法,有点像吹牛。但这个问题我已经思考了十来年。

除了不对具体研究项目设限,新基石也给予研究员们最充分的资金支配自主权

像第一批入选的科学家们,有的已经用它购买了仪器、有的则用于招募优秀的科研助理,还有人用一部分钱来组织国际学术交流,这些都不会被严格限制。

另一边,作为被资助的研究员们,如首批研究员浙大脑科学教授胡海岚也表示:

有了新基石在背后的支持,我们的感觉就是更加定心。没有太多的汇报要求,我们也能更专注地在研究本身。

最后,施一公强调,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的理念和出发点就是让我国基础科研的地基更为牢固。

他表示:

如果将来有更多的民营企业愿意加入资助就更好了。

以及:

我也相信,在屠呦呦之后,今后一定还会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获得诺奖。也许20年之后、也许30年之后,但早晚会到来。

「量子位2023人工智能年度评选」开始啦!

今年,量子位2023人工智能年度评选从企业、人物、产品/解决方案三大维度设立了5类奖项!欢迎扫码报名 

MEET 2024大会已启动!点此了解详情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点这里👇关注我,记得标星哦~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科技前沿进展日日相见 ~ 

每人至少1500万!46人获“民间资助力度最大”科研基金

 

Read More 

正文完
可以使用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ID:xzluomor)
post-qrcode
 
评论(没有评论)
Generated by Feed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