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前沿,智领未来!第二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成功举办
擘画具身智能发展新蓝图
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突破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正从单点突破迈向产业协同,开启生态化发展新阶段。
3月29日至30日,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 2025)在北京成功召开。作为中国具身智能领域首个影响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盛会。
本届大会以“具身前沿、智领未来”为主题,汇聚国内顶尖学者、产业领袖及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技术的前沿突破与产业落地路径,为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战略升维,激发产学研用创新活力
具身智能,作为当下科技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正以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吸引着全球科研产业人员的目光。
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突破4800亿元。随着大模型端的技术突破,预计2031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具身智能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这标志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入新阶段,具身智能已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竞合的“关键领域”。
具身智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具身智能为行业理解人类智能的本质提供了新视角。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具身智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当前,具身智能已在交通出行、工业制造、健康养老等多个领域出现突破。
前沿赛道方兴未艾,产业布局快马加鞭,技术创新与时俱进。洞察到行业交流日益迫切,2025中国具身智能大会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成果、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顶级平台。本次大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委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清华大学联合承办。旨在进一步推动具身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国具身智能事业迈向新高度。
大会邀请了全球具身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分享行业最前沿的智慧和经验。
其中包括: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于海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安徽大学校长孙长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组工委主任、重庆师范大学校长王国胤,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利庄,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科技委主任王大轶等专家学者和重要嘉宾。大会还特别邀请了国内各领域专家、青年学者代表及企业研发负责人担任论坛演讲嘉宾。
成果汇聚,擘画具身智能发展新蓝图
从具备环境感知与情感交互能力的脑机接口算法技术,到高精度水上水下运动捕捉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学平台,再到可交流对话且动作灵活的人形机器人、可自主重构形态的模块化四足机器人、搭载工业级AI大模型的柔性协作机械臂……大会现场,行业头部企业以“硬核科技”诠释具身智能的无限可能。
开幕式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务院参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为为具身智能专业委员会授牌。
当前,具身智能正在蓬勃发展,技术演进下,有许多方向值得探索。开幕式上,大会程序主席、浙江大学杨易教授代表专委会发布了“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白皮书》。
此次发布的“具身智能十五大重点方向”是国内首次系统性地梳理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路线图。杨易介绍,这份具身智能重点方向清单的形成,经历了严谨评选,从26个候选方向中优中选优,最终确定了这“十五大重点方向”。
分别为:
多模态具身感知、具身自主学习、具身大模型、具身世界模型构建、具身操作、具身导航与路径规划、具身人机协同、群体具身智能、具身知识推理、具身智能仿真平台、具身智能仿真到真实环境的迁移与泛化、具身智能安全、具身对话与交互、具身强化学习与自适应控制以及具身意识与情感。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白皮书》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具身智能专委会组织编写,编写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家单位。白皮书解释了具身智能的概念与内涵,关键技术、数据集和平台,目前的行业应用,并且分析总结了具身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如具身智能是典型的注重多学科交叉行业,本次参会企业不仅汇集了产业链基础层的数据服务、软硬件平台企业,技术层的计算机视觉、类脑算法等技术层企业代表,还通过各类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具身智能技术的落地成果。
此外,行业专家学者还围绕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实践和未来趋势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本次大会共组织20场专题论坛和圆桌对话,其中既包括“可信具身视觉计算”“具身智能体视觉语言导航”等基础技术主题,也包括“具身大模型”“生成式AI与具身智能”“具身智能与持续学习”等交叉学科主题,还包括“汽车具身智能技术”“城市具身智能”等应用场景主题,构建了一个兼具高端性、国际化与全覆盖的学术交流平台。
生态共建,打造融合创新北京标杆
继2024年首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举办之后,2025年大会首次落地北京。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生态,近年来,北京市加快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2024年7月发布了《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目前已成为引领全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相关企业超过2400家,占全国近一半。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个高水平团队在京集聚,研究基础国内领先;积极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企业创新动力强劲;具有一批适合具身智能率先落地的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中关村论坛、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在京举办,国际交流活跃……北京在具身智能领域已经储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积累了丰厚的先发优势。
始终坚持前沿技术布局并且探索无人区,今年2月,北京市全国率先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希望充分发挥当地具身智能领域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实现具身智能领域高质量发展。同月,中关村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正式揭牌,作为全国首家具身智能产业园,已初步形成具身智能产业聚集发展态势。
本次大会上,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北京市将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具身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增长极为主线,将创新驱动、平台支撑、场景牵引、生态优化作为发展具身智能的突破点。到2027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场景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为了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赋能,去年年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系统布局了5家具身智能领域的市级重点实验室,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北航、北工大、北交大作为创新基座,以国家电网等作为行业的应用赋能平台,构建了集技术创新、场景落地、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多维协作创新网络。大会上,北京市正式激活北京具身智能协同创新矩阵,以矩阵为创新原点来加速构建具身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格局。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北京市正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引领,瞄准具身智能这一未来产业制高点,厚植创新沃土,激活发展动能。从测试实验到产业实践,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北京正以“首善标准”书写人机共生的新时代篇章。
